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经过百年来的发展,各地学者在中国各民族地区开展了长期而艰苦的田野调查工作,文章认为只有在厘清不同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的田野调查情况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在网络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支持下,以时空的视角研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状况,实现从宏观到微观、从历史到现实角度全面的反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田野工作脉络。文章在分析了田野调查工作的信息组织模式的基础上,设计并实现了人类学民族学田野调查网络地理信息系统,通过联合国内外相关科研教学单位,长期收集整合学者的田野调查工作信息及成果,为国内外学者打造了开放式的田野调查研究共享平台。  相似文献   

2.
正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成立于2011年11月,是中央民族大学基于中国经济崛起、转变发展方式、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政治文明和推动学术创新转型的需求,为拓宽民族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深化国外民族和社会文化研究而创建的院级教学科研实体机构。自成立以来,本中心继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深厚学术积淀,大力拓展世界民族和国外社会文化研究,积累了大量研究成果,成为国内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海外研究的重镇。2014年,本中心被评为国家  相似文献   

3.
李绍明先生是新中国培养出来的第一代民族学学者,他以亲历者的身份见证了建国后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史上的诸多重大事件.他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民族学/人类学曲折的发展历程.作为建国后的新型知识分子,李绍明的学术研究有着强烈的时代特征,但同时亦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思维以及区域学术传统对其研究的形塑.  相似文献   

4.
文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岑家梧先生的治学经历,并重点分析了岑先生在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的贡献。作者认为,岑家梧教授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的开拓者之一,他基础宽深,注重田野、提倡本土的治学思想和方法对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产生了很大影响,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蔡元培1926年发表的论文《说民族学》揭开了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科学研究的序幕,已为学界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学术界对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性质的理解产生了歧义,对学科定位意见也不尽相同,这对学科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从学科史的视角回溯民族学、人类学的发展过程,探究歧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即在于把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两个构成部分——人们共同体及其文化——二者分割开来认识,显然就是问题产生的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6.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与中国人类学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的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活动为例,对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发展做一个历史性的回顾与反思.目的不仅是为了反思学科发展的成败得失,而且更为了应对学科本身在21世纪发展的需要以及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对话的需求.全文分为四个部分:首先,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研究的缘起,描述人类学、民族学传人中国及其传播、实践的过程;其次,以人类学系停办但其人类学研究在考古学和民族学掩护下仍继续进行,反映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转型情况;再次,以中山大学人类学目前的研究特色和学科探索,介绍中国人类学的重建与兴盛;最后,提出以中山大学人类学学科发展为经验的反思,讨论作为学科的人类学在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民族学的中国化——读《民族学通论》宋蜀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自本世纪初传入中国以来,我国学人就追求它的中国化,即为建设符合国情、有中国特点的民族学而奋斗。由国内外著名的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家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民族学通论》(修订本...  相似文献   

8.
[提要]从《严复研究》开始,林耀华始终将“科学”贯穿于学术工作与人才培养。在林耀华的学术生涯中,他以科学树立规范,以科学服务社会并以科学开拓新领域,履行了一位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先驱者的使命。林耀华的学术生命折射了整个中国百年民族学人类学学科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反映出社会科学学术生产的动力与价值。20世纪90年代之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我国学科建设的科学坚持造成冲击,实验式、感悟式、自省式的民族志写作和研究影响了我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术规范性,影响了学科公信度,也使学科的学术地位逐渐边缘化。回归科学的学科发展,坚持学术研究的规范性,践行联系实践的人才培养,才能让民族学人类学融入学术服务现实的主流道路。  相似文献   

9.
云南民族大学的民族学研究和教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传统。自1956年至今,学校先后承担和完成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历史大辞典·民族卷》、"中外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革命史研究"、"世纪之交世界民族问题背景下的  相似文献   

10.
"民族学、人类学与民族博物馆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我国社会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为了探讨民族学、人类学与民族博物馆的关系及民族博物馆如何进一步发展等问题,由2008年人类学民族学世界大会筹委会、国家民委教育科技司与西南民族大学联合主办的“民族学、人类学与民族博物馆发展”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6月16日-18日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隆重召开。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罗布江村教授在大会开幕式上致辞,并向来宾们简要介绍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学校加强民族学、人类学学科建设与民族博物馆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国家民委政法司毛公宁司长在开幕式上作了重要讲…  相似文献   

11.
ethnohistory不是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或研究领域,它与民族学人类学学科本身的历史一样久远.作为一种学术现象,ethnohistory逐现端倪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学界,突出反映了当时的民族学人类学尝试引入史学视角的发展倾向,时当时包括博阿斯学派在内的美国民族学人类学而言,是一种有益的补充,为二战后美国民族学人类学与历史学之间关系由疏离到日益密切及“历史人类学”在美国和西方学界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这一时期的ethnohistory,既不是美国史学界关注的重点,也不是美国民族学人类学界的主流,易为学界所忽视.本文尝试对此进行揭示,对全面理解ethnohistory的内涵、性质和作用,以及二战后西方“历史人类学”的兴起具有重要助益.  相似文献   

12.
文章指出宋蜀华先生多年来坚持民族学中国化是理论探索的立足点,提出了用"纵横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中国民族的独到见解;在中国历史民族学的发展事业上做出了重要建树;并在生态人类学的研究领域表现了三个突出之处。中国民族学已开始进入自觉并走向成熟的第三阶段,即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创新阶段。  相似文献   

13.
中国民族学的回顾与前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民族学经历了一条曲折的发展道路 ,但始终没有脱离各民族的实际 ,在为中国各民族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发展。面对新世纪 ,中国民族学的前景、研究取向 ,只能置于新的世界格局中来加以审视 ,在全面深入地研究西方民族学、人类学的前提下 ,建构自己的理论范式和方法论 ,在为西部开发和民族地区现代化做贡献的同时 ,也可进一步丰富世界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作者以人类学民族学对华南客家族群的实证研究为例说明,要将汉民族的研究推向更深入、更广阔的阶段,必须重视探讨汉民族大传统向各个地方的渗透以及地方小传统被创造出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全球化、新自由主义与保护主义、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孤立主义相互交织对立的当下,越来越凸显出"一带一路"倡议与发展的深入实施对世界和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价值与意义,民族学与人类学发展的黄金机遇。这样的时代,民族学与人类学必将能够大量产出满足党和政府、学界和社会公众需要的新产品。民族学与人类学要担当新的使命,就必须采用新媒体、新平台、新形式来组织新力量,做好新服务、实现新发展。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云南),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民族理论政策专业委员会,云南省民  相似文献   

16.
计算机模拟方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研究手段,已经在国外的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中得到应用和发展.这种现代化的研究工具与民族学和人类学传统的经典方法相结合,为学者们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道路.国内在这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世界学术信息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我们奋起直追还不算晚.  相似文献   

17.
任何一门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将这些方法予以综合概括就形成了该学科的方法论框架,民族学自不例外。文章拟对民族学方法论体系进行必要梳理,阐释西方文化人类学发展历程以及“民族学中国化”探索之路,针对中国民族学方法论体系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予以正视和思考,以期对中国民族学方法论体系的合理建构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几度变化。文章通过对60多年来学科发展当中一系列深层次问题,如学科模式的变化、方法上的新发展、理论创新的难题、发挥学术的社会作用等方面进行历史反思,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出把握民族学、人类学的中国时代,拓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人类学发展道路,创建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上的中国学派等设想。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中国民族学的世纪历程,肯定了中国民族学的成就,指出存在的诸多差距,对21世纪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目标和任务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民族学 (或称文化人类学 )是舶来品 ,如果从 192 6年蔡元培的《说民族学》算起 ,迄今已有 70余年的历史。这 70多年 ,我认为可以划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 80年代以前。在这一阶段 ,老一辈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在介绍西方民族学、人类学时 ,也在探索适合中国本土社会与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如在田野调查中运用文献资料研究一些族群社会与文化 ,充分注意到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阶段是 80年代以后。在这一阶段 ,我们的研究基本上循着西方民族学的范式来探索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和文化 ,或者说 ,我们是在用本土材料不断验证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