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随着4E认知进路的兴起,实践认知科学成为当代认知科学的发展走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实践转向中的当代认知科学"印证"了以实践为基底的毛泽东认识论,展现了毛泽东认识论对当代认知科学发展的意义.当代认知科学所面临的某些局限,如理论整合难题、工程实践困境和主体定位困惑可以借助毛泽东认识论加以克服.当代认知科学也启示着我们从变革研究方法、拓宽研究领域、细化研究内容、强化个体研究等方面深化研究毛泽东认识论.  相似文献   

2.
肇始于行为主义范式对于心灵本质的认识,及其方法论在当代又完成了新的变式——功能主义,并在科学心理学领域嬗变出三种亚变式:人工智能论、信息加工论、认知主义。“目前,功能主义在心灵哲学、认知科学和心理学领域占据着主导地位”[1]89。然而,作为主流心理学的当代科学心理学在解释心灵本质的过程中遭遇了诸多诟病与质疑。功能主义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哲学基调,忽视心灵的意识本质,是导致科学心理学研究窘境的根源。  相似文献   

3.
延展认知综合了具身认知和第一代认知科学的观点,将脑、身体与环境都看作为动力系统的认知系统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综合并不能掩盖它的根本问题,即将人类认知在本质上理解为信息加工。Adams和Aizawa从延展认知的论证逻辑入手,将认知的标志给揭示了出来。我们进一步反思发现,延展认知在本质上扩大了人类认知的内涵,它以认知系统代替认知,将问题的重点巧妙地转移到认知系统的构成成分上,从而以一种混乱视听的"认知"概念误解了人类认知的本质。  相似文献   

4.
以知觉首要性为出发点,以"环境""审美知觉""身体化""环境连续性"为关键词,综合评述伯林特环境美学思想,并结合当代生态批评的核心话题"人与自然"之关系,简要评析伯林特的环境美学思想之理论价值,指出以身体知觉为纽带的"环境连续体"和"身体化"的美学思想,不仅在理论上试图矫正笛卡尔式的二元认知框架,更在实践中为我们重回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融合搭建了桥梁。  相似文献   

5.
情境语义学为外在世界与内在心理状态提出一个情境认知框架,并依此发展了一个意义理论,自然语言语义在这个意义理论中得到合理解释.从其理论源头、理论视角及其应用等角度来看,情境语义学与当代认知科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对认知科学研究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情境语义学所确立的信息认知框架、相关认知词的情境语义解释与情境逻辑分析以及自然语言中隐喻表达的情境语义刻画等4个方面.  相似文献   

6.
约翰·塞尔以一种独特的自然主义——生物自然主义的视角关注意向性,建立起一个比较完整的意向性理论体系。塞尔坚决反对主流的自然主义,由意向性的逻辑结构入手,以内在的意向性为研究范式,将网络和背景作为意向性的基础,力图将意向性解释为在进化中形成的特定类型的生物能力。作为在主流自然主义理论之外的有益探索,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体系为意向性自然化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进路。但是其自身还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应该不断地吸收科学发展的最新方法、最新成果,进一步完善论证方式与具体的细节,将这种生物自然主义的意向性理论不断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7.
笛卡尔是近代西方心灵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从质的角度理解心灵,为笛卡尔心灵学说的身心二元分裂论埋下了伏笔。笛卡尔在其时代背景下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灵魂概念,把身心看作两种不同的实体,富有启发意义但又难以自圆其说。与笛卡尔同时代的英国经验论者将感觉作为心灵的本质,而德国古典哲学家则认为心灵的主要特征是具有理性和意向性。二者都受到笛卡尔心灵学说的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语义范畴构建的意向性,通过对认知语言学范畴化的相关研究发展回顾以及心智哲学意向性的概念厘清,利用案例分析与比较论证研究法,以心智哲学的意向性为基本工具,重点探讨认知语言学中范畴化的意向性问题。研究发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范畴化是人类认知和概念化的结果,而人类有意向性的认知是具有普遍性的;从事物的多维性来考察,范畴化不但遵从了意向性的选择,而且在意向性的“利己”“方便”关照下,在范畴层次的构建中,功能维度较为凸显;认知语言学研究的基本层次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能够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交流活动的需要,所以语言表达中选择世俗范畴化,而摒弃科学范畴化,其实也体现了某种意向性。  相似文献   

9.
自然化现象学的论题提出以来,认知科学或心灵哲学与现象学这两个所谓的对立阵营都开始积极地思考第三人称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之间对话的可能性。这需要首先澄清内省法的基本特征及背后的笛卡尔式“我思”概念,指出笛卡尔式二元论导致的对两个视角的错误划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格式塔心理学思考非内省意义上的第一人称视角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亚当·图恩从延展心灵理论出发,提出了延展知觉论证,主张人类已是“原生的赛博格”,并在特定的观察情境下,与外部环境构成一个认知耦合系统,观察仪器已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而是观察者知觉的延展。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来看,该论证为观察仪器提供了一个新的辩护,即在赛博格时代,随着认知增强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体的生物性正逐渐减弱,机械性和计算性则不断增强,身体逐渐转变为一种信息处理载体。进而,包括“认知”在内的诸多概念的涵义和指称势必有所改变,建构经验论的主张自然会被削弱。相较于麦克斯韦尔的“变种人”和丘奇兰德的“类人生物”的思想实验,延展知觉论证的辩护效力更强。然而,由于亚当·图恩过分侧重于“知觉可以延展到外部环境”这一观念,未对知觉的延展机制进行详细的阐释,也未对观察者在不同场景下与观察仪器所构成的认知耦合系统进行差异化考察,导致了延展边界模糊的问题。因而,只有对不同情境下观察者与观察仪器所构成的认知耦合系统进行考察,厘清其内在机制和适用情境,才能确定该论证的适用范围。延展知觉论证虽然仅能为直接成像的观察仪器提供实在论辩护,但仍有助于人们审视赛博格时代的观察者与观察仪器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随着对社会认知的脑与神经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伴随具身认知科学的兴起,社会脑概念的提出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都使得社会认知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引发了新的争论。在神经科学领域内有关社会认知的主要发现与新近理论假设的基础上,社会认知双重机制假说得以产生。该假说认为,大脑中至少存在两套机制来完成对于他人心理状态与行为的理解。第一套机制是基于大脑镜像匹配系统的研究提出的——具身模仿(embodied simulation);第二套机制即传统心理理论研究中所涉及的“心智化能力”(mentalizing)。该机制存在的证据除了传统心理理论领域中行为研究论据之外,更多的来自于与具身模仿系统相悖的实验研究。社会认知双重机制假说对于社会认知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仍面临诸多问题需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语言认知的哲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认知是哲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共同课题。哲学上的客观主义、经验主义以及体验哲学极大地影响了语言认知研究。对语言认知的理解也从语言符号独立于身体,发展到语言符号通过认知与身体联系在一起,直至体验哲学所倡导的心智的体验性、认知的无意性和思维的隐喻性。  相似文献   

13.
具身认知因过于强调认知对身体的物理属性、身体经验以及身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依赖,致使其饱受质疑且发展受阻。具身认知的发展关键在于在认知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的明确以及认知范围的界定。为此,本文从复杂性理论角度指出具身认知观点存在的机械还原论倾向,并依据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分析具身认知和离身认知在具有自组织性的认知系统中所占的地位,还进一步地从哲学角度辨析了二者的不可分关系。本文主张具身认知的发展应着眼于其认知内容、范围的具体化、明确化,并且关注具身认知与非具身性认知的联合关系;在认知任务实验中应区分具身认知和非具身认知的异同。  相似文献   

14.
心智哲学与认知语言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认知科学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现正进入了一个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的新阶段,其中一个趋势是对认知的研究进行更为抽象的哲学概括,建立心智哲学。20世纪的第一哲学是语言哲学,21世纪的第一哲学则是心智哲学。心智哲学不再将语言活动看做哲学直接面对的研究对象,而是把语言活动看做心智活动的反映,心智活动才是心智哲学研究的对象。认知语言学是认知科学的支撑学科之一,它具有如下的潜能:既能为认知以外的语言理论做出贡献,又能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做出贡献。在坚持认知语言学首先是语言学的前提下,紧跟认知科学理论范式的急剧变革和不断重组,有意识地自觉地使认知语言学部分地承担起为语言以外的认知理论和心智研究做出贡献,这是认知语言学研究可能的一种趋势,并可能是当前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创新的内在增长点。   相似文献   

15.
从体验哲学的理论视角探析,语言知识并非乔姆斯基所假想的是人脑中的预设天成,它应是以语义关系作为基本的组织规则,是人对外在事物属性及其关系认识的主观投射,且又是通过人相应的认知实践与体验,达到对语义关系直至语法关系的内在把握和内隐建构;语言知识的发展需要以认知的发展,尤其是理性思维的发展为基础,才有可能实现突破和飞跃。  相似文献   

16.
牟宗三的现代新儒学很重视对传统心性之学的继承与发展,他将心性本体视作即存有即活动的最高实在,以心性论去界说一般的人性论问题,并以“智的直觉”此一道德实践的工夫论作为把握“心性无限量”的基本方法,而内圣开出新外王的任务又促使了“良知自我坎陷”说的出场,从而构成了牟宗三现代新儒学心性论既“照着说”又“接着说”的学理倾向,标明了他作为“现代”的新儒家的特质。  相似文献   

17.
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代认知科学提出的认知具身化概念旨在强调身体、动作、情境在认知过程中的重要性,并由此引发了认知领域具身性的研究。语言、情绪等人类高级心理过程的具身性日益受到重视。身体、情境在情绪体验理解中的重要性是情绪具身观的核心内容。通过回顾当前对于具身情绪的认识与研究进展,阐释具身情绪的研究意义与价值,并对具身情绪可能的研究前景与研究思路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18.
在天台宗智者大师笔下,生灭示现之"意"与圆妙具足之"境",两者非生非含、无前无后、互具无痕,其"一念三千"有关意念与境界的联合表述、浑融为一的本义推演,呈现出"意境"组合的雏形。天台智者的天才创意,开启了王昌龄等后学文士的"意境"思维法门,前者以佛理导入,后者在文意上定格,先后绘就了玄妙深绝、了无阻碍、不可思议的诗意图景。  相似文献   

19.
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儿童社会化及社会适应有重要作用。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假装游戏、家庭规模、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关系、家庭言语交流、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背景等。家庭教育对策主要包括:常与儿童进行假装游戏;多给儿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创造丰富的精神成长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