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旅游学的属性与地位问题是旅游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旅游活动并非只有一种含义,从三种不同视角来看,其存在三种不同的含义,即指旅游休闲活动、旅游服务活动以及"旅游休闲与旅游服务一体化互动进行的活动".只有对上述三种视角的"旅游活动"的发生与发展规律进行全面和综合的科学研究,才能形成真正学科意义上的旅游学.旅游学就学科属性来说,其实就是旅游休闲学、旅游服务学以及旅游休闲学与旅游服务学的交叉科学这三个相关"旅游"的学科的综合.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旅游学定义各有优缺点。通过将"消耗"一词引入旅游学研究,可以创新性地对旅游、旅游学、旅游学研究对象、旅游学学科体系得等进行重新定义,并进而引起学界对相关问题的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3.
旅游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现象中存在三个基本关系 ,即人—地关系、主—客关系和供—求关系 ,它们是旅游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三者构成旅游学研究的理论框架 ,是建设旅游学科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论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对于旅游学科建设与旅游业管理实践方面的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已有成熟学科的学科概念、研究内容等的深入剖析与总结,从研究对象类型与研究重点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归纳,并据此提出旅游学是一门研究"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特征、性质及规律的综合性学科".也就是说,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游客与旅游目的地的特征、性质及其规律.  相似文献   

5.
一门成熟的学科都有自己研究的逻辑起点(可以理解为通俗意义上的核心问题).首先概括总结了逻辑起点的概念和内涵,继而探讨了建筑学、园林学和旅游学的逻辑起点,论述了三者的逻辑起点分别是"遮庇"蓺植/(栽植)"和"徙行".因而三门学科关系的不同点是分别侧重于解决人类不同尺度上生存与生活的3个基本层面,即"居住"作息(劳作与休息)"和"移动"的问题,三者共同的旨趣和目的都是满足人类的生存与行为需要,都是在不同的尺度上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环境,提升人类生活的质量,都是使生活更美好(making life better).最后基于旅游学"徙行"的逻辑起点,提出旅游学学科体系应包括3个维度:与规划和设计联姻、与自然和文化保护联姻、与管理联姻.  相似文献   

6.
旅游是旅游学的基本概念之一,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4种定义具有外延过大的缺点,笔者的定义着眼于它的内涵性。旅游学研究的意义,体现在揭示其对于旅游主体、对国民经济发展、对旅游学理论建设与旅游业实务建设3个方面的价值。导游素质是旅游业发展必须注意的问题。导游代表旅行社的形象,是旅行社经济利益得以实现的关键,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导游的素养,应该体现为5个方面的才能。  相似文献   

7.
概念研究是系统分析和深刻理解概念的系列活动过程。概念研究,既不是与实证研究相反的术语,也不等同于非实证研究,而是一种可以弥补和突破实证研究诸多局限的活动过程。西方旅游学科概念研究形成了12大主题类型与研究方法,并就9大质量标准达成共识。真实性、旅游地生命周期、旅游体验、旅游移动等概念的提出与深入研究,推动真实性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体验理论、旅游移动理论成为旅游学理论的主宰和主流,最终促成旅游学科的基本形成与发展。选取真实性和旅游移动这两个典型概念,结合旅游学科概念研究的主题类型和方法,探究推动旅游学科概念从概念迁移到概念共识再到概念化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8.
试论旅游管理学科定位与错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高质量旅游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探讨了"旅游学到底能否升级成一级学科"这个核心命题。旅游管理学科错位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办学依托之间错位,另一方面是旅游管理学科定位属性与人才培养(就业)之间错位。需确定旅游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旅游专业的"核心"学科地位;明确学科目标,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同时,改变现行教育体制,建立官、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这样才能理顺旅游管理的学科错位,对旅游管理学科进行合理定位。  相似文献   

9.
按照学科与产业之间“合—分—合”的一般发展规律,当前旅游学从旅游业中分离出来各自发展的时候已经到来。旅游学与旅游业应分别归属于“学科”和“产业”这两个不同领域,两者具有不同类型性质、不同对象、不同运行机制和不同评价标准。只有这种创造性的分离,旅游学才可能在繁杂的旅游现象中得到升华而成为真正的学科,旅游业也才能消除与所谓“旅游学”之间互相牵扯的羁绊而与其共同驰入各自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0.
造成旅游基础理论的匮乏、旅游核心概念的非核心化、旅游研究视角的任意化、旅游研究领域的泛化、旅游理论的不成熟性等旅游理论困惑和矛盾的根源,在于旅游艾斯特定义。要解决旅游理论的基本问题,就必须抛弃旅游的艾斯特定义,取缔旅游概念的核心地位,建立以旅游者概念为第一位的核心概念,这是解决旅游理论问题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地理环境要素与旅游资源、旅游活动以及与其它旅游要素之间的关系来阐述地理学与旅游学之间内在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12.
旅游产品定义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有关旅游产品的若干代表性定义及其分歧原因,指出旅游学诸学科关于旅游产品概念理解上的差异,总体上是由于各学科对旅游活动或旅游产品观察角度的不同而引起的;分析了从"概念性定义"与"技术性定义"两个角度界定旅游产品概念的可行性及其意义;对旅游经济学中整体旅游产品概念进行了修正.  相似文献   

13.
论旅游学科     
本文阐明了一门学科形成的条件、确定的标志和划分的依据。进而指出,旅游学科形成的条件已经具备,同时对旅游学科尚未确定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本文探讨了旅游学科的性质,对旅游学科建设提出了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4.
旅游是人们暂时离开居住地外出游览,或观光度假,是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第二次大战以来,世界旅游活动蓬勃发展,久盛不衰。本文对现代旅游活动的五大特征即:(1)迁移性,(2)闲逸性,(3)大众性,(4)经济性,(5)季节性,以及中国的旅游独特性进行了较充分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人类学的学科价值日益凸显。这种价值既体现在人类学学科领域,也反应在旅游学的范畴内。与当下旅游学界长于做"短线研究不大一样,旅游人类学偏向做中、长线的研究,它主要关心现代旅游对东道主社会,包括自然生态、社会结构、传统价值、族群认同、社会角色、文化变迁等所带来的影响"。旅游人类学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旅游现象进行田野观察和反思,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作为品牌理论前沿的品牌关系理论,最初是基于社会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而产生的,然而随着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发展,品牌关系理论的成长应该寻求更为广阔的理论基础。品牌关系的生成机理中有两个核心概念——"关系"和"互动",然而,当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证,多是囿于对品牌关系心理维度的探讨,其实在当前的经济学、社会学和管理学等理论中都有"关系"、"互动"的"影子"存在。在分析和界定品牌关系主体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经典理论入手,探寻品牌关系中的关系和互动的理论基础和成长的支撑。  相似文献   

17.
学科互涉作为21世纪学科发展的重大趋势,对许多新兴学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国外研究成果表明,学科互涉是一种边界跨越和重构的活动,其本质是为了实现知识的融合.频繁的学科互涉容易形成"贸易区","贸易区"有利于拓展原有学科边界或诞生新兴学科.人力资源开发学科就是在学科互涉和人力资源开发实践过程中诞生的一门应用性学科.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把学科当作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研究,首先建立起了学科的组织层次系统、学科的生物圈系统、学科圈的反馈系统等三个生态系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学科生态环境和学科主体间性的问题,指出了学科之间适应与发展、平衡与失衡、共生与竞争的成长机制,最后,还在生态视野下对学科生态系统平衡进行了定义。  相似文献   

19.
关于建设中国旅游学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我们面临着挑战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旅游传统的文明古国。我国人民从遥远的古代便对旅游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对保存旅游文化有着极强的责任感。前者可以从上古的旅游神话得到说明,后者可从浩如烟海的山经地志得到印证。 但必须承认,建国以来,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旅游被目为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我国几千年延续下来的旅游传统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旅游文化遗产也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谈不上系统的研究。与此同时,西方世界却后来居上,许多旅游传统远不如我国悠久的国家,迅即成为世界上赫赫有名的旅游大国。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旅游在西方许多国家,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旅游学。旅游科学的研究回过头来又有力地促进了他们的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这些年来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民族地区旅游业形成为支柱产业,产生了很好的作用。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中有部分是含金量很高的旅游资源,对少数民族旅游产生了经济效益和社会作用巨大,但少数民族文化却无应有的学科地位。文章主要观点,“旅游经济”或“民族经济”难以包容少数民族旅游文化;设立“中国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学科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