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同成功地申报了“大古都”,而与其他古都相比,大同没有鲜明的旅游形象。因此,本文将从北魏时期大同的历史、文化、民族交流上挖掘其独有的旅游价值,对北魏平城予以“北朝先锋,开放魏都”的旅游形象定位,并围绕这一形象开展一系列的形象设计。  相似文献   

2.
古都文化是开封市旅游业的核心资源。基于创意视角,开封古都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开发的思路应为:提炼文化旅游主题形象,深化古都文化内涵;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提升古都文化吸引力;开发创意旅游产品,增强古都文化体验。  相似文献   

3.
旅游形象再定位是建立在原有旅游形象基础之上的继承和更新。福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以"山"、"海"、"江"、"泉"、"石"、"榕"为核心要素的自然资源及以闽都文化和宗教文化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对福州旅游市场的调研表明,福州的旅游形象定位并不鲜明,温泉资源是福州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资源,目前福州最突出的旅游品牌为温泉旅游产品及海峡西岸中心旅游城市的打造。本文通过对原有旅游形象定位的评析,保留"温泉古都",并结合资源、市场、产品分析,认为"海西福州,温泉古都"符合福州旅游的最新形象。  相似文献   

4.
佛教、道教旅游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内容。宗教旅游翻译不规范,不仅直接影响中国佛、道两教文化的对外传播,阻碍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还可能损害城市甚至国家的形象。成都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外有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的峨眉山,内有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青城山,境内外更是大小寺庙道观林立,如此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赋予其塑造和传播佛、道两教文化乃至中国文化之大任。论文以宗教名山青城山、青羊宫以及三所佛教寺院(文殊院、昭觉寺和宝光寺)为主要对象,综合分析了以上道观庙宇旅游文本翻译之现状,结合翻译策略对其中问题进行梳理并给出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佛教在东汉传入中国后,就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不断进行着自身思想和教义的调整。到了辽金时期,基本上形成了一种颇具中国本土特色的外来宗教文化。古都大同拥有较多辽金时期的佛教建筑遗存,这些佛教建筑遗存的寺院格局、佛塔类型和佛像供奉等情况,都突出地反映了佛教本土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通辽市藏传佛教文化具有历史底蕴深厚、充满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极大满足游客求异的旅游心理和宗教式情感需求的特点,它赋予科尔沁蒙古族文化为主打品牌的通辽市旅游资源以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7.
九华山佛教旅游文化的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九华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首批列入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千百年来 ,九华山就成为文人游客向往骏奔的圣地、香客僧尼顶礼膜拜的道场。九华山的旅游资源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 ,就在于它富有独特的佛教文化。本文从旅游审美的视角 ,就僧尼传奇圣迹、寺庙建筑文化、山水的佛文化内涵及佛教的习俗等方面 ,探讨九华山佛教文化的特征 ,揭示其旅游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8.
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集中体现在经典、观念和方式三个方面。《佛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及《父母恩重难报经》等都是提倡孝道的佛教经典。在中国的佛教信众看来,劝亲信佛、出家修道、慈悲为怀等都是在尽孝道。儒佛两家在如何行孝上有着重大的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对立,而是对中国行孝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佛教对中国孝文化的贡献是我们今天弘扬孝道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大同市的城市拆迁改造及古都的修复,大同市的市貌焕然一新,旅游业也取得了新的发展。为了提升大同城市形象,丰富旅游资源,改善居民生活,大同古民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势在必行。大同古民居保护与旅游开发,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实施:严格制定和落实制度;进一步完善硬件和软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多方筹集资金;加强旅游宣传力度;配置低碳旅游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0.
古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河南拥有丰富的古都旅游资源,具有其他省份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河南古都旅游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北京、西安等城市,针对河南古都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古都形象、文化内涵、资源整合和旅游规划四个方面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以云冈石窟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同市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云冈石窟、上下华严寺、善化寺和观音堂等都是著名的佛教旅游资源。本文以云冈石窟为例,分析了大同市佛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作者自己的构想,以期为大同市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文化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城墙蕴含着一座城市深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旅游目的地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城墙旅游的合理开发与利用能够推动城市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以大同古城墙旅游景区为案例,通过测量大同古城墙游客旅游感知情况,检验游客旅游感知维度与满意度、重游意向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社会人口结构特征的游客感知差异,旨在从游客感知视角评估大同古城墙旅游发展效力及其对大同城市转型及文旅产业发展的关键作用。进而从旅游业态融合、整体性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延续城市文脉等方面提出景区优化路径及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古代都城是历代王朝最高统治者和最高权力机构所在地,是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研究七大古都的规划原则和遗迹遗址,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我国古都的城建规划属于"礼制"的范畴,具有极强的政治性;以儒家的经典<周礼><周易>作为城建规划的指导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古都规划的一个突出特点;同时,佛教、道家的思想与理念在古都规划中也或多或少地有所反映.因此,中国古都规划的文化内涵可以用以下4句话来概括:规划以礼,皇权第一,儒佛并用,象天法地.  相似文献   

14.
佛教进入中国初期,佛讖的演变经历过两个阶段。早期佛教经义中佛菩萨预言类型翻译为佛之谶言,是佛讖最本初的形态。后佛教弘传至中国,大量西域胡僧善纬作谶的风尚流行开来,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佛教大量传播,在翻译文本和意识形态上不可避免受两汉时期的谶纬思维影响,汉地僧人参与佛教谶言的制造与大量疑伪经的出现,导致另一种形态佛谶的出现,其具有中土传统文化特色,以导俗而求真,意在使佛教更好地融入中土文化。佛讖在传播形式上更加本土化,在内容上更多方面表现出对社会民生个人命运的关怀。佛讖的演变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与主流文化适应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试析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旅游是一种非常典型的文化经济活动 ,而宗教作为历史文化的一种载体 ,成为旅游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在全面分析中国佛教文化特色的基础上 ,从佛教本身和佛教艺术两个方面 ,论述了中国佛教文化的旅游吸引力 ,并就中国佛教旅游资源的开发意义、开发原则、开发形式以及中国佛教旅游资源的保护等方面提出了初步的意见  相似文献   

16.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走廊,而旅游业作为大同市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有着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等良好条件。面对如此发展良机,大同应积极发掘自身优势,主动融入"丝绸之路旅游圈",实现古都大同的经济复兴。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历史文化为出发点,从北魏平城时期的遗迹———云冈石窟、北魏明堂、北魏永固陵等入手,研究大同北魏平城旅游开发。提出了以云冈石窟为主体构建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开发永固陵景区、设立北魏文化博物馆,丰富北魏平城文化旅游体系;完善北魏明堂遗址公园的配套设施,提高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品位;组合资源以突显北魏平城文化旅游的整体格局等一系列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8.
文化品牌是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打造好以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等为主要载体的民族文化品牌,对承德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故此,从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战略高度,提出进一步挖掘民族文化品牌内在价值,整合承德旅游文化资源,进而提升承德旅游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沙址村依托佛教圣地鸡足山风景名胜保护区享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保持了白族传统古村落文化及佛、儒、道和本主信仰,形成了具有悠久历史和佛教内涵的传统文化。沙址村在经济开发中必须坚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相似文献   

20.
培育南京文化产业新的生长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劲松 《金陵瞭望》2006,(17):12-13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和现代科教发达的区域中心城市.必须确立文化产业新的生长点,发挥文化资源和区位优势.培育自身产业特色和品牌.进一步促进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以文化创新为动力.以整合文化产业链为基础.通过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的现代经济价值.唤醒文化记忆.大力发展休闲经济.培育具有南京特色的“艺坊”品牌.是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新的生长点.实现文化经济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