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话轮沉默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具有丰富的语用含义。以英汉语篇会话中的话轮沉默为研究材料,分析了传统语用学在解读话轮沉默意义时存在的不足,指出应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借助关联理论,从宏观上建立对话语理解的认知框架,才能更好地解读话轮沉默中的会话含义,实现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2.
话轮"意义沉默"及其认知语用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意义沉默"在会话话轮中所具有的丰富语用含义,以英汉会话语段中的意义沉默为研究材料,结合其语用特征,采取多层分析方法研究话轮的"意义沉默",认为传统语用观在解读意义沉默时存在缺陷,应借助关联理论能更有效地对意义沉默进行认知语用解读与分析。  相似文献   

3.
电影创造人物,人物饰演电影。这里旨在通过分析几部英语电影中经典对白的语言结构,体现电影人物的关系与性格。在分析中运用语用学关于会话的部分观点和研究方法,包括话轮交替,Grice的会话合作理论等,揭示话语是人类展现自己性格的一个方式。  相似文献   

4.
会话分析通过研究会话中的结构特点来揭示说话者之间的关系和所处的地位。在对《一朵浮云》的会话部分中的话轮转换和话轮序列进行分析后,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特点得到了较清楚的呈现。  相似文献   

5.
话轮转换是话语分析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话语结构中研究成果颇丰的领域之一。本文拟以电视访谈节目“艺术人生”为语料,运用话语分析和话语角色的理论从取得话轮、保持话轮和放弃话轮的目的,探究主持人在其中所承担的话语角色。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英语会话中的话轮沉默为研究对象,指出了传统语用观中的会话分析理论和合作原则在解释话轮沉默时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话轮沉默的信息意图、交际意图、关联性和语境效果,说明了关联理论对话轮沉默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7.
关于问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问答对是相邻语对的一种。相邻语对(adjacency pair)是斯科格洛夫(Schegloff)和萨克斯(Sacks)1973年提出的概念,指两个说话人依次分别说出的意义互相呼应的话语。这个概念有助于人们以它为基本单位研究会话结构。 斯科格洛夫指出相邻语对有以下5个特征:1.由两个话轮构成;2.两个话轮相邻接;3.两个话轮各由不同的说话人说出;4.第一部分在第二部分之前;5.第一部分所属相邻语对的类型关系到第二部分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电视心理咨询的真实语料,用语言学谈话分析的方法,考察机构角色、话语角色,话语结构中的话轮转换,相邻语对等特征与之内含的话语权势的关系。通过微观层面的分析,本文指出"心理访谈"有别于一般的日常会话,它是一种具有非对等权势关系的谈话活动。话语权势不仅可以从上至下地实施,且可以通过特定的话语构架隐含其中。这种话语权势通常不被人们察觉,但它卻驾驭著人们的言语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9.
汉语会话中有很多应答衔接语用来衔接话轮,表示对对方话语的回应。"嗯"、"噢"、"对"、"是"等是比较常见的较为典型的简单应答词,反问句中的固化结构"谁说不是呢"、"可不是吗"等也用作应答衔接语,它们在信息量、主观性以及会话参与程度上都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0.
话轮沉默既不是语言交际,也不是身势语交际,它属于非言语交际手段之一。话轮沉默现象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保持话轮沉默一方的交际意图也常常被误解。外文名著中人物的话轮沉默,实际上是角色表达情感的一种途径,这种情感的产生是瞬间的,而对于作品中情感的接受者来说却是永恒的、难以忘怀的。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常常被隐匿省略;而英语诗歌中,人称指示词往往不可或缺。因此,英译中国古典诗歌时,译者往往需要补译人称指示词,从而使译文指称明确,再现原诗的主旨和意境。补译人称指示词时,译者既应考虑原诗的创作背景、情景语境和文化内涵,也应考虑译诗的情趣与意境,从而正确地补译人称,达到再现、重构原诗的主旨与意境的目的;有时,译者也可以用恰当的人称指示词来隐替原诗中反复出现、或者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历史典故或者含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专有名词,从而使译诗文字简洁、意义集中。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形式美,在诗歌美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诗借形以传神,失其形即失其神。因此,诗歌语言形式的美学作用,不容忽视。以汉字为建筑材料的汉诗,天生地有着形美上的优势,因此,就汉诗英译而言,译诗若有所失,乃是正常的事情。译者所应做的,就是通过翻译上的变通,把这种损失降到最低;同时,还应发挥翻译的创造性,争取失于此而补于彼。本文从汉语旧诗和新诗、旧诗中的诗与词、诗歌的语言之美和标题之美等几个方面,来讨论汉诗的语言形式美及其英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分行是诗歌不可忽略的文体标志,是有意味的形式.诗句的分行增大了语句之间的跳跃性,从而形成巨大的张力场,使诗的意蕴无法穷尽.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诗在分行方面显示出相当的随意性,古典化、先锋化、平民化、图形化等等,纷纭复杂,从而消解了分行的意义和作用.分行不是率性而为的,应体现出诗情的流动,并适应诗人内在节奏的要求,以这个评判的标准探究90年代诗坛的具体作品,对20世纪末现代汉诗的分行的情况作整体地扫描和透视,提出现代汉诗应从传统中吸收营养,以获得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框架理论认为,语言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存在于认知框架内,语言形式只是激活框架的符号。因此,古诗英译的关键是找到适当的英语符号,在目标语言中激活与原语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框架,引出诗歌中隐含的意义,从而使目标读者也能体会诗歌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15.
美国诗人卡明斯模仿中国诗画家想做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他的诗歌明确表达出对中国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中国情结。他创作的不少诗本身就是画,给读者留下一个广阔的想像空间。另外,卡明斯的诗画其形其意模糊变化,与中国艺术家追求的模糊审美标准不谋而合。  相似文献   

16.
在汉语诗歌的英译过程中 ,由于中英诗歌的语篇特点不同 ,原文与译文在诗意上会有不同程度的出入。本文将原文与译文视为不同的语篇 ,从语言学角度出发 ,运用系统功能语法的概念功能和语篇功能理论 ,对《望庐山瀑布》及其两种英译文进行了对比分析 ,探索较为客观的诗歌翻译批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大量以怀故悼逝为内容的诗歌。这类诗歌通常表现了生者对亡者的无限追思,以情感的悲剧性引起读者共鸣,当中还渗透了文人对人生世态的诸多感悟。本文从怀故悼逝之诗所表现出的生死观、个人身世感等方面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8.
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域理论,对《南方都市报》气象新闻语篇的基调和角色转换进行分析,发现报纸气象新闻语篇的“编、作者一读者”之间在身份、接触和情感三个方面表现出不平等的关系,存在人际关系协商.这种现象出于多种因素考虑,符合新闻报道和信息披露的特点和要求.用语言学理论探讨气象新闻中的角色转换和人际关系协商,为研究报纸新闻语篇提供了语言学视角.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诗歌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远古祖先的心目中,“歌”与“诗”是同一种文学艺术。“诗”是“歌”的内容(文学形象),“歌”是“诗”的表现形式(音乐形象),它们彼此相依、相互融贯,如同语言中词的音和义。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一种歌咏的语言艺术,无“歌”不成“诗”,无“歌”没有“诗”。因此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诗人”这一称谓至少包括以下内涵:(1)自创并演唱诗歌的人;(2)自创或改编原创作品演唱的人;(3)只创作不演唱的人。而中国古代的诗歌是:以激情为血肉、以语言为建构艺术、以歌咏为表演艺术的一种文学体裁。以真情去激荡语言的美化,以歌声去撞击听众的和鸣,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卞之琳的诗在继承我国古诗和借鉴西洋诗的基础上形成了独自的风格 ,他和其他诗人一起推动新诗从早期的浪漫主义 ,经过象征主义 ,到达中国式的现代主义。他对新诗艺术做出的贡献 ,是我国新诗界的一笔宝贵财富 ,值得珍惜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