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走向虚拟实践:人类存在方式的重要变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明仓 《东岳论丛》2003,24(1):89-92
虚拟实践是主体按照一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数字化手段进行的双向对象化的感性活动。虚拟实践的崛起 ,是人类实践方式的一次飞跃 ,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认识方式、思维方式和日常生活方式。走向虚拟实践 ,是人类存在方式的整体性的重大变革 ,它既给当今人类带来了许多挑战和问题 ,也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新的巨大机遇。  相似文献   

2.
论虚拟实践--一种社会实践范畴的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虚拟实践是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方式,它超越了传统的现实性实践方式,具有能动性、现实性、双向对象化等实践的一般特性,同时又在"主体与客体"、"思维与存在"、"中介与对立"、"选择与决定"、"实践与世界"等几对关系上体现出了新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虚拟现实:必须面对实践的追问--兼与陈志良先生商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虑拟不是现实的对立物,更非神话,它无需玄学的支持,也不等同于网络世界的虚拟生存.虚拟技术首先是计算机科学中的重大发明,然后才引伸出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哲学语境和生存意义;而探究虚拟条件下现实性向可能性的转换,只有引入"虚拟实践"范畴,才能以"在场"的姿态诠释主体基于现实性又能超越感知局限的多样化选择.  相似文献   

4.
论网络贸易的迅速发展及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贸易主要是指近年来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贸易方式的兴起和发展。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贸易正在掀起国际贸易领域里一场新的革命 ,它使国际交易市场和国际贸易经营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出现了“虚拟市场”和“虚拟公司” ,并突破了国家和地区间设置的各种障碍 ,使国际贸易走向无国界贸易。这种新型国际贸易方式不仅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和国际贸易法规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同时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略论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虚拟”是同现实“实在”相对应的表示存在方式的概念 ,是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行为方式。虚拟性实践是主体按照既定的目的在虚拟空间使用纯符号手段进行的活动。当今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实践”、“互联网实践”,在本质上都是虚拟性实践。独立形态的虚拟性实践是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创造出的高层次实践形式 ,它有着不同于其他现实性实践的某些特征。虚拟性实践为主体开辟了新的实践空间 ,提供了新的价值关系。(一 )虚拟性实践的基本特征虚拟是对现实实在性的超越。人类的理性思维天生具有超越现实的内在冲动 ,这种超越现实实在性的活力 ,正是虚…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从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并突出强调了实践的直接现实性特点。虚拟技术的出现则提出了虚拟实践的新形式,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虚拟实在是人的意识的外化,虚拟认识是不断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作为知、行领域的存在,社会实在既具有楚构的性质,又表现为自然的历史产物,从而包含自在之维;其形成与运作的过程,同时交错着意向认同与实践认同.就其难以离开入的存在而言,社会实在不同于对象世界;就其通过实践认同而确证自身而言,它又不同于观念世界.以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为指向,广义的社会实在既构成了人性化的表征,又为走向人性化的存在提供了某种担保,二者从不同方面展示了其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从哲学的范畴史来看,哲学概念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发展,而网络又是作为关系而存在;从哲学主题的转向看,当今的实践哲学正走向交往实践,而网络为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从科技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正推动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或关系思维,并走向全球化的网络思维方式。网络作为哲学概念正显示着现代哲学向东方智慧的回归。  相似文献   

9.
从哲学的范畴史来看,哲学概念经历了从实体到关系的发展,而网络又是作为关系而存在;从哲学主题的转向看,当今的实践哲学正走向交往实践.而网络为主体间的交往提供了新的空间;从科技发展来看,科学技术正推动思维从实体思维转向过程或关系思维,并走向全球化的网络思维方式.网络作为哲学概念正显示着现代哲学向东方智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从人的生存发展看网络虚拟实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实在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当代人的一种生存境域.借助网络技术,虚拟实在不仅拓展了主体自由发展所需的自由时间,而且为主体自由发展所需的知识的民主化和交往的自由化提供了一种技术可能.但是,知识的民主化和交往的自由化不可能从网络技术那里自动发生出来,它受到现实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重互动因素的决定与制约.审慎思考当前中国网络现实和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人与网络和谐互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当代中国人的理性所为.  相似文献   

11.
当前关于网络虚拟物法律属性的争论集中在其究竟是物权、债权、还是知识产权上?网络虚拟物的法律属性是一种特殊的债权凭证,而债权凭证上承载着物权与债权双重权利.在网络虚拟物上存在两种财产权法律关系,若区分"载体"和"记载内容",我们就不难发现,虚拟物上既存在物权法律关系,又存在债权法律关系.玩家只能就"记载内容"电磁记录享有债权,其债权的义务主体是服务商;而就"载体"电磁记录而言,服务商成为该电磁记录的物之所有权人.  相似文献   

12.
张竑 《天府新论》2018,(2):15-20
伴随计算机图形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虚拟世界”完成了从二维到三维、从平面到立体、从视觉到全身心沉浸的升级换代。虚拟实践也完成了从二维、拟三维到三维的历史性进步,一方面拓展和丰富了现实实践的范畴,另一方面使虚拟实践本身得到了新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对虚拟实践进行内涵、层次和类型的再认识、对虚拟实践主体进行关系性重塑、对虚拟实践中介进行历史性分析、对虚拟实践客体进行三重“颠倒”、对虚拟世界的“上帝之手”进行考察,对于促进虚拟实践的哲学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杨军 《兰州学刊》2008,(11):41-44
虚拟实在的本质是文本,虚拟实在的电子(符号)是其信息(意义)的物质载体,虚拟实在的信息(意义)不是一种存在。把握虚拟实在意义的特殊方式是感性理解。我们要在本体论上澄清对虚拟实在的误读。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思想中"知"的范畴与近现代知识论中的"知识"概念不同,它首先是一个标志着人与万物、他人交往的实践范畴而不是主体内在意识状况的概念."有知"不仅指人对世界具有了解,更重要的是指通过交往而对世界具有情感态度与相应的行为方式."知"反映的是人与世界的存在关系,它原则上是一个属人范畴."有真人而后有真知"表明了"知"与人的这种内在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5.
左璜  黄甫全 《学术研究》2012,(2):50-58,159
网络化行动研究充分关照社会性世界中人的网络化生活,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认识活动,既涵指一种融"虚拟"和"实在"为一体的生存实践——网络化行动,又关涉对网络化生活的自觉反思——网络化行动的研究,同时还指涉以信息通讯技术为工具的思维创造——网络化的行动研究。它以人为本,追求实现文化主体的自主性,借助技术的社会化,满足多元的文化欲求。网络化行动研究蕴含着文化知识论基础,以承认地方性知识为前提,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追求实用主义真理观。传统的东方伦理温情文化,为网络化行动研究引入东方及我国并获得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沃土。  相似文献   

16.
人类社会生活正在被信息技术所改造,这是一个既令人兴奋而又令人忧虑的时代。作为社会行动载体的"虚拟技术",在不断提升自己的过程中更新着人们的社交网络,影响着人们的媒介化生活方式。处于"移动浪潮"阶段的"网民社会",存在着许多虚拟生存问题,面临各种技术社会的危机和挑战。只有了解和正视了人类虚拟社会生活的现状和前景,才能更好地预测和把握当代社会的本质及走向。  相似文献   

17.
论虚拟思维方式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陈志良  桑业明 《东岳论丛》2004,25(1):157-160
在当代,随着网络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实践正崛起为一种新型的实践方式。虚拟思维方式是在虚拟实践基础上产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不仅再次实现了对实体型思维方式的否定,而且也是在当今时代对实践思维方式的确证,是实践思维方式在现代意义上的延展。虚拟思维方式是一种"如何是"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合成性的思维方式,也是高度个性化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8.
杨耕 《天津社会科学》2024,(3):4-29+174
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尤其是马克思对实践、社会存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等唯物主义历史观基本范畴的论述,概述、反思中国学者、苏联学者、东欧学者、西方学者对这些基本范畴的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以下观点:实践是包括目的性设定的、对象化的历史活动,而限定中的超越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本质关系;社会存在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即“社会的物”;生产力表现为“主体生产力”与“客体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它直接决定生产关系,但它本身不属于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主要是指生产要素的技术组合方式与社会组合方式的统一,体现着生产力、所有制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是“建筑学的隐喻”,社会形态范畴的提出是以社会制度的划分为依据的,因而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观念结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略论邓小平的思维方式的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思想方式是思维活动的形式 ,它既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也是一个哲学和思维的范畴。邓小平的思维方式是邓小平理论的本质表现 ,集中反映了邓小平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方法论 ,它根植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与现代科学的土壤中 ,是思维领域中一朵绽放的奇葩 ,既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 ,具有明显的唯实性、创新性、超前性、系统性、开放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虚拟实践作为当代人类实践发展的新形态,从界面技术的发展来看,计算机软、硬件正不断将人和计算机等虚拟现实设备连接得越来越“紧密”,所以,对于虚拟实践应该建立起多维度、立体式的认识,除了计算机软、硬件的技术维度(人—机)外,对于虚拟实践中的技术形成的“它者”维度(人—“机人”),以及虚拟实践的主体间维度(人—“机人”—人)也应该给予重视。基于此三维虚拟实践“模型”,我们指出了虚拟实践中的“主体二阶化”现象,它不仅仅直接表现为实践主体与其虚拟“代理”的交互性,还间接指明实践主体与虚拟技术(界面)的“主体间”关系以及具有“主体性”的虚拟技术(虚拟世界)发展的自主性问题,而虚拟技术超越传统实践中介的显著特征正是它能够生成“主体二阶化”中虚拟主体的功能。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这些内容做出进一步阐释,才能促使我们对虚拟实践的发展趋势具有更科学的预见性,更好地推进现实实践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