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高校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有责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力量。高校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着力增强育人能力;推进跨学科研究,着力发展特色学科;推进协同创新,着力增强服务能力;推进"走出去"战略,着力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学术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2.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一直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目的.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水平,离不开科学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坚持党的领导、"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质量为本"和"创新至上"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现实需要.结合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量化评价下数量与质量的关系论辩","学术评价与科研管理评价的边界异化"和"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制度规制"三大问题聚讼,文章建议通过强化学术成果质量保障机制、优化学术共同体工作机制、构建学术争鸣长效机制和完善学术成果转化应用机制等制度建设,推动构建科学权威、公开透明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体系,以期进一步改善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3.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是当代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重要组成。制造意识形态和学术的割裂,用"细小叙事"消解"宏大叙事",用个人生存意义的"生活界"否定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历史客观规律,是西方消解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主要方式。因此,必须对现有学科进行前提性批判,确定学科研究对象;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判断的客观坐标,建立相应的核心学术话语;把价值评价建立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确立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学术评价标准。这既是马克思开拓的学术话语权之路,也是我们今天重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学科、学校、获奖者教育背景和年龄分布等四个维度,对第四届至第六届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国际成果申报、获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反映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学科国际化程度,把握承担"走出去"任务的主要力量和特点。以此揭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强引导,设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外文成果奖,分学科分层次稳步推进"走出去"步伐等有效促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走出去"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中心任务是育人育才。本文以育人育才为的中心研究视角,探讨了“学生、学术、学科、学风”一体、协同推进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新格局的形成(简称“一中四学”),阐释了形成新格局的理念、原则、内涵及特点,指出了形成新格局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并以新格局促进哲学社会科学提升育人育才质量。  相似文献   

6.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育才功能。高校是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的主力军,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阵地。当前,“世界之变”“中国之变”“教育之变”同境同框、相互震荡,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对象、方法和格局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坚持以学生为根本的育人育才导向,优化以学术为基础的育人育才策略,完善以学科为支撑的育人育才格局,实现学生、学术、学科有机结合与相互促进,是新形势下不断提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水平的重要理路。  相似文献   

7.
《哲学学报》是由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工程"的期刊联合主办的"中国高校系列专业期刊"10种网络专业刊之一,2011年创刊,逢双月出版,通过中国知网免费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哲学学报》追踪国内外哲学理论前沿、关注学术热点,致力于促进国内哲学学科的长远发  相似文献   

8.
<正>基本规范(1)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不断推动学术进步。(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以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己任,具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敢于学术创新,努力创造先进文化,积极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与民族精神。(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相关法律、法规。(4)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者应模范遵守学术道德。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整体素质不断提升,研究解决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但是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学科布局为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的支撑力度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相对缺乏;评价机制没有完全体现出哲学社会科学特点,缺乏相应的荣誉及激励机制;学术风气浮躁等。今后应强化优势学科建设,为人才队伍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加快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注重体制机制建设,营造优秀人才成长环境;加强教风学风建设,全面推进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按照《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和《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评选管理办法》的具体要求,省教育厅2009年下半年开展第三批全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评选工作。我校人文社会科学教师积极申报。  相似文献   

11.
认知问题是哲学无法回避的问题,而认知问题的核心问题是“真”的问题。人的认知成果最终由语言来呈现,语言的基本单元是词,每个词都蕴含一个“是”,由是什么(词所指代的对象域)与何以是(该对象域确定为一类的标准)两方面构成。那么这个“是”如何而来?所知学认为一切由“知”而来,一切都是所知。认为“知”对于认知活动必不可少,但并非唯一来源。“信”与“说”有其自身不能等同于“知”的特点,与“知”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O"与"0"是两个不同的数字符号.关于它们的起源与演变、功能与用途以及用法差异等学术界存在着分歧."O"是一种汉字,它的起源地在中国;"0"是印度数码,最先由印度人创造.虽然"O"与"0"在符号的创造上是极其相似的,但它们仍然是泾渭分明的两个数字符号,不能等同与混淆.  相似文献   

13.
“界”“圈”“坛”三者作为类词缀时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都附缀于代表某一行业、领域或表示具有同一特征的某一社会集群之类的字眼后。因此,“界”在组合上不受音节限制,基本上可以和任何行业结合,多用于严肃场合并且虚化程度不高;“圈”多与双音节结合,语用范围比“界”窄,多用于时尚的场合,且虚化程度最弱;“坛”基本上只与单音节结合,多用在文艺界和体育界,常出现在轻松、随意的场合,虚化程度最高。  相似文献   

14.
先秦儒墨法家义利观是传统义利观的源头活水。无论是孔孟的先义后利和荀子的以义制利 ,还是墨子的贵义兼利和韩非子的崇法尚利 ,它们在当时及其以后的历史命运表明 ,义利观归根结底是社会各阶级之经济利益及力量对比在道德领域里的反映。总的来说 ,中国古代没有形成近代功利主义那种追求个人幸福、个人利益的义利观 ,也没有形成独立的个人利益主体 ,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和范围内阻碍了社会现代化进程。尽管如此 ,先秦儒墨法家义利观仍然为我们留下了可以进一步挖掘的思想资源 ,就某些方面来说 ,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义利观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由于各种历史因素的综合作用,当代台湾新诗在语言构造上有一个重要维度,是时“古典”的执守与坚持。通过考察台湾1950~1960年代的“现代派”、1970年代的“乡土诗”和1980年代以后的“后现代”诗歌的状况,可分析当代台湾新诗语言对“古典”进行挪用、转化与重置的情形,“古典”资源一方面积极参与了当代台湾新诗语言的创造.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某些负面影响,其间得失会给大陆新诗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6.
17.
<金瓶梅>的艺术世界,我们既看到了裙袂飘飘,也看到了佩剑闪亮.这场关于情欲的奇异之旅在语言的纠缠里达到了最充分的展现.对于性,如果我们把它置于人性和人文情怀中去,对它的解读会不会是另一种面貌?是否可以将性的价值尽量中立化?<金瓶梅>的艺术空间也正因丑的发现而被大大拓宽.丑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它清楚地表明,自己并非只是美的一种陪衬,因而同样可以独立地吸引艺术的注意力.  相似文献   

18.
"哭、泣、啼、号"是一组常见的同义词,但并非浑然无别,而是同中有异,古往今来都有人对他们进行过辨析,但众说纷纭,讫无确说。通过考察,可以认为"哭"是哭泣的通称,古今皆然;"泣"是多泪之哭,多指小声或无声流泪之哭;"啼"是大声之哭;"号"是声言交杂之哭。  相似文献   

19.
文化研究可以有多种方式:自我体验或他者旁观;理解一种文化就是分析其表征模式;文化表征是一个他者与他者权力角逐的过程;文学、艺术、语言正是文化表征的场域,对它们的分析就意味着一种文化霸权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庄子、卡夫卡与“文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战国时期道家的巨擘庄子与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奥地利天才的小说家卡夫卡都曾对“文明病”进行过揭批。他们是如何界定“文明病”并进而进行揭批的 ?时隔两千年 ,地距东西两端 ,这种揭批有何相同与不同 ?本文用比较的方法探讨了这些问题 ,并希望通过这种探讨给人们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