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缩短西伯利亚铁路,打通太平洋入海口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后,于1898年开始修筑,1903年完工,南满支线几乎同时修筑。中东铁路经历了沙俄、国际共管、中苏共管、日伪、中苏共营几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形成规模宏大的东北铁路网,但直到1952年底,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才真正回归中国。中东铁路是殖民地铁路业发展的典型。  相似文献   

2.
道清铁路始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道清铁路于1902年开始修筑,1906年开始营运,1907年全线通车,铁路全长150公里。1945年1月,八路军第129师、太行军区发动了道清战役,拆毁了道清铁路新乡至道口段;而新乡至柏山段,在新中国成立后大部分被新焦线和焦枝线所覆盖。道清铁路修筑的目的是为了便于英帝国主义对我国矿产资源的掠夺;铁路修筑后,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社会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近代东北铁路修筑权与铁路借款的交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东北是中外交涉的一个矛盾焦点地区。在诸多交涉中,铁路交涉是交涉的重点,并贯穿于东北对外交涉的全过程。近代以来,铁路开发、铁路借款是殖民主义者惯用的一种侵略方式。因此,俄、日把修筑和控制中国东北铁路,作为扩张势力和控制这一地区各项政策的首选。当殖民主义者把铁路开发作为殖民统治最有效途径后,铁路开发的殖民色彩就超出了它自身的经济开发价值。近代东北既急需铁路来促进经济、国防建设,又要拒绝外国通过铁路来扩张势力。因此,近代东北铁路修筑权与铁路借款的交涉,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铁路技术是近代世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的铁路修筑始于晚清时期,并迅速在以农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此时中国的农业受到铁路发展的深刻影响,并且具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列强借修筑铁路之机肆意掠夺农民土地,促进农产品作为商品快速流通交易,农业生产出现区域化倾向并有所增长,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传统农村自然经济的解体。  相似文献   

5.
日俄战争后,日本以经营铁路作为侵略中国东北之重要手段,为此而在东北展开大规模攫取铁路权益的活动。为了抗衡日本,清政府拟引进英资修筑“新法铁路”,遭到日本激烈反对。由于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和策略失误,新法铁路计划以失败告终。  相似文献   

6.
江浙沪是近代中国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也是铁路最先动议和兴建之地,两者间的互动关系密切.其间,先后有吴淞铁路、津镇铁路、津浦铁路、沪宁铁路、沪杭甬铁路、陇海铁路江苏段、青三铁路、浙赣铁路、江南铁路和苏嘉铁路等工程的筹划、修筑,促进了沿线地区经济社会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新疆各族人民和国内各界人士久有修筑一条横贯中国内地与新疆以及经新疆通往邻国的铁路设想,只有在新中国才能得以实现。兰新铁路通至乌鲁木齐后,新疆铁路得到了较大发展,并为新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由天宝山至图们江的天图铁路自1916年起,因其地处东北边陲,并与吉会路交织,成为20世纪初期中日路权交涉的一大难题,中日为此的纠纷达8年之久。自1916年到1921年底,交通部与日方围绕天图路的修筑与否及开工问题展开了长期拉锯战,但日方始终未能达到其筑路目的。1922年直奉战争后,日本利用奉系脱离北京政府的有利形势,集中以奉系为交涉对象,日本官方与日商互相配合,威逼利诱双管齐下,最终实现了天图路的修筑。天图铁路交涉过程,不仅折射出东北路权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也凸显出国内政局变迁对中日交涉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19世纪中期,美国开始修筑横贯大陆铁路,适逢开始开发西部最后一块处女地大平原,在这一过程中畜牧业迅速发展起来。本文试从市场与发展动力的角度来分析铁路对大平原畜牧业的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俄国在修筑西伯利亚铁路过程中,中国一直关注其进展情况。该路动工后,清廷抓紧修建关东铁路,以加强东北防务,防止俄国扩张。俄国提议将西伯利亚铁路穿越中国东北时,驻俄公使许景澄与之进行合理交涉,后俄国又通过赴俄特使李鸿章获得了在中国东北筑路的特权。部分驻外使臣、早期维新派、官员看到了俄修西伯利亚铁路对中国的潜在威胁,建议清廷尽快修筑铁路。社会上一些有影响的报刊在甲午战争之前曾关注俄修铁路的侵略目的,但在甲午战后随着清廷政策变为“联俄”而主要报道该路的修建运营及商业功能,在铁路竣工之际又评论该路与中国的利害关系。虽然部分民众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曾冲击中东铁路,但不少华工参与该路的修建,为西伯利亚铁路的建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正黑色巨大的身躯,火红旋转的车轮,快速往复的摇臂,冲天鸣响的汽笛,倾力拉动的长龙,火车的气势令人震撼。火车铿锵、动感、美妙的声音,深深烙进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沈阳铁路历史悠久,从1891年清政府修筑关内外铁路算起,迄今已经走过了120多年的岁月,它是中国铁路发展变化的缩影。沈阳铁路陈列馆位于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山丹街,始建于2009年6月,同年11月竣工,展馆建筑面积1.9万半方米.总占地而积约8万平方米。从100多岁的蒸汽机车到时速350公里的动车,这座浓缩沈阳铁路历史的陈列馆,真实再现了中国铁路百年来的沧桑巨变。  相似文献   

12.
孙科继承孙中山铁路富强中国的思想,强调铁路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他在孙中山《实业计划》的基础上,为中国绘制了一幅铁路建设蓝图,主张在"平等互惠"、"不损主权"的前提下,借用外资、以庚款和关税收入作担保发行公债等一系列方法来修筑铁路。孙科关于铁路建设的理论及实践,对今天中国的铁路建设,仍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抗战军兴,沿海交通干线相继沦陷敌手,当时的南京中央及地方川滇黔三省政府均对修筑川滇铁路的前景抱有热切的期望,将其视之为联络抗战心脏及繁荣地方经济的大动脉,国民政府不惜在财政极其拮据的情况下想尽办法,通过国库拨款、公债发行、向外国借款等多种方式,为铁路建设筹集资金。1938年开始实际的勘测、施工,但却因战争形势的急转直下而最终壮志未酬,仅完成昆明至曲靖沾益段便被迫停工,成为中国八年抗战漫长苦难历程的缩影。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近代以来的新疆危机,修筑内地联系新疆的铁路成为客观需要,自晚清迄新中国成立前,包括孙中山在内仁人志士们提出了种种方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近代政府在修建新疆铁路问题上也有所努力,但由于国势衰微和热衷于内战,最终使这一重要的边疆交通近代化措施未能实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包括铁路在内的新疆现代化建设才取得了巨大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近代中国铁路修筑的资金来源和债务问题,在梳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析陇海铁路债务的形成、整理。分析认为:陇海铁路债务是近代中国资本匮乏下的无奈选择,它有效地促进了铁路的延伸,也成为长期无法摆脱的梦魇;其连续性与阶段性并存,内外债并举,逐步形成中外资本联合修筑中国铁路的模式,推动了近代中国铁路债务思想理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清末民初,铁路问题逐渐引起政府和官绅集团的重视,排拒洋款、自办铁路成为从列强手中挽回利权的重要手段。加上清政府开放铁路修筑权,鼓励地方兴办铁路,自办铁路、挽回利权在当时成为一种潮流。在此背景下,山西成立同蒲铁路公司,开始着手商办同蒲铁路,并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路款。然而,因资金困难、管理层频繁变更等问题,商办同蒲铁路最后以失败告终。民国初年,同蒲铁路被收归国有,并入同成线的筹建之中。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 ,四川人民久有修筑一条横贯四川盆地中部并连接全国各地的铁路愿望 ,但在清末至民国的半个多世纪里 ,这种愿望只是一种空想。建国以后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成渝、宝成、川黔、成昆、襄渝、达成等铁路干线及支线的相继建成 ,终于使四川人民的铁路愿望由理想变为现实。四川铁路的相继建成通车并与全国铁路联网 ,为当地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 ,以及西部大开发 ,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设施条件  相似文献   

18.
论道清铁路对沿线社会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清铁路是英商福公司为了便于对河南省煤炭资源的掠夺而修筑的,但铁路出现之后,对沿线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由于交通状况的改变而引起的农产品的商品化和新式工业的涌现,改变了当地居民自给自足的的自然经济和生活状态,也引起了当地经济结构的改变;交通邮政事业的发展,则有效地改变了消息闭塞的状况,加强了人际间的沟通与联系,也使资金、信息的流通更加便利和可靠;铁路的出现也引起了人们的思想观念的解放。这些变化表明铁路这种当时的新生事物成为促进当地居民的社会经济生活由传统向近代变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美国为扩张远东势力,支持日本对俄战争,以打开俄国的"满洲""门户关闭"政策,乘机将其势力伸人中国东北.日、俄谈判期间,美国仍支持日本,以赢得日本的"好感",换取日本在"满洲"的利益.当<朴茨茅斯条约>尚未签订之际,美国便迫不及待地插手日本的"满洲"利益,实施购买南满铁路计划.当此计划遭到日本的阻挠后,美国转而在中国东北实施投资修筑锦瑷铁路、策划"满洲铁路中立化"等计划.为此,日、美双方在"满洲"利益的问题上产生了对立与冲突,展开了激烈的争夺,从而也充分暴露了美国称霸世界和日本独霸"满洲"的野心.  相似文献   

20.
出于发展经济和巩固国防之目的,南京国民政府在1927-1937年期间着手进行了铁路规划和建设,其时铁路建设取得的成果值得肯定。通过史料,把这一时期的铁路建设和铁路规划结合起来考察,分析认为:由于当时国内外的双重因素,铁路建设滞后于铁路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