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爱国卫生运动是当代中国一场持续时间长,影响深远的国家卫生运动。它的出现,一方面契合了建国初期的大规模的卫生改造,另一方面,也与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所发生的细菌战有着密切的联系。爱国卫生运动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卫生观念,增强了国人的体质;同时,它在卫生防疫方面取得的积极效果,获得了民众对于新生政权的认同,推进了新中国国家政权合法性的构建。通过爱国卫生运动,国家政权实现了权力的进一步下沉和渗透,这强化了国家对社会及民众的控制与动员能力,有效地巩固并强化了新中国国家政权的建设。  相似文献   

2.
知政权是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是中国民主政治的基础和体现.在实现中国公民知政权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如知政权的相关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政府部门漠视公民的知政权以及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等困境,导致公民的知政权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实现.为此,应将知政权的理论与中国公民知政权的实践相结合,从构建和完善公民知政权的法律保障体系、转变政府部门的执政理念以及培养公民权利意识三个方面消解公民知政权的实现困境.  相似文献   

3.
公共空间是随着现代公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现代化的产物,是社会进步的表征。与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不同,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能彻底改变过去那种事实上的单向传播(灌输)模式,使双向对称传播(互动)得以落实,从而真正成为公民与政府、政权政治与政权外政治联系的桥梁与纽带,即通过体恤民众,满足民众的精神诉求,培养民众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在沟通协调中促进政府与公民相互间的了解、理解和信任,争取公民对政府的自愿合作与对政治的自觉认同,在社会上树立起公共精神品格,使自身成为引导民众、促进民主的"文化场"。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既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又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更为关注人本身,更有利于满足人们的交往需求、尊重需求与认同需求;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着眼于让公众舆论发出自己真实的声音,更有利于满足公众政治参与的需求;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更为关注人的生存与处境,更有利于公众缓释精神压力,增强社会联系。  相似文献   

4.
清季外官改制期间,省级政权的变革表现为行政机关的机构专门化、职责制度化,司法独立迈出艰难的第一步以及谘议局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新管道;州县级政权的变革表现为绅权从乡村向州县级政权的扩张,地方绅士成为州县级政权体系中的权绅。晚清政府引入三权分立原则,在推进地方政治转型的同时也经过了本土化的改造,绅权的转移开启了近代乡村社会控制弱化的历史进程,最终拉大了国家与民众的距离,使乡村社会陷入难于整合的危机。  相似文献   

5.
汉代的三老制度上承秦制,远绍春秋战国.它具有官民的双重性,既体现着国家政权的权威,又代表了乡里民众的利益.它不是正式的乡官,但却"得与吏比",在国家政权和地方社会之间起着特殊的沟通作用.  相似文献   

6.
晋察冀边区村政权建设具有基础性、群众性和差异性等明显特征。晋察冀边区村政权建设的巩固与发展,进一步扩大与巩固了边区抗日民主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极大地激发与调动了边区民众政治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意识与能力,为广泛动员民众参与到民族抗战的洪流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有利于党的各项政策与措施在边区各地的顺利开展与普遍实施,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合力。这为新中国成立后村政权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7.
领导干部的形象,反映着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的形象。文中提出:在新形势下,领导干部的形象塑造应表现出与时俱进,敢于创新,民众公认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8.
建国初期,针对民众的思想状况,新政权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众的结合,新政权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上,整肃与重构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上,理论宣传与文艺渗透并重;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方面,针对群体特点,有的放矢进行。经过执政党与民众共同努力,建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初步实现。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新儒家的“一方重镇”和中华民国的“宪法之父”,张君劢在面对中国20世纪30-4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众运动之时,从多种视角作出了自己的理论思考与阐述:在性善论的视角下,希翼统治阶级本着仁爱精神自觉解放民众;在唯理主义认识论的视角下,想望秀异分子能够对民众“先知觉后知”;在“社会机能说”的历史观下,强调从民众的智识方面着手进行社会改造;在国家“公器”观的视角下,主张民众的真实权益需屈从于抽象的国家利益;凡此种种,都为其最终走向自由民主的反面埋下了种子。  相似文献   

10.
台湾光复以后实行的地方自治是以闽南籍为主的台湾民众长期努力的结果。明郑时期,闽南籍民众随明郑政权收复、开发台湾,形成自治的地方政府。台湾归清以后,闽南籍民众在朱一贵、林爽文等领导下发动反清起义,试图建立汉族在台湾的自治政权。日据时期,闽南籍台湾精英带领台湾民众争取民族自治权利,这些都对台湾光复以后国民党政权实行台湾地方自治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政府信息公开是指政府部门通过多种方式公开其政务活动,公开有利于民众实现其权利的信息资源。我国在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运行的特点是自上而下型的,其缺陷主要表现为民间推动不足。由于民间推动依赖于政府的推动,所以,政府加大民主法治环境建设的力度,是加速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进程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消费者知情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要求经营者告知其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有关的真实情况的权利,以及依法享有要求国家机关、公共组织提供消费信息的权利。消费者知情权的内容包括消费者的主动了解权和被动告知权,其权利客体是真实、全面、适当、有效的消费信息。-消费者知情权的义务主体有经营者、政府、消费者组织、大众传媒,它是典型的经济法权利。保护消费者知情权的价值在于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的利益,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13.
政府信息和文件一直被视为是政府机关的财产而由所掌握信息的机构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公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知情权的概念逐渐形成共识,并被国际社会看作是一项基本人权得以保障,在新闻媒体和公众的推动下,澳大利亚开始重视保护公众知情权,并相应地制定了有关信息自由的法律以公开政府信息,保证公民知情权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论宪政与知情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信息公开立法,公民的知情权尚无法得到来自于法律特别是宪法的有力保障。而让公众了解与个人切身利益或社会全体成员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信息,是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宪政国家特征之一。因此,全面建立公民的知情权保障机制和国家机关的信息公开制度应当成为我国宪政建设中关键的一步。  相似文献   

15.
政府信息公开更加注重对现行文件的开放,并通过主动公开和经申请公开等不同的形式来满足人们的知情权。这些与时俱进的规定,对档案开放工作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从政府信息公开这一大环境出发,提出新形势下档案开放应遵循主动、及时、易用、效益原则。  相似文献   

16.
论我国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化,保障公民知情权;可以规范信息发布渠道,维护社会稳定;可以引导媒体和公众舆论,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可以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提升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度。到2004年年底,我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央各部委、省级人民政府三个层次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基本建立。我国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要长期和健康发展,必须有相应的观念支撑和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当今世界突发公共事件多发频发,保障公众知情权对增进政民互信、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有的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法律法规没有形成完善的体系,存在着疏漏和模糊,实践中容易遇到操作层面的困难。在已有研究和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聚焦盐城市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时采取的信息公开措施,分析我国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信息公开在立法主体、内容、程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明确信息分级公开权限,列举不予公开的政府信息,明确信息发布的审批程序、公开时间、形式,进行绩效考核等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闻执政是指执政党和公共权力的行使者——政府通过新闻媒体向人民群众宣传自己的执政理念、大政方针、路线政策乃至具体行政行为的一种活动方式。因为政府行使的公共权力不仅仅是一种政治统治权,更是政府受人民的委托,向社会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服务社会的责任。新闻执政的本质,一方面是让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来了解执政者是不是做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实现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另一方面,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的不良行为提出批评和揭露,从而体现“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立党宗旨,以实现人民群众的监督权。  相似文献   

19.
政府信息公开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内在要求,是人民主权和公民知情权的具体体现。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对于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尚存在许多不足,难以满足公众的信息需求。为此,应当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立法,并建立与之相配套的机制和措施,以推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  相似文献   

20.
论信息不对称对政府信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我国政府与公众信息不对称的现状及对政府信用的影响,信息不对称违背公民的知情权及以民众为本位的宗旨,导致行政神秘化,易诱发腐败且影响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和约束,影响公众参政议政.指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是建设诚信、开放、透明的政府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