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试论战国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所有制形式问题的讨论,迄今尚无一致认识。笔者认为作为封建制生产关系核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形式,因此对各阶段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进行具体地研究,有益于讨论的深入。本文仅就封建生产关系初步形成阶段——战国时期土地所有制的主要形式及其演变过程试作探求。  相似文献   

2.
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长期存在 ,其根本原因就是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长期延续。在这种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之下 ,实行严格的土地属最高封建领主一人所有和严密的份地制 ,限制了农民内部更大的阶级分化 ;实行的领主庄园与农村公社同体的制度 ,模糊了农民对土地所有制的观念 ,这就严重的阻碍了土地的私有 ,使土地的兼并和集中成为不可能 ;采取平分土地与平分负担相结合的制度 ,严重的限制了农民离开领主土地的自由 ,使农民世世代代地被束缚在领主的土地之上 ,极大的阻碍了商业、手工业者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阻碍了商业、手工业生产的发展 ,商品经济更难以兴起 ,结果使新兴的生产关系—地主经济难以产生 ,导致封建领主制的长期存在 ,使西双版纳傣族封建领主制社会处于迟滞发展的状态中。  相似文献   

3.
高丽时期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是当今国内外史学界热烈争论的问题。有的学者主张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有的学者主张是封建土地私有制。其共同点,两者均强调高丽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单一的形式和单一的类型。 从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看,任何国家的封建土地所有制都不是单一的形式和单  相似文献   

4.
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制度的基础。要想对我国封建社会有深刻的理解,开展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封建大土地所有制(这里指豪门士族所有制)是否适合于当时生产力水平?封建大土地所有制从发生到解体——大约从东汉到南朝,竞达五、六个世纪之久,其间虽  相似文献   

5.
两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史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或以为是土地私有制,或以为是土地国有制,或以为是土地私有制和国有制并存。两汉土地所有制性质问题,随着对两汉社会性质的看法不同而分歧。或以为是奴隶制的土地所有制,或以为是封建制的土地所有制。我认为经过战国秦汉,土地国有制是瓦解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已基本确立。但是两汉时期封建政府仍控制着相当数量的国有土地,这种国有土地包括可耕地,封建帝王游乐、狩猎、牧养的苑囿(苑囿里也有可耕地)和资源丰富的山林川泽。本文着重探讨国有土地中的可耕地问题。  相似文献   

6.
封建庄园是封建社会一种大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的组织单位,是无论在西欧还是中国都曾经存在过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实体。本文拟对中、西封建庄园进行比较,弄清二者的差异,着重点在探讨中国封建地主庄园的一般特点。一、领主等级土地占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考察中西封建庄园,必须先从土地所有制着手。我国的封建庄园的土地是地主私人所有制,而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则是领主等级占有制。西欧封建庄园的土地一般是由国王或上一级封建主封授的,所有权属于最高封建主,受封者得到封土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自秦汉以来,皇位世袭、皇权无限、“官无定守、民无定奉”,庞大的官僚群组成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历久不衰,专制和集权的趋势愈来愈强。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上层建筑赖以树立的经济基础究竟是什么?多年来,史学工作者为它寻出了几种不同的答案:封建土地国有制、小农经济、小自耕农经济、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封建土地国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是这个基础的补充。以上五种观点其实可以简化为三种,即封建土地国有制、小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地主土地所有制。我认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专制主义经济基础的提法是比较科学的,现将理由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农业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分析封建土地所有制,是研究封建社会经济结构及政治制度的基础工作。10世纪至14世纪是越南封建国家建立、发展和走向兴盛的时期,探讨这一时期越南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发展及共特征,将有助于我们了解越南封建社会的结构和封建国家的发展,并将有助于我们阐明达一时期的许多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9.
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它成为历代社会极为关注的重大问题.古代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为了维护奴隶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是历代农民起义的根源.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土地改革,彻底地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才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改革.  相似文献   

10.
秦汉时代土地制度与生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秦汉土地所有制的形式问题,中国史学家的意见分歧很大。侯外廬先生认为秦汉时代的土地所有制是“皇族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他说“自秦汉以来这种土地所有制形式是一条紅线贯穿着全部封建史”,[注一]并且明确的指出“皇权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的法典化,在汉武帝时已经完成。[注二]同时侯先生也提到在“皇族的壟断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之外,也有“许多领主占有制以及一定的私有制并存在的,首先是所谓豪强地主的“占有权”,其次是农民当做自己的土地的“使用权”,甚至有一定的土地买卖权。[注三]等土地占有形式相并存,侯外廬先生的论点,得到了李埏先生的支持,李先生虽然批判了侯先生所提出的“皇族壟断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名词用得不够恰当,而应当用“封建  相似文献   

11.
一般研究强调,明清以来地权分配呈集中趋势发展,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地主占有制度,侗族地区也不例外。清水江土地契约文书(天柱卷)为我们研究中国乡村社会、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乡村社会发展的第一手素材。从天柱文书看凸洞侗族地区地权分配,自乾隆四十六年到1950年169年问。发生了2097次地权转移,其中田地买卖1158次,816农户出卖田地,537农户购进田地,反映出地权转移相对自由、活跃;因其田地转移大都在中小农户中间进行,未形成少数人占有较大田地局面,呈现凸洞有土地兼并势头而无大土地集中现象。故不存在地主土地所有制,是一个由自耕农为主构成的侗乡社会,即类似一些经济史家所谓“农民所有制”。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极为困难和农村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土地问题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民对土地的需要与革命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此举不仅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革命的主要动力问题,而且还在理论上廓清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3.
永佃制是我国明、清时期东南沿海地区比较普遍存在的一种土地租佃形式 ,是发展得较完备的物权性质的土地使用制度。永佃制下永佃权的出现使佃农获得稳定的使用土地的权利 ,佃农的利益有了较多保障 ,对封建经济的发展起到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当前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突破口的土地承包经营制度 ,突破了原有的“集体所有 ,共同经营”体制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土地承包经营权不稳定、债权性、难流转等局限日益明显。因此 ,我们在土地使用制度上借鉴永佃权稳定、易于流转的优点来改造土地承包经营权将是有益的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极为困难和农村危机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土地问题成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源性问题。中国共产党通过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民对土地的需要与革命的价值取向有机地结合起来,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此举不仅在实践中有效地解决了革命的主要动力问题,而且还在理论上廓清了革命与现代化之间的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15.
建国初期,我党正确分析国情,把握主要矛盾,不四面出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南方新区农村的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日后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宪政的终极价值在于保障人权,属于自由主义的范畴。近代中国没有存在过真正意义上的宪政。清末立宪是要借宪政之名分,维系大清国的皇统;民国时期的宪政沦为革命家和军阀政客的工具。而且,无论从宪政的历史发端还是本土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来看,近代中国甚至根本没有宪政的客观需求,所谓的宪政,只不过是一个煽情的伪命题。  相似文献   

17.
为农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使命的内在要求,贯穿着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过程。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党领导农民从封建土地所有制束缚下解放出来,重新分配了农业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的集体所有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实行农地“两权分离”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充分利用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十八大以来,党继续探索土地“三权分置”、实行“精准扶贫”和推动乡村振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不懈努力。系统梳理和总结党在不同历史坐标上为农民谋幸福的基本经验,能够为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历史启迪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8.
封建社会的本质不在于其特殊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中“公田”和“私田”的划分不是分配土地所有权,而是在分割劳动、交换劳动。因为,西周时土地非常丰富而人口很少,劳动的价值很高而土地价值很低,所以,社会制度应该致力于如何配置劳动而不是土地。土地的使用不需要付费,孟子所说的“公事”是对贵族提供的保护付费。该文认为,配置劳动、节约劳动是封建社会的本质特征。当人口增长使得土地价值变得很高劳动的价值很低时,配置土地的私有产权制度就会出现,封建社会就衰落了。  相似文献   

19.
在1928-1935年,以陈翰笙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学者进行了中国农村经济调查,对中国农村经济问题、土地问题、农村生产关系以及社会性质作出了回答.陈翰笙著文分析了中国的农村经济,指出土地所有和土地使用的矛盾是现代中国土地问题的核心.他以美种烟草产区的调查实例,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不可能实现工业化.20世纪40年代,他还论述了中国农业和工业合作运动的现状和前途,并多次向国外介绍了解放区的农业合作社.  相似文献   

20.
侯外庐研究中国封建社会,涉及的问题包括封建社会确立的依据、中国封建社会的起讫时间、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封建社会的演变与解体以及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等。他指出,体系化的制度形式——法典是判断封建制度最终确立的主要依据,土地国有制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虽然前后期土地经营的方式有所改变,但是国有的本质并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