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0 毫秒
1.
浪漫主义的兴起是西欧文学史上有开创意义的一章,它给19 世纪俄国文学注入了一股强大的生命力,俄国作家肩负的使命使得浪漫主义在俄罗斯很快被赋予现实主义色彩。前期创造社成员几乎是本能地接受了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五卅运动之后却又从建筑“乌托邦”的精神领域和渴求中逐步把目光投入社会现实,文学主张也从原来并不坚实的浪漫主义转向了现实主义,明确地提出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革命文学主张。  相似文献   

2.
五四文学思潮的性质历来被归结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但从文学现代性的角度看,五四文学思潮具有启蒙主义性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最初的、局部的批判。浪漫主义反抗城市文明和工具理性的统治,现实主义批判现代化对人的价值的毁灭。五四文学鼓吹现代性,包括科学和民主,而不是批判现代性。因此,五四文学思潮不是浪漫主义,也不是现实主义,而是启蒙主义。虽然五四文学也引进和借鉴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但由于启蒙的需要,对它们进行了选择和改造,使之成为启蒙主义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在五四以后摧枯拉朽、并流竞驰的中国文坛上,有两个最大的社团和流派,一个是写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浪漫主义的创造社。郁达夫是创造社最主要的发起人和最有影响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在创造社六年期间,曾以他警世骇俗、清新哀婉的抒情小说,激动了一代青年的心,赢得了创造社的声誉;曾以他敢于创新、独树一帜的文学主张,开拓了新文学  相似文献   

4.
“五四”时期有过短暂的浪漫主义潮流,1930年代,逐渐形成了独尊现实主义的趋势,1950年代,甚至产生了现实主义与反现实主义的公式。1958年,在毛泽东有关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观点的基础上概括出了“两结合”的创作方法,提高了浪漫主义的地位,有利于将浪漫主义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立流派来加以认识,但在大跃进的背景下,“两结合”创作方法的提倡导致了虚假、浮夸等弊病,引起了浪漫主义的畸变。“文革”结束后,由于对“文革”虚假的浪漫主义的反拨,提出了“恢复现实主义传统”的口号,浪漫主义受到普遍的诟病和排斥。由于社会现实和思想文化的变化,浪漫主义逐渐从文坛遁逝。  相似文献   

5.
1 前期创造社揭起浪漫主义的旗帜,异军突起,和倡导现实主义的文学研究会一争文坛春色。郁达夫是前期创造社的骨干之一,他的前期小说创作的浪漫主义倾向,似乎是不言而喻地成为现代文学史家们的定论了。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简编》说:“创造社的浪漫主义倾向,在诗歌方面最杰出的代表是郭沫若,小说散文方面则为郁达夫。”又说:“郁达夫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就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见之于文  相似文献   

6.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论》关于情绪为文学中心的话语质疑“五四”初期诗坛尤其是小诗热.而且借《文学论》关于智的要素难以引起人之情绪的话语质疑、批评“五四”初期文学注重思想的哲学化倾向.还用《文学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不同干科学真实性的话语质疑、否定“五四”文坛在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开始出现的庸俗化写实倾向。  相似文献   

7.
我国现行的文学史一直将创造社归为“为艺术而艺术”,侧重于自我表现.带有浓厚主观抒情色彩。然而观照众多创造社主将的文学实践,我们却总能发现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鲜明的写实色彩。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创造社理论建构的不完整性——他们倡导的浪漫主义受到现实主义、表现主义和象征主义思想传统的影响,带有鲜明时代特征。据此可将创造社的文学定义为抒情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8.
成仿吾是创造社的主要干将和文艺评论方面的代表人物。留日期间,他借助"日本之桥",通过对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摄取、输入与移植,形成了重视写实与抒情,以文学改变社会为宗旨的浪漫主义文学理论,并为创造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人们常认为创造社属于典型的浪漫主义文学社团,本文试图对这种“定论”提出质疑和修正。固然,创造社文学与浪漫主义有着某种密切的联系,用浪漫主义美学方法研究创造社文学也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由此暴露的问题也是明显的;如果我们抛开“主义”式的思维方法,努力从创造社文学最为突出的情绪表现方面研究它自身,将会有效地克服浪漫主义的创造社研究难以避免的空泛性和牵强性。  相似文献   

10.
创造社作家成仿吾以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文学论>的基本理论为内在话语,质疑、批评了"五四"文学一度出现的非写实潮流.他不仅以<文学论>关于情绪为文学中心的话语质疑"五四"初期诗坛尤其是小诗热,而且借<文学论>关于智的要素难以引起人之情绪的话语质疑、批评"五四"初期文学注重思想的哲学化倾向,还用<文学论>关于文学的真实性不同于科学真实性的话语质疑、否定"五四"文坛在自然主义文学影响下开始出现的庸俗化写实倾向. 在质疑、批评中,他努力探寻"五四"文学走出困境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前期创造社期刊,分别从昭示"五四"文学走向、引导"纯文学"时代到来、加速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进程和文学"公共领域"的形成等方面影响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进程。另外,前期创造社期刊的编辑者和出版书局的责权不明晰、编辑者之间的分工不清楚、期刊和社团关系认识的偏差以及期刊栏目设置的不足等方面也留给后人很多意味深长的教训。  相似文献   

12.
以学研究会为骨干的作家群和以创造社为代表的作家群,人的价值取向亦即所追求的人生境界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真、善、美的内涵的界定、对真、善、美相统一的美学理想的追求便形成了各自的偏颇方向。偏枯乃是五四小说家在审美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共通特点。  相似文献   

13.
在“五四”文学革命期间,周作人提出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学命题,与此同时,周作人还创作了诗集《过去的生命》中的诗歌。《过去的生命》主要体现了周作人“人的文学”观中的三方面重要内容:“人道主义为本”、“个人主义的人间本位主义”、“求生意志”和“求胜意志”。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所说的“文学”,是采用了“广义文学”的概念,既包括文学之文,也包括应用之文。他谈到的文学“革命”,同样是既包括文学之文的“革命”,也包括应用之文的“革命”。他高张文学革命的大旗,不仅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局面,而且首开现代应用文写作研究的先声。他在《文学革命论》中猛烈地抨击封建应用文,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文的“革命”来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很有必要重温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应用文“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 80年代的戏剧观念大讨论混淆了政治教条支配下的伪现实主义与艺术话语中的真现实主义 ,笼统地排斥与消解之 ,鼓吹现代主义又仅得其皮毛 ,完全忽视了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这两股潮流所共有的现代性问题。 90年代戏剧在诸如“红色经典”、“形式创新”的口号下 ,复辟着早被历史唾弃的旧东西。对五四启蒙话语的解构大大助长了这种复辟倾向。因此 ,有必要重提五四传统与戏剧的现代化问题。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女作家石评梅的思想和创作受基督教文化影响颇深,这种影响是在近代社会、白话译经和西方文学等多重背景下发生的。石评梅不是从内心深处虔诚皈依基督的教徒,而是对基督教文化充满礼赞,折服于基督教文化的忏悔意识、超越追求和拯救精神,将之视为拯救社会和个人精神寄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朦胧诗作为我国当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声,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给诗坛乃至当代文学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它使诗歌打破了建国以来的种种文学禁锢,承接了五四以来的新诗传统。不仅把朦胧诗看作一个新诗流派,只从艺术创新方面来判断其意义和价值。而是把它纳入到整个文学思潮的运动发展中,把握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五四启蒙与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以进步、现代文明、个性主义(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为核心的思想价值观.但是,在五四时期及其以后,发源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新文学内部,却孳生出质疑乃至颠覆五四核心价值的文学主题与叙事.从鲁迅到左翼的丁玲、茅盾等人,他们通过各自不同的小说文本,从各自的价值立场,对个性主义等五四主流思想价值进行了“叙事的质疑”,并形象表达了自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与价值重估.新文学内生的这种自反性叙事,实际构成了新文学的新传统,它为人们认识与理解五四思想启蒙、新文化运动和自五四诞生的新文学,提供了有意义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西方意义上的自由主义不仅是政治实践,而且更是一种思想文化理念。它在中国现代文坛中表现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最早可以追溯到王国维,从五四时期到建国之前历经兴衰演变,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特性,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