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论翻译中的语言功能、文化介入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翻译界素有不可译性问题分为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之争论。其实,这种相对不可译性和绝对不可译性主要由文化差异引起,并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密切相关,即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了语言之间的相对不可译性,而语言的美学功能则从根本上导致了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2.
由于语言和文化差异,汉语古诗英译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可译现象.分析了古诗中英文表达的差异,探讨了汉语古诗意美、形美、音美及神韵的不可译性,提出了解决不可译性的思考,认为翻译者首先要深入研究中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其次注意处理好原诗内容和意境、形式和韵律,最后强调要有广博的知识、深厚的文化修养.  相似文献   

3.
可译与不可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译者应面对不可译的现象 ,努力摆脱逐词死译和单纯语言对等的羁绊 ,另辟蹊径 ,探索功能等同和美学等效的原则与对策。文化交融和趋同等因素必定会促进不可译向可译转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跨文化交际中,不同国家或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失误或误解,而且会构成翻译的障碍,所以语言有时是不完全可译的,甚至是不可译的。本文从文化角度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及补偿手段。  相似文献   

5.
文章主要讨论了翻译中的可译性问题,并对卡特福特关于文化不可译性最终将由语言不可译性来解释的倾向提出了异议。通过定量分析英语谜语汉译后的可猜测程度,提出了区分语言不可译性与文化不可译性的必要性,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而文化的不可译性则是相对的。在特定的条件下,文化上的不可译性可以转化为可译性。从表象上看,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语言的不可译性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转换性。其实语言的不可译性比文化的不可译性能引发更为复杂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试论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对立统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不是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指的乃是译文确切性的程度问题.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一对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概念,它们虽对立却统一,因为它们同时存在于一个文本,它们都体现着语言的基本功能,它们是可以变化发展的.  相似文献   

8.
不可译现象和翻译补偿手段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言和文化上的不同特征,在词汇、语音、修辞和文化上存在不可译现象。笔者不同意完全不可译的观点,本文运用补偿手段探讨了以上四个方面的基本可译性。  相似文献   

9.
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可译性与否受到包括语言、心理、文化以及翻译方法等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里我们仅从语言的层面来探讨翻译的可译性问题。本文在分析洪堡特语言观的基础上阐述了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问题。分析洪堡特的观点使我们对语言本身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可译性(或不可译性)这一翻译观的理解。于是在把对语言的认识与对翻译观(可译或不可译的观点)的理解相结合的基础上,通过分析与例证,本文得出结论———没有绝对的可译性或是不可译性,也不能片面地认为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事实上,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两者。  相似文献   

10.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时间的推移,一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不可译的文本,现在都成为可译的了.并且可译性会随着各国之间的频繁接触而增加.因此,不可译性是相对的,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例证中、英文互译时的不可译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11.
德里达"解构"理论的最重要的概念是"延异","延异"指的是翻译时存在的时间、空间差异.由于两个文本和语言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活动中形成了原文和译文的一种契约关系,这种契约关系使得翻译过程既改变了原文又改变了译文,因此也使原文及原语得以获生."解构"理论为翻译实践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不可译性"不意味着译者不应该翻译,而意味着在遵守经济性法则下,在译文中创造原文本的多样性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译文中保留差异就意味着对原文本的保护."解构"理论也存在其自身的局限性,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应尽量保留中国文化的异质成分,才是我们借鉴"解构"理论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 ,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 :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 ;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 ;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意境论出发论述了诗歌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认为诗歌意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学意境和音乐意境。诗歌中的文学意境是可译的,而音乐意境则是不可译的。  相似文献   

14.
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的不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西文化差异一直是翻译界的热门话题。文化差异对翻译有重大影响,并可能导致不可译现象的发生。在分析了四种导致不可译性的文化因素后,提出了解释法、让步法、音译法和修正法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扩大和翻译的跨学科、跨文化转向,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应运而生,并为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女性主义译者通过采取干预性的翻译策略和发掘被埋没的女性作品,颠覆语言中的父权意识,以实现女性的真正解放.女性主义为原文与译文的关系、翻译标准和译者在翻译中的角色提供了不同于传统译论的独特视角,为解构“不可译论”拓展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就双关语英汉互译而言,可以采取谐音补偿、形象替换和意义取舍等变通策略,变不可译为可译.  相似文献   

16.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文化障碍所产生的文化不可译性较语言的不可译性难度大得多。本文就此从词汇、习语、句法及审美意识等方面论述了源文本与译本由于文化的因素而造成的不对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翻译中不可译性问题的分析,阐述了其产生的原因及种类.同时,归纳与总结了针对不可译性转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之间巨大的语言差异,隐喻在这两种语言的转换极为困难,甚至不可译。文章从汉英音韵差异的角度,从隐喻的音韵美感、双关隐喻以及隐喻拟声词的翻译探讨了隐喻翻译的可译性限度及不可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