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1 毫秒
1.
广西壮族张鹏展文学家族以其人数之多,历时之久,创作数量之多,被誉为清代壮族第一文学家族。从现存作品来看,张氏文学家族在诗歌创作方面有着鲜明的个性特点。汉文化传播、科举考试的通行为张鹏展家族的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土壤。研究这一世家的文学创作,不仅可以对这一世家的文学创作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同时也可深入地对清代壮族文学发展历程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刘勰的《文心雕龙》有着深厚的南北文化交融的特色,吴地文化是其重要的文化底蕴.这与刘勰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吴文化圈域内有密切关系.《文心雕龙》的吴地文化烙印突出体现在刘勰对南朝文学的浓厚兴趣.刘勰认为,南朝文学整体特色是“新巧”,这一时期家族文学繁盛.这一评价是历史上较早对吴地文学甚至吴文化作出的理论概括.对于吴文化的代表人物陆机其人其作,刘勰也有较多关注.《文心雕龙》就是对《文赋》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清代吴地书院的演进与学术思潮徐启彤吴地历来被人们称为“人文荟萃之地,文化发达之区”,历代人才辈出,群星灿烂,是我国古代文化重心之一。吴地的文化教育事业特别发达,书院教育是其重要的形式。吴地书院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不断发展演进的过程。吴地书院从南宋开始...  相似文献   

4.
薛晓琳 《社区》2012,(23):28-29
过云楼是苏州怡园的文化图腾。这座在清代几与狮子林争胜的私家园林,正是借助过云楼的文化象征资本,不仅成就美景,也成为吴地收藏、鉴赏、交游的中心之一。过云楼收藏的名画书法、佳刻名抄、珍秘善本历经主人顾氏家族几代人的传承,成为中国文化“家产”中的“佳产”。  相似文献   

5.
众多文化家族投身于清代词学复兴的洪流之中,已是学术界公认的事实.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承担了怎样的责任,对清代词风产生了何种影响,这还是清词演进研究中的模糊环节之一.本文从研究阳羡储氏家族的词学成就入手,从词情、词艺、词学理念等方面,探究储氏词人与迦陵词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创作风貌,通过描述清代阳羡词学的流变轨迹,试图揭示文化家族对推进清代词风演进的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6.
吴地乐舞是体现吴地地域文化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文化形态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吴地乐舞发源于吴地民间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与宫廷、宗教、文人等发生关联,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乐舞风格,体现出其独特的传统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
清代吴地社会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日趋富庶,为吴地旅游的勃兴提供了物质基础。不仅达官贵人逢节遨游;而且寻常百姓也结伴游赏;故游风日盛一日。旅游消费随之剧增,刺激了吴地旅游业的兴起。促进了服务业、商业、副业、手工业向纵深发展,从而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使社会上的闲散劳力有了谋生之途,有助于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繁荣。但豪族富商旅游的奢华消费助长了吴地的奢侈之风,故清代官吏屡禁冶游,然适得其反;或以为应提倡豪华旅游,以利小民谋生。但均忽视了群众性旅游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旅游消费和旅游业对生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常熟翁氏历经六世、160年的家族藏书在2000年4月28日入藏上海图书馆,结束了海外漂泊,划上了中国传统私人藏书楼的句号。这是中国藏书史、文化史上的大事,更是吴地藏书史、吴文化的壮举。本文通过阅读《常熟翁氏藏书图录》,对常熟翁氏藏书的源流加以梳理和辨析。翁氏不少藏书原本就是吴地藏书名家如汲古阁毛晋、稽瑞楼陈揆、百宋一廛楼黄丕烈的珍藏精品。正是它们在吴地文献名家或世家之间的辗转传藏,确保了吴文化的典雅品位以及吴文化在明清中国文化的重心地位。翁氏藏书对于吴地和中国文化典籍的保藏贡献极大。  相似文献   

9.
清代吴地赌风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赌博起源于人类的嬉戏娱乐。吴地的博戏,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在宫中的斗草游戏,但因为这种博戏只有胜负之分,而没有将输赢与利益、财富、金钱挂钩,故只能看作游戏,而不具备赌博的性质。吴地赌博风气,由于统治阶层的参与,在六朝时曾兴起一个高潮,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门生椽属,无不以此相尚。但若论赌博参与者的普遍,赌博名目、花样的众多,还是在有清一代。一赌博伴随着各种游戏形式,有着适应人们竞争求取和侥幸心理的特点。自在吴地流行后,即以其强烈的刺激性而吸引着众多的人群。这是清代吴地赌博成为风气的心理基础。而清代赌风之盛,还与吴地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众所周知,自隋唐五代以后,全国经济重心移到了南方,吴地逐渐成为国家的粮仓。尤其明清时代,吴地更成为财富渊薮,有人譬喻说:国家有吴地,犹人之有胸腹。明清吴地经济地  相似文献   

10.
清代海宁查氏家族一门风雅,人才辈出,是声名显赫的文化世家。它的形成一方面与当地自然、经济、人文等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与海宁查氏重视家族文化建设,家学渊源和文化积淀深厚密不可分。以海宁查氏家族为中心,可以看到清代家族文化及地域文化与一代文学之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正>吴地乐舞作为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是吴地悠久历史文化的折射和延续。高校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阵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是保持民族文化特色、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吴地乐舞融入师范生舞蹈课程实践路径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2.
刘禹锡是吴文化塑造的一个重要个例。他的一生与吴地密切相关,吴地生活是其生命旅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具有刻骨铭心的影响,其个性、才华、思想都打上了深刻的吴地烙印。吴地的山水人文塑造了刘禹锡热爱自然、崇尚雅趣的文化性格,铸造了他偏爱南朝名士与诗人诗风的情感与趣尚。而刘禹锡牢靠的吴地文化自觉,也规范了他的诗美取向、题材撷取,形成了宏放而清绮的诗风。他在诗歌理论上提出的"境生于象外"的著名诗学命题,成为中国诗美学的意境理论走向成熟的重要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3.
明代士大夫有普遍蓄养昆曲家伶的风气,以苏州为盛。清代盐商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需要,也大兴昆曲家班,首推扬州。本文主要从明代士大夫昆曲家班和清代扬州盐商昆曲家班组建的目的、规模、演员的身份、待遇等方面对明代士大夫家班与清代扬州盐商家班进行比较研究,归纳总结了两者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14.
清代八旗文学家族多兴起于北方草原及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在大清定鼎中原的过程中,满蒙汉军八旗作为政治共同体,发挥了巨大作用,并一起进入京师,后因八旗驻防制度的颁行散布于都邑社会中,八旗家族生活重心也因之而由游牧地带迁往京师及重要驻防城市。生活地理空间的变化导致八旗家族在社交范围、价值观念、仕宦途径等方面都和早期成员有所不同。即以蒙古文学家族而言,作为个体的蒙古家族士人兴起、繁盛,家族成员心理基质发生变化,家族文化或由武转文或文武并重,鲜见单纯重武者。这些变化直接反映在了他们关于家园变迁的文学书写中。随着时代发展,清代蒙古家族的民族个性趋于模糊,他们在文化认同书写中建构并铸就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家国情怀得到深度展示。  相似文献   

15.
明万历二十三年,公安派的主将袁宏道任吴县令,万历二十五年,再历游吴越.作为一种较成熟的文化类型,吴地人文相当程度上改变着袁宏道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点,为重塑其文化人格和审美品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在批判接受吴地人文的基础上,袁宏道形成纵情适意的文化品格和"独抒性灵"的诗歌观点.袁宏道与吴地文士在"性理"和诗歌创新观念两方面的冲突分歧,则代表着万历中期革新诗人与吴地文士在学术思想和诗歌创作理论上的分野.  相似文献   

16.
文化家族是清代阳羡词学兴盛的重要支持力量。阳羡陈维崧家族、万树家族、史惟圆家族、徐喈凤家族、储方庆家族等,词人辈出。这些家族间彼此联姻,使清代阳羡词人因姻亲之缘而结为特殊的家族文学共同体,相互激发创作兴趣,共同展开词创作,积极建构地域词学传统。联姻,不仅加强了阳羡家族的文学交往,而且形成了特殊的创作机制。本文拟在家族视野中,探究联姻如何影响清代阳羡词的演变,揭示家族联姻与清代地域词学发展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7.
清代科举家族是指那些世代聚族而居,从事举业人数众多,其中至少取得举人或五贡以上功名,在全国或地方产生重要影响的家族。清代河西地区科举家族的出现是多重因素共致的结果,诸如政局稳定、教育机构创建、科举政策调适以及科举家族内部教育环境等。科举家族一般是地方社会的望族,在地方社会的公共领域,都活跃着他们的身影。  相似文献   

18.
清代广西临桂出现了一个以陈宏谋、陈兰森、陈元焘、陈继昌等为代表的文学家族,其成员在科举和政治上所取得的成就在清代广西无出其右,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是其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远不如在科举和政治上取得的成就.之所以如此,与这一家族的文化特点有密切关系.因此,这在清代广西的文学家族中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相似文献   

19.
清人黄秩模编刻的<国朝闺秀诗柳絮集>比汪启淑所辑<撷芳集>晚出80年,多收诗人96家、诗2314首,实为现存规模最大的清代女性诗歌总集.但是由于<撷芳集>的序者沈初将所收诗人虚报100余家,<国朝闺秀诗柳絮集>为清代最大女性诗歌总集的地位长期得不到公认.这部总集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汲取<撷芳集>和<正始集>编纂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了三个方面的特色:人诗并重、存没兼收的选录标准;消解流品、以韵系人的编纂体例;南方为主、群体为先的主体框架.这些特色既是其"最大"的成因,也反过来丰富了"最大"的内涵.  相似文献   

20.
本文发掘一些历史资料并参据海内外学者的有关论述,探讨了中国近代人口的婚姻、家庭结构、家族与世代。作者认为,清代人口婚姻率高于民国时期,近代人口的家在规模呈递降趋势,家族人口的平均世代间隔为30-35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