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壮族嘹歌和英语诗歌都采用了明喻、隐喻、博喻、转喻、讽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喻体对所说明的主体进行传神达意的描绘,产生了强烈的修辞效果,但是两者辞格中的喻体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在隐喻翻译中,喻体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可以用转化喻体形象、在目标语言中寻求相应的喻体形象、将隐喻变为明喻、对所翻译的喻体形象进行加注、略去喻体形象、添加喻体形象等方法进行隐喻的翻译。  相似文献   

3.
针对苇子《口袋里的魂魄》的隐喻问题,运用隐喻研究学理论分析了诗人透过语篇体现出的独特的隐喻使用方式和言语风格特点:独特的喻体选择;本体和喻体的并列组合;隐喻与明喻对比使用等,该研究为研究普通人解读欣赏诗歌中的隐喻提供了一种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4.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5.
打造平果嘹歌品牌已成为平果开拓旅游市场、发展旅游业的必然选择,是平果县制定未来整体文化战略的核心部分。制定相应的策略如基地策略、精品策略、人才策略和制度策略对平果壮族嘹歌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品牌的打造有着重要意义。实施平果壮族嘹歌文化品牌策略,乃是当前平果壮族嘹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出路。  相似文献   

6.
明喻成语是明喻修辞与隐喻认知的统一体,虽然在形式上保留喻词标记,但本质是隐喻的,指明喻底的必要性相应减弱。明喻成语的认知路径呈现特殊的规律,缺少隐喻中能够创造相似性的认知机制。受四字格及对称性结构的形式制约,成语中还出现了一定数量的双喻体现象。明喻成语对深化明喻与隐喻、语言与认知关系的认识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流行于右江流域的壮族嘹歌 ,是歌圩文化的艺术产物 ,是该地区壮族民情、风俗、历史、愿望、技艺传承等丰富内涵的载体 ,嘹歌是一部由壮族民间歌师歌手创造的智慧的结晶 ,是一部经民间长时间传唱相对稳定的抒情组歌的组合。嘹歌由日歌、夜歌、贼歌、建房歌、三月歌及短组歌构成 ;五言体壮欢 ,用土俗字唱本。嘹歌是壮族本土原创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8.
壮族的祖宗崇拜,是壮族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平果嘹歌作为形象记录壮族先民的历史、习俗、心理的"活态史书",祖宗崇拜的内容体现在各个重大节日的相关习俗中。嘹歌借它增添了内容,扩大影响、保存与传播,而祖宗崇拜则借嘹歌得以传承。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明喻的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语义和这个语义所影射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的考察 ,指出了修辞学中用“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这一理论解释明喻及其语义时有两方面的不足 :一、当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表示的是具体概念时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概括力过强 ;二、当明喻中的本体和喻体或其中的一个成分表示的是抽象概念时 ,“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显得苍白无力。本文认为 ,明喻的编码和解码与本体和喻体所表示的语义或这个语义所影射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以及这些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的头脑中所产生的意象的相似性并不能解释明喻所表示的语义  相似文献   

10.
<平果嘹歌·长歌集>是右江流域的壮族民间口碑文学的经典之作.嘹歌自古传唱,源远流长,承续了壮族的古代文化,展示了壮族社会历史的整体风貌,体现了古代壮族民众对人文精神的赞美与追求,具有古色古香的原生态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1.
壮族嘹歌是壮族民间歌谣的精品,是壮族民间文学的经典名著,堪称中国南方民族民间第一长歌和壮族社会百科全书。《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共5册)是一座沟通英壮文化的桥梁,它的出版、发行将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壮文化,有利于向世界彰显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为了让更多人能更好地了解该套丛书的英文版,文章主要从翻译工作的前提条件(政府重视、译者资质)、翻译视角等方面就《平果壮族嘹歌》英文版做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2.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明喻是英语比喻手法中的一种,它常以as,like等比喻词把本体与喻体联系起来。而本文拟避开常用的明喻表现形式另辟蹊径去研究其它一些新鲜、活泼、贴切的类似明喻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在文中所产生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13.
英汉明喻喻体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喻体的运用却有很大差异。文章从文化角度,通过分析地域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学作品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两种语言中明喻喻体的不同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从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14.
歌圩是壮族民间文化的特色所在,也是现代壮族嘹歌的重要生存空间。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歌圩与嘹歌的保护传承相得益彰,互相促进。依托歌圩这一传统地域性活动组织形式,壮族嘹歌的传唱被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民间参与的优势力量亦被充分发挥,这使“非遗”的活态传承得以有效实现,而这对于其他项目类“非遗”的传承发展也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壮族嘹歌文化在平果县的城镇化进程中不是被湮灭,而是繁荣和发展,个中缘由是城镇化促进了平果县城乡基础设施、文化产业的发展;平果县政府以城镇化为推手竭力打造以原生态嘹歌与现代流行音乐元素完美融合的新模式,使嘹歌文化声名远扬。  相似文献   

16.
《平果壮族嘹歌》与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虽然在艺术形式、主题和形成发展时期上相似,但是由于二者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得二者在比较性修辞方法中使用的自然意象表现出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7.
嘹歌属于壮族山歌的一种歌种"欢",具有壮族音乐独特的韵味,它的基本特征是五言四句的古歌体,大量采用反复、排比和对仗以及独特的腰脚韵体,节奏简明轻快。嘹歌英译文将异化和归化策略巧妙结合起来,尽可能忠实于原作,形式上力求接近,并创造性地运用英诗格律、音步和音韵,再现嘹歌原作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8.
目前对隐喻翻译的讨论普遍聚焦喻体等值转换或意象投射等问题,模糊了隐喻认知与修辞隐喻的差异。在综述隐喻的话语功能基础上,对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发言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所使用的隐喻及其对应译文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认为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具有阐释与劝说功能。为了发挥政治话语中隐喻的对外阐释与说服功能,翻译应技巧性地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根据隐喻的功能采用直译、直译加注、转换喻体、换以明喻以及释译喻义等方法进行隐喻翻译,以便更好地提高对外话语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9.
平果壮族嘹歌为我们了解古代壮族人民的婚恋、婚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此基础上文章对壮英民族婚姻习俗文化的差异性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20.
从句法和词法两个层面入手,对《圣经》中的修辞手法进行了探讨,如句法层的语篇衔接、平行结构、修辞疑问句和感叹句,词法层的重复法、明喻与隐喻和头韵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