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 毫秒
1.
爱国主义是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热爱祖国是人们在千百年中巩固起来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它在维护祖国统一和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它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自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现阶段,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要振奋民族精神,进一步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把人民群众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是指导民族工作实践的指南。民族理论总是随着实践的不断丰富而向前发展。民主革命时期,党制定了正确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团结中国五十多个少数民族人民和汉族人民一起,推翻了三座大山的统治,建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党在民主革命丰富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制  相似文献   

3.
《金陵瞭望》2007,(5):14-14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占有基础地位,它为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展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各方面实践,不仅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原则,而且对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重大价值问题作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前途和行动纲领。因此。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其他价值观念形成和展开的基础,是贯穿在全部社会主义价值观念中的灵魂。  相似文献   

4.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各有其特有含义和实践要求,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义精神”。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崇高精神境界,而且进一步明确和提高了“为人民服务”在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中的地位,拓展了“为人民服务”在社会生活系统中的领域,使得本属于中国共产党人政治伦理准则的“为人民服务”推及为对全体公民具有普适性的社会伦理准则,从而极大…  相似文献   

6.
北方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对此,许多学者也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在总结前人相关成果基础之上,尝试从北方政权的数量、存在时间,以及在历史中的比重等角度入手,进一步分析北方民族及其政权对于中国历史的影响,以期阐明即使统治地位不断发生变化、更替,但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北方民族从未从中国大家庭中脱离,相反,却大大增强了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之间的凝聚力、创造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括了近代以来,指导和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三面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则是当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伟大旗帜。邓小平理论在当今中国向何处去的几次重大历史关头,指引中国走向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是当代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政治基础。邓小平理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才智和力量,使中国整体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这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物质基础。“一国两制”的构想,推动了中华民族大团结和祖国大统一的逐步实现,更加增强了民族凝聚力。邓小平理论关于我国的外交路线和策略的思想及其实践的效果,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邓小平理论是先进性和包容性的统一,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凝聚中华民族一切积极力量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8.
战后日本右翼势力否认侵略历史原因探析聂好春(新乡453002)50多年前,中国人民历经八年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这场关系民族存亡的殊死决战中,中国人的凝聚力和抵御外敌的坚强意志充分地表现出来,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精神遗产。“前事不...  相似文献   

9.
民族精神与民族凝聚力是“一体两面”的文化现象。在文化传承而言,它是民族精神;在民族实践而言,它是民族凝聚力。两者互相推动,共同前进。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它提升了民族凝聚基础、提供了民族凝聚动力、确立了民族凝聚目标;反过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保障了民族精神实现、预示了民族精神方向、推动了民族精神创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新时期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旗帜、主导和教育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主题和主线。本文从理论、现实、实践的视角就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展开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2.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3.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技术消费是技术品、技术服务进入消费领域的主体经济行为和个性创造过程。如果把工业遗产看作是工业文明的历史凝固物,那末工业遗产的技术消费遗存编码就构成了他的精神内核和遗存标志符号化系统。从技术消费角度解读工业文明的孑遗,从技术消费价值认知过程探索工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内涵将是一个有学术前景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苏共亡党的原因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没有按照党的先进性来建设党 ,从而失去了它作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作用 ,削弱乃至丧失了执政的能力 ,最终葬送了社会主义事业 ,也葬送了党的自身。从党的先进性视角 ,解析苏共亡党的深刻教训是有借鉴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经历了三个前后相继的认识阶段,即毛泽东的"基本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反映了党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基本矛盾—改革—创新的动力轨迹表明我党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艰辛,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