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东周王城遗址发掘出的"六马之驾"是东周历史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它所体现出的周代礼制从一方面说明了"东周王室衰而不亡"的历史现象,并进一步促使我们对东周王室的历史地位给以重新认识和定位。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几千年来,在广袤辽阔的中华大地上,各族人民建立了许多自己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城。虽然,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都城多数已消声匿迹,然而,在浩翰的历史典籍中,在人们的传说中,在考古发掘及地方史志的搜集整理中却有所反映,但这些材料都比较琐碎零散。对众多的历史都城进行综合系统的研究,是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河南大学副教授丘菊贤先生和陕西历史博物馆副研究员杨东晨先生搜罗、查阅了大量的有关资料,吸收了考古、地方史志及科研方面  相似文献   

3.
城市的真正兴起,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过商代奴隶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都城建筑的演进,对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人们已有所考虑。西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封邦建国的发展,当时都以周公营建雒邑王城的建筑布局为范例修建各诸侯国的都城。在这里周公营雒邑王城最早提出城的建筑“面朝后市”的整体规划,就把政治统治与经济内容结合起来,以城市统治乡村,从而形成鲜明的城乡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记载的炎帝、黄帝、鲧、共工、禹等筑城及考古发现的山东章丘城子崖,河南安阳后岗、淮阳平粮台、登封王城岗等龙山文化城址看,华夏族在原始社会晚期已建立邑城。东夷与华夏融合很早,除海隅部族外,已属华夏族范畴。西戎、北狄、南蛮、东夷等少数民族的邑都,出现较晚。夏至战国为其都城形成阶段,秦至南北朝为发展阶段,隋至明清为高峰阶段。都城建设与少数民族的发展及其与华夏族的融合密切相关。一、邑都的产生和形成  相似文献   

5.
不少学者认为《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中国古代都城规划思想是从两周都城的布局规划中提炼而成,从而推断其形成年代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广泛考察有关两周都城的考古资料发现,本时期都城布局实际与《匠人·营国》的内容相去甚远,由此可证明《匠人·营国》之制形成年代不早于两周时期。西汉都城长安城是中国封建社会大一统后新建的都城,它的布局特色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作用,“旁三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布局特征与《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载的都城布局规划思想完全相同。由此可知,《考工记·匠人·营国》记述的都城布局规划完全是按照西汉长安城的布局事实附会加工而成,其形成年代应当在西汉时期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都城制对朝鲜、日本古代都城制的影响方学凤一、中国古代的都城中国古代的都城应始于夏朝,但因缺乏文献资料和考古资料,现不知其规模、形制、构造。商代的都城址在郑州附近发现了,据考古资料看,城墙是夯土墙。现存墙址宽4~6米,最宽处达7~8米,高4米,...  相似文献   

7.
都城作为一代王朝的政治中心(或兼具有经济、文化中心功能),在古代城市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作为都城发展史上具有关键作用的都城洛阳更具重要的意义。东汉洛阳的城市布局体现出继承性与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城东汉洛阳城两宫(城)制度、礼制建筑独立成区等特点对后世又产生重要影响。东汉洛阳作为中国封建王朝都城发展第一阶段承上启下的转折点,在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隋唐长安城与北宋东京(汴梁)城是我国古代城市中两个重要且有代表性的都城。它们的规划布局对以后的都城有很大的影响,对这两个城市进行比较研究,既可了解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脉络,还可以对一些古代城市建设史的深层的理论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史上,历史时期山西曾是国家或割据政权设立都城的首选之区。按照古代都城的属性,山西古都大致可划分为上古传说及三代之都、方国都城、战国及秦汉之际诸侯国都、割据政权都城、陪都、少数民族国都六个类别。依据前人研究成果和最新考古资料对上古传说及三代之都、方国都城进行辨证和讨论,可以初步确定历史时期山西境内上古传说及三代之都、方国都城的数量和年代。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夫余的活动中心,有呼嫩平原和松辽平原两种说法;夫余的王城有前后之分,前期王城多数学者认为在吉林省吉林市,也有吉林农安、辽宁西丰等意见。后期王城有辽宁昌图四面城、吉林农安、吉林四平一面城、吉林柳河罗通山城、吉林榆树一带、吉林辽源龙首山山城等意见。  相似文献   

11.
随着古都学的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内容也逐渐丰富.东亚都城研究缘起于本土都城研究向域外扩展,其与一般的都城研究都以古代都城为研究对象,所不同之处在于更加注重对文化制度互动的考察.通过对古代都城研究探讨东亚社会的整体性、互动性以及内部特殊性,应是东亚都城研究的意义所在,但目前的主流观点强调"中国制度"与"中国源流",对东亚的整体性考察稍显不足.在研究时首先应对相关概念做出界定,且应充分发掘古代都城间的互动过程,同时应以建置研究、系统研究来丰富制度研究,以期对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论北宋东京城对金上京、燕京、汴京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宋定都东京(今河南省开封),金分别定都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燕京(今北京)、并有短时期定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北宋东京城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代表,在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上占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以后的中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发展影响重大。对北宋、金两代都城的布局、建筑特点等比较研究,可以看出宋都东京城对金上京、燕京、汴京城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考古发现和历史文献为依据,并结合隋唐长安城的布局进行比较分析,认为隋唐洛阳城的设计思想主要体现为五点:以京师长安为摹本;加强军事防御性;经济中心的转移与仓城的设立;规整里坊以繁荣经济;水陆畅通,交通便利。隋唐洛阳城是一座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都城,对唐以后的都城及邻近国家,尤其对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的设计也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夏代都城在何地是史学界长期争论悬而未决的重要问题。本文运用文献和考古资料,对夏都变迁地域问题阐述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夏都屡经变迁,其迁徙地城初期在豫西及晋南;中期在东土河济间;后期在河洛地区。并对夏都阳城、阳翟、安邑、斟寻、帝丘、斟灌、原、老丘、西河等地望所指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永顺老司城遗址是我国少数民族保留下来的有重要研究价值的古文化遗址,是土家族彭氏土司经营了800余年的都城。老司城遗址及其周边地质时代古老,地质构造较稳定,地形地貌丰富,自然风光秀美。老司城功能分区齐全、基础设施完善,其建造充分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城市景观。  相似文献   

16.
中国政治史与政治中心的关系至为密切.中国古代一直存在相当稳定而强势的政治中心,观察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变化,政治中心是一个重要视角,京师与地方的关系是一个聚焦点.综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和令人研究三方面的材料,依照设定条件,堪称国家政治中心的城市有20处,分布在今12个省级政区.我们可以把这20城分布的范围(大略东经105 - 120度,北纬30 -42度),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的重心地带;可以依其作为主要都城的建迁废续、分布流转的轨程,把古代政治史大致分作若干段落.  相似文献   

17.
汉唐以来东瓯故地的建置沿革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与东瓯都城有关的东汉"章安县东瓯乡"在永和三年独立为"永宁"县后,演变为唐宋以来的温州和台州南部郡县。《新唐书.地理五》语"黄岩,本永宁"概括了唐代黄岩县原属汉永宁县故地的历史。考古发现的温岭大溪东瓯古城与塘山东瓯贵族墓葬的地理位置,与汉唐以来东瓯都城故地的郡县沿革史吻合,应距东瓯国都城遗存不远。  相似文献   

18.
王维坤同志的《日本平城京模仿中国都城原型探究》,是他的中日古代都城研究系列论文之二。前一篇文章是将日本平城京与中国隋唐长安城作具体比较;本篇是将日本平城京与中国古代的曹魏邺北城、东魏北齐邺南城、北魏隋唐洛阳城等,一一作了详细比较,再一次证实了日本平城京的模仿原型只能是隋唐长安城而不会是别的古代都城。对此有兴趣的同志,请将两篇文章结合起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中国城市的起源与形成问题,目前学术界仍聚讼纷纭,莫衷一是。一种观点认为,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已出现了城市,诸如考古发现的城子崖、王城岗、平粮台等城址,是我国已知最早的城市;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城市是随着阶级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因而我国的城市形成于夏代;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城市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城里出现了独立的工商业经济,“城”才真正地转化为城市。诸种观点之所以差异颇大,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对“城市”一词的理解不同。所以,我们论述中国城市的起源和形成,首先要对“城市”的内涵有一个确切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秦都雍城和同一时期的晋都新田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都城,在两国的历史上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都城形制与规模也对以后的都城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代表了当时不同风格的都城。因此对这两个都城进行比较研究,对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