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化创意产业语境下的传统文化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全球文化产业发展的大趋势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探讨了创意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认为中国的创意文化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创新必须从文化认同、文化现代化自觉、文化原创力的开掘、全球化意识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批判性分析及其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是全面而又深远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存在整体主义、等级制和人治主义的历史积弊。为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适应现代政治生活,实现政治现代化,必须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关系,培育公民的政治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政治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3.
当代公民意识中带有深刻的传统文化印记,通过厘清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当代公民意识的传统脉络,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公民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辩证分析中为我国创造性地借鉴、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培育公民意识提供理论依据与方向指导。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文化积淀的国家。因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社会中存在的同质性的不变因素,所以中国现代化每前进一步都要经过激烈的冲击和震荡,都要付出重大的代价。中国文化与现代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化的选择,现代化也面临着传统文化的选择。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传统文化如何推进现代化,我们应从二者的关系来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怎样调整才能适应现代化的生活,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输出已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之一.纵观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的历程,存在着输出选材层次较浅且缺乏系统性,输出内容出现重构和变形,以及传统文化身份标识缺失、核心价值观念被西化等方面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只有提倡基于文化自主意识的文化输出理念,深化输出内容的层次并增强输出内容的系统性,采用以翻译为主的输出方式,才能有效地构建我国传统文化的输出体系,发挥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与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精神与性灵、德行优先、德育模式、因材施教、礼乐陶冶、笃行精神等六个方面存在缺失。要重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必须认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国家意义与教育价值;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正视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探究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重视基础文科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公民道德建设的衔接;注意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大力保护母语,爱护自己民族的语言文字;借鉴西方大学人文教育的经验。  相似文献   

7.
论述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弊端及其与现代化的冲突 ,在与西方现代化作比较的基础上 ,提出培养现代公民意识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再生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必要性在于它与现代社会的不适应性。再生的可能性有其内在根据和外在根据。内在根据是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和自我批判、自我更新能力;外在根据是中国和世界的现在和未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中西文化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讨论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现代人学的具体分析对比中,可以发现,中西文化具有异质性和互补性,融和吸收西方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必要条件。在中国传统文化再生的方法和途径上,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辩证分析方法;从宏观着眼,推进中国文化的整体现代化,着重研究和解决现实问题。文化研究中的国粹主义、中体西用、文化保守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简单认同主义都是不正确的方法和态度。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教育中文化传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视文化传统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是由公民意识形成的特点、文化传统的存在方式、马克思主义的最终目标所决定的。中国文化传统既有优秀的,也有陈陋的,同时还具有长久性、复杂性、变化性、差异性等特点,它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知、情、意、行等方面。中国文化传统对当代公民意识教育有重要意义,可以通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保障和促进公民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与多样化的全球文明进行对话等来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语料库和文化关键词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在不同英语方言区的使用分布情况进行检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国家的影响力差异。发现中国传统文化对不同英语方言区国家的影响力表现出很大的地域差异;不同英语方言区的国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和接受度差异很大。这些发现与对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进行语料库检索之前的预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魂魄,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从多元到一体、从苦难到辉煌的重要见证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和巩固的黏合剂,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与培育的基本历史前提和重要现实语境。因此,新时代站在国家发展的总布局上,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就是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凝聚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力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站在新时代转型的起点上,重视从文化视角培育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加强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它集中表现为中华民族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认同。为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历史基础,从外来民族理论的中国化、中华各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主线等进行分析,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中华文化,认同中国,认同中华民族,反对分裂祖国,反对撕裂族群文化。中华民族史、中华文明史、中国史是这种意识的历史基础。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人性意识的民族化表现,是民族意识的成长和升华,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意识的中华民族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超越了历史上以利己主义为核心的各种民族主义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紧密相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这种意识里,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都应和其他民族友好相处,团结合作,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觉作为对文化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认识方法和思想理念,不仅对于文化建设自身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中国精神的培育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在当代中国,文化自觉与中国精神的培育和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高度文化自觉培育中国精神,不仅是新世纪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国精神在当代的转换和发展、增强中国精神凝聚力和影响力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4.
以中国99个陆地边境口岸为例,在边境界定、边境县人口统计基础上,分析发现,影响边境民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陆地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有限,跨国民族(含跨境、跨界民族)的民心相通作用发挥不足,周边国家关系深受大国渗透及干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可行性路径有"五全":一是全覆盖,即中国边境区域全覆盖;二是全小康,即持续推进边境人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是全方位,即全方位设计符合边境实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四是全辐射,即将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意识连接起来;五是全过程,即注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建设,达到文化润疆的目标。根据边境民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包括山河恋、家国情、中国心、邻国缘。  相似文献   

15.
民族意识自觉、民族文化共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影响、我国民族理论创新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的主要思想渊源;认同范畴、意识范畴、要素范畴是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本质内涵的三个维度;扎实做好民族工作、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意蕴;增强"五个认同"、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强化制度建设、增强文化教育、拓宽传播媒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实践路径。本领域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体系构建、量化实证研究、多学科视角分析及心理机制探索。  相似文献   

16.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黄帝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研究黄帝文化,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研究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对黄帝文化的发展历程与内涵等进行研究,认为黄帝文化指的是黄帝族创造的并经后世传承、阐释和重构的文化,黄帝文化与中华民族相生相伴,双向互动。中华民族经常处于多核凝聚的状态,以黄帝文化为基础、包容了各民族文化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资源,而黄帝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精神滥觞于黄帝时代,发端于黄帝文化,“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黄帝精神,符合时代需要,是复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黄帝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民族之根,欲复兴中华民族,必先复兴中华优秀文化;欲复兴中华优秀文化,必先传承黄帝文化、弘扬黄帝精神。  相似文献   

17.
国家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主义是促进中华民族自觉的理论之一。它在理论上树立一个价值本位———“国家”,再把国家的含义放大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的结合物,把结构复杂的中华民族塞入其“国家”的框架内,以此塑造nation式的中华民族。国家主义派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其理论本身存在重大缺欠,又在中华民族自觉进程中被淘汰。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总书记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把握,分别从国家精神的培育、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个体主体精神的培育三个角度,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把三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从中华民族精神建构的总体视角概括和总结了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精神。这种概括和总结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确立了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立场,确定了传统文化思想精华的主要范围和基本内容,建立了学习和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