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传统儒家道德教育是一种顺从的教育。由于理念的错位和功利化的驱使,传统道德教育偏离了培养人的"目的理性价值",片面强调个体的服从,忽视了个体主体性,忽视了个体的道德选择能力和权利。主体性道德选择已从边缘走向了中心。社会结构的转型、多元化社会的形成以及现代道德教育的发展趋势表明主体性道德选择已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诉求,道德选择的教育也成了当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指向。  相似文献   

2.
主体性原则就是道德教育旨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主体性的普遍要求。坚持主体性原则是道德教育过程和规律的必然要求,然而,传统的学校道德教育偏离了主体性原则,造成了道德教育的低迷和失效。坚持主体性原则,增强道德教育实效,要做到:逻辑起点和主线———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提升学生的需要层次;现实途径———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内容选择———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氛围保证———用交往重建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3.
彭忠信  张伟强 《理论界》2006,(7):194-195
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主体性,实质上就是坚持人的主体性原则,在道德教育中真正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作用和个性发展要求。我们要逐步消除无视受教育者主体性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影响,尽快构建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教育理论主张人是教育的出发点;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个体主体性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把人培养成为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在学生主体性视角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应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为先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重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为保障,以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为旨归。基于学生主体性视角,构建"基于课程,面向全体,菜单导引,分段培养"的实践育人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5.
论学生道德主体性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道德主体性涵义的界定,学校道德教育中问题的阐析,论述了学校德育必须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核心,以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提出了培养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赵丽萍 《阴山学刊》2010,(5):100-102
主体性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主题之一。主体性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育建构起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展学生潜在的才能,从而使学生在学习实践中能充分展示其主体的力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从个体主体意识生成的角度研究与探索主体性教育,有利于拓宽开展该项工作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7.
陈化 《理论界》2014,(4):57-60
生命道德教育是消解道德教育困境的突破口。在教育视域下,对话是基于教育参与者主体的平等性而展开的教育理念与思维方式。对话是生命存在的重要维度,现代语境下教育参与者的主体性以及生命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决定了生命道德教育必然依托于对话范式。教育参与者的生命叙事、回应与理解是对话在生命道德教育中实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人的个性培养主要是个体主体性培养,主体性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个性培养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通过提高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创造性和主体实践性的认识,来完善教育目标,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达到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教育中进行的。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存在着教育内容泛化、教育方式的强制与灌输、教育对象的"物化"等倾向,这是一种"非本真"的道德教育,它忽视了学生生命的发展与人格的完善,成为一种抽象的东西并正在失去它的价值和意义."本真"的道德教育是关注个体生命的道德教育,是回归现实生活的道德教育;它是基于人的自然生命之上的,关注人的精神生命及个体人格的完善并最终使人走向自由的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代“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在20世纪经历了三次历史嬗变,由个体主体性理念经由认知主体性理念发展到价值主体性理念。在这个嬗变过程中,不仅主体性的内涵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而且“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也越来越趋向于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关于“个人”的观念,即个人“主体性”的实现是有边界和限度的,其边界和限度就是人的“类”本质和“群”状态,并且个人只有在实践过程中,通过与客观的物质世界和社会存在相互作用,才能实现自身完整的“主体性”。因此,这种嬗变中彰显出真理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我国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一个基本期待 ,就是教会人们选择大的价值取向。主体性道德教育是现代道德教育的基本趋向。这表现在强调主体道德素质的培养 ,注重个性教育 ,深入德育功能认识 ,反对单纯的道德灌输。人文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石 ,生活世界是德育教育的根基等。这些将在 2 1世纪的我国学校道德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史瑜 《阴山学刊》2003,16(6):105-109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而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弊端,无法适应当前高校学生以自主性为主要特点的思想现状,因而显得滞后与失效。以培养学生主体性为目的的主体性教育具有科学性、民主性、活动性、开放性的特征,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程、形式等方面介入主体性教育理念,从理论上探索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方向与方法,以期增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正> 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实践问题。教育部长蒋南翔同志1981年8月2日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加强共产主义道德教育。要教育学生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自觉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而不是一事当前,只替个人打算。要教育学生向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模范人物学习,继承革命传统,树立革命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要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教育学生自觉遵守纪律,遵守国家法律和校规,讲究文明礼貌,维护公共利益。”(《人民日报》1981年8月4日)蒋南翔同志这段话不仅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而且指出了  相似文献   

14.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以受教育者自主性为基础,致力于受教育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以促进人的道德主体性,发展人的主体道德人格为目标的活动。它是道德主体性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推行主体性道德教育急需转变道德教育观念、改进道德教育内容、激发受教育者的道德需要。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从最一般的意义上说,就是讲人的发展。因而,人如何发展,个体生存的价值和意义如何,就成为现代社会每个人关注的焦点。就现实存在的个体而言,是接受伦理律令,在知情意整体中实现自己成为道德主体的内在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教育对现实不是一味顺从,简单承认,而是要立足现实,又要超越现实。道德教育的问题是一个教育哲学问题,而“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本文把思考的中心放在人的道德发展,道德主体如何在道德教育影响下,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的过程,并在实证科学基础上,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探讨道德教育对人格提升的运作机制,揭示道德主体心理发展过程和丰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杨金旭  鲁艺 《中文信息》2022,(2):218-220
德育是知识教育和经验培养的首要任务.为了正确认识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教师不能忽视自己的责任,可以更好地在教育过程中实施道德教育.为了满足社会就业的需要,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技能和道德价值观.以简单传教形式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收效甚微.在外科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本文总结了融入学生道德教育的潜在方法,与学生建立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陶行知主体性德育思想探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炳生 《兰州学刊》2004,(5):277-279
陶行知德育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主体性德育思想 :实现“六大解放” ,确立德育主体地位 ;倡导做人教育 ,完善德育主体德行 ;做事即修养 ,师生共同施行德育 ;实行主体性德育方法 ,全面提升学生品德素养。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陶行知的思想 ,对当前道德教育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白华 《人文杂志》2004,(3):182-184
道德教育存在价值取向问题。道德教育价值取向的主体性就是强调教育对象的能动性对达成道德教育的效果的重要作用。与此相应的极其重要的问题是 :强调主体性价值取向的道德教育的教学者在其中的地位及作用。教学者的作用为 :帮助学习者尽可能摆脱心智和意志的约束 ,通过“提示” ,使学习者将各种经验综合为一个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视野中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曾进行过不少有益的探索,但仍然没有摆脱德育困境。具体表现在:轻视人的个体价值;忽视人的道德需求;弱化人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高校德育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的超越:德育要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的价值目标;要以满足人内心需求的人格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要以能突显人的主体性的实践体验为主要方法;要关注人的价值,在关怀中形成德性。  相似文献   

20.
主体性德育中的师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碧霞 《兰州学刊》2006,(2):204-206,208
主体性德育是强调学生自主建构其德性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其目标是使学生成为道德的主体,并具有道德主体性。道德教育涉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然而传统德育的师生关系存在严重弊端,忽略了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主体性德育理念承认并尊重师生之间的共同性,主张建立平等民主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将成为学生德性建构中的唤醒者、促进者、引领者。文中最后对于如何建构符合主体性德育原则的师生关系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