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有利于促进我国节能减排及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并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以长江中游经济区为例,构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对鄂湘赣三省2005-2019年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动态耦合情况进行量化分析。研究发现:2005-2019年,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均有大幅提升,二者呈现同步发展的态势但整体水平仍待提高,各省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差异显著;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的耦合协调水平逐年向好,湖北省的耦合协调水平最高,江西省和湖南省的耦合协调度距离优质协调还有一定距离。由此从强化区域协同效应、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战略及深化创新驱动的角度,提出应改善长江中游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与能源利用效率耦合协调水平,推动长江中游经济区成为以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经济、社会、生态全方位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盟会计协调是双方经济发展进程中不可逾越的阶段.从交易成本的角度,对中国与东盟会计协调的机理进行博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与东盟会计协调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3.
天津滨海新区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建立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是滨海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阐述了区域经济协调机制构建的基础原则。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构成要素,提出了滨海新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的框架。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性及变化趋势,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文章通过熵值法、综合评价函数、耦合协调度等方法评价2012—2021年中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2012—2021年,中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趋向协调发展,二者耦合协调度均值由0.397增长到0.709,耦合协调等级由轻度失调转变为中级协调。其中耦合协调水平最高的是河南省,达到了优质协调水平,其次是湖南省和湖北省,为良好协调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最低的是山西省,处于中级失调阶段。中部地区虽然整体耦合协调水平较为平稳,但各个地区的协调发展仍不稳定,且出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状态,仍需要进一步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与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并缩小地区间的耦合协调度差异。  相似文献   

5.
以湖北省12个地级市的统计数据为支撑,构建一个包含1个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的生态湖北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熵值赋权综合评价法分析各市的生态建设状况。进一步利用协调耦合模型对湖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发展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各市生态建设存在差距,但近年来呈明显的缩小趋势;湖北省生态建设呈"西强东弱"局面;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倒U形关系;总体上,湖北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处于勉强协调阶段。  相似文献   

6.
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有序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经济系统基本符合耗散结构特征,可以运用熵变值来度量系统有序度的动态变化。从多个维度构建较为全面的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三大指标集,运用灰关联熵模型对全国1990-2010年间劳动力-能源-经济三大系统及两两系统间的有序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样本期内,总体而言,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熵变值在0上下徘徊、波动,即三者的有序度发展趋势不明确。分时期来看,1999年之前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劳动力投入与能源消费以及劳动力投入、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这四条曲线波动较大,之后波动趋于平稳。从曲线波动程度看,上下波动最大的是劳动力投入与经济发展的熵变值曲线,而波动较平稳的是能源消费与劳动力投入的熵变值曲线,二者有序度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7.
针对汶川灾区经济高碳化引发生态经济次协调的现状,从时空结构和运行结构两个层面分析次协调状态的演化机理,提出次协调状态以"状态参量潜伏性、局部行为混沌性、系统结构突变性"的特征,从系统结构-功能角度入手,分析次协调状态形成机理;从能源结构、产业模式、技术体系、资源能力、环境容量等状态参量的角度,构建灾区生态经济次协调的控制机制;从发展生态生产力、调整经济生产力的角度,构建灾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作为中国经济大省,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发展成就,但能源-经济-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应用系统动力学理论和方法,可确定主要指标及指标间的量化关系,构建并验证山东省3E系统动态仿真模型,对山东省3E系统协调进行仿真预测。研究发现,在当前经济发展模式下,山东省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日趋严峻,经济发展结构将失衡,环境治理压力将日趋加大。  相似文献   

9.
中国“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能源、与能源消费相关的环境功能、经济是一个复合系统,如何实现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的协调发展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分析协调的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协调性分析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近15年来“能源-环境-经济”复合系统正在向协调方向缓慢演化。  相似文献   

10.
目前京津冀晋蒙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仍处于高耗能阶段,区域内能源供求矛盾突出,碳排放水平较高,低碳技术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为了实现在低碳经济方向下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区域内低碳经济的市场交易机制,构建低碳经济的宏观经济政策与调控体系,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立节能减排的科技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1.
经济发展理论高度重视各种资源等劳动对象的开发利用。西方经济学的信仰者由于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难以科学认识劳动对象与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进而也难以科学论述资源在发展理论及其模型中的作用和地位。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的分析模型,以此指导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建立生态与经济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及能源支撑体系,调整、优化资源及能源的供给与需求结构。  相似文献   

12.
根据1978-2007年咸宁市的统计资料,分别建立区域城市化和经济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借助因子分析方法,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以及经济发展综合水平进行测度,同时建立协调测度模型,测算出咸宁市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并对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改革开放以来,咸宁市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协调度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8年为不协调期,协调度为负;1999-2000年为基本协调时期,协调度为正,城市发展走向优化;2000-2007年为协调期,城市化与经济综合水平都为正,两者协调度趋向稳定.(2)2005年咸宁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在空间分布上明显存在地区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党的十七大再次提出了包括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分工协调发展在内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14.
提升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既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又有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非径向Luenberger指数及分解项、Tobit模型探讨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内生驱动机制与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3-2018年间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能源利用效率的增长主要来自能源经济效率的改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是推动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增长的内部驱动机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城市化、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存在明显的时段差异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网络经济理论和能源工业技术经济特点,首先分析了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经济型社会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应用结构化分析方法进行分层研究,分别从实体组织层、链路层、网络层、会话层和表现层对要素关系进行阐述,然后从层内要素的信息流动和层间要素的信息传递两个方面论述经济型社会要素的作用机制和形成机理;最后,总结形成经济型社会要素互动模型。显然,能源互联网环境下经济型社会要素互动关系研究对能源经济发展和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建都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采用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市数字经济的面板数据,利用脱钩模型测度区域经济碳脱钩水平,并通过面板计量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碳脱钩的影响和作用机理。研究发现:中国整体经济碳脱钩水平不断上升,东北地区存在较大碳脱钩阻力;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由东南沿海向西部和北部地区逐级递减;数字经济能够显著促进区域经济碳脱钩,能源结构优化是数据经济促进经济碳脱钩的重要机制。未来国家应更加重视东北地区的数字经济发展,促进东北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考虑到我国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数字人才、产业数字化水平较低的特点,应适当引导东部地区数字技术向西部、东北地区流动,发挥数字技术的后发优势,防止数字技术在区域上的脱节;鉴于数字经济可以通过改善能源结构促进区域经济碳脱钩,还需进一步加强数字经济和能源革命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全国及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广东省、湖北省和重庆市六个强制碳减排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量数据,采用对数平均权重Divisia分解法(LMDI),从能源结构、能源效率、经济发展三方面分析能源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发现能源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在北京、天津和上海市,三大驱动因素对人均碳排放的贡献值明显大于在湖北省、广东省和重庆市的贡献值。进一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环比增长率数据,实证检验全国及六个试点省市三大驱动因素的变化对人均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来看,能源结构变化对碳排放量影响不显著,而碳排放对能源效率的变化比对经济发展更为敏感。具体到各省市数据,湖北省三大驱动因素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均不显著,而其他省市碳排放受各驱动因素的影响各具特点。研究结论为政府在各地区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数字化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机理阐释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各区域数字化和高等教育的耦合协调状况,并构建Tobit回归模型验证各因素对我国数字化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数字化与高等教育耦合协调水平普遍偏低且发展缓慢,空间上呈阶梯化、集聚化的地理分布特征,耦合协调发展趋势在研究时期内没有发生较大改善。技术市场发育程度、政府支持力度、校企联系强度均对我国数字化与高等教育系统耦合协调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社会人力资本质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作用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既是地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是地方高校持续发展的需要。湖北省是地方高校大省,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而经济发展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地方经济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方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不协调状态。其表现:一是发展规模与速度不协调,二是结构存在着失衡。因此,转变发展方式,走内涵发展道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提高地方高校办学质量成为湖北省地方高校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0.
能源立法的不足和能源资源自然状况的复杂性,使得能源财产权利冲突频现。从立法与实践层面对能源财产权利的冲突进行类型化研究,将其分为能源财产权利之间的内部冲突和能源财产权利与其他权利的外部冲突两类进行考察。主张权利冲突的解决应坚持在先权利优先申请、不得损害在先权利、价值衡量、协调促进以及合理使用与限制5项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探讨重叠能源财产权利之间的冲突、能源财产权利与土地权利的冲突以及能源财产权利与海域使用权的冲突3种典型的权利冲突的原因及解决机制,以期协调与完善能源财产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