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傅玄是魏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所著《傅子》中阐发了自然与人文的共同之祖——“元气”、自然与人文的共相之质——发展、自然与人文的共连之桥——智慧、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家….亲和、自然与人文的共和之途——知识、自然与人文的共亲之媒一.技术等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思想,其创新之处正在于他把自然、科学、文化、生命真正有机地贯通了起来,实现了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避免了西方式的“主客二分”模式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后果,为我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现人文和自然的真正和谐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鉴,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学和人文的研究对象不同,科学研究“物性”,人文则研究“人性”;科学与人文的功用也不同,科学相当于一个“为学”的过程,人文则是一个“为道”的过程,因此,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二者不可偏废。高校人文教育的缺失将会导致大学培养出了“才”却丢失了“人”。为此,应积极营造和谐的人文教育氛围;运用人文特有的方法———反思和直观不断提高学生的人文认识,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从而不断完善高校的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3.
高等职业教育实践,始终要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终级目标,加强人文教育,做到科学与人文并举,以期构筑二元价值。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突飞猛进,时代、市场与学生共同呼唤加强人文教育的重要性。要摒弃“产业化”、“商品化”、功利色彩太浓的高职人才教育模式,尤其要在课程结构中重视人文教育,要营造校园人文教育的氛围,就必须结合专业课教学。  相似文献   

4.
智慧的大自然不仅化生了万物,而且蕴涵着调适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奇妙法则———和谐正义法则,为人类处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启迪。所谓和谐正义,就是为了达到万有存在共同体的和谐发展而调适互为对象性存在的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共同法则。作为正义全新视野的和谐是万有存在的共赢选择,是万有存在各得其所的正义,是平衡万物价值的金规则,而不是某一类或某几类“优等存在”的“专利”。既然是和谐正义,就必须以和谐法则、运用和谐手段、经由和谐路径通达和谐正义。平等、平衡和共赢构成有机联系的和谐正义三原则。和谐正义法则蕴涵的和谐精神,既是一种人文精神,也是一种科学精神,因而,敬畏万有存在的互动秩序,弘扬和谐正义,构筑万有存在共同的和谐基础,才能真正解决人类的安身立命问题。  相似文献   

5.
本文结合三峡移民城市云阳县城新一轮总体规划课题,从复杂性科学思想非线性思维出发,对城市这一复杂巨系统进行整体的、关系的和动态的再认识,对建构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形态、引导城市良好社会生活秩序、复合集约建设城市宜居环境进行方法论的再探索,提出“经验与科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以问题为导向’的综合集成层次分析法”、“非建设用地规划先行”的复杂性科学思想指导下的可持续城市总体规划方法,探讨了“复合集约”的建设用地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6.
法制医学--我们必须面对的一种新型医学形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临医学发展中的困惑,作者提出法制医学观念。法制医学是随法律、法规变化而不断自我调整的一种新的医学形态。其主要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合法行医,和谐医患关系和防止医学科学技术的异化造成伦理和社会危机。作者解析法制医学模式出现的社会背景、法律背景和科学背景,并分析法制医学与人文医学的关系,最后提出该医学模式对医务人员、社会和患方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后危机时代背景下对“中国模式”的理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对比了“美国模式”和“中国模式”的不同表现,认为尽管以独立自主、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和谐共赢为本质特征的“中国模式”为经济落后国家提供了一种新的走向现代化的思路和发展范式,但“中国模式”也有其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之处。“中国模式”不具有普世价值,它不应被简单复制和过度吹捧,它应该在与世界其他模式的共生与相互借鉴中丰富、完善并发展自己。  相似文献   

8.
“广西文化软实力发展研究团队”2011年12月由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立项启动建设。团队成员以广西师范大学学者为主体,吸收了自治区人民政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后简称“文科中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依托人文社会科学力量雄厚的广西师范大学而建立的省级科学实验中心,文科中心致力于“科学研究工程”、“基础条件建设工程”、“‘人文强桂’社会服务行动工程”、“高端人才队伍建设工程”等四大方面建设。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学模式提出已久,但在实践中仍然没有切实实现,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医疗工作者推崇医学科学精神,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方面——人的心理和社会因素在健康疾病问题中的作用。因此,只有从医学科学精神的技术至上走向弘扬医学人文精神的人文关怀,实现医学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交融,现代医学模式转换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的医学生培养方式与国际还有很大差距,差距一方面体现在专的方面,另一方面也体现在博的方面。也即不仅体现在专业素质上,更体现在相关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上。结合国际和国内综合性大学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对综合性大学的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从选拔标准、具体的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目的是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的联合,绝不应该仅仅是“1+1=2”,在教育资源整合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这种综合性优势。  相似文献   

11.
“教育融合”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从自己的视域出发,在两者间的边缘领域,以沟通、对话的方式,形成和发展的一种镶嵌关系。这种关系表征为“民主—平等”、“创造—生成”、“持续—开放”和以人为本四个方面,它意味着走向并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合理联结,在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自我的拓展中,达到师生有效交流,进而实现人的精神世界的完满建构。  相似文献   

12.
建设和谐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体育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和为贵"的体育价值取向、"以人为本"的体育核心理念、"和而不同"的体育思维方式、中和适度的体育行为规范等基本内涵。建设和谐体育文化,是构建和谐社会、推动体育科学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建设和谐体育文化,必须坚持先进性与多样性的和谐统一、人本性与科学性的和谐统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的和谐统一等原则。  相似文献   

13.
“自考生”身份构建的话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哲学社会科学的"语言学"转向为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话语和话语研究的时代。这里的话语已不是语言学的概念,而是与话语实践联系在一起,具有人文力量与实践力量的二重性。从话语的这个角度出发,通过对"自考生"这个词为主体的话语体系的形成过程的探究,可以揭示渗透在这一话语实践中的权力关系以及这种权力关系对自考生身份构建的消极影响。拨开话语的迷雾,让"自考生"这个词的原初意义显现出来,有助于自考生重建学习信心、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14.
人性假设视野下的政府治理模式及其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治理在不同的社会中具有不同的模式和逻辑推演。封建社会是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其逻辑推演是人性善恶;资本主义社会是以宪政治理为特征的,其逻辑推演是“经济人”和“社会人”假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善治”为特征的,其逻辑推演是以人为本,即以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15.
电商快递物流本身具有属人的德性,主要表现在它"用时间消灭空间"、"以服务促进和谐"等四个方面。这是电商快递物流伦理的应然景观,实然的伦理状况远要逊于这种理想状态,主要原因在于电商物流服务对"主体"、"顾客"、"服务的深义"和"自我"的遗忘。电商快递物流在顶层制度设计所营造的伦理环境下,遵循伦理秩序的市场约束机制,在竞争中分出胜负良莠。电商快递物流的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德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6.
在实事求是原则的视域下,构建“五个重庆”的和谐城市发展战略是与时俱进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之一。以“五个重庆”发展战略的各个细分目标为基础,首次提出“舒逸”、“便捷”、“绿色”、“平安”、“活力”之都的概念,把建设新重庆城市形象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穿于“五个重庆”建设的全过程,以科学发展的实践来验证和谐城市发展战略的效果,从而用“五个重庆”建设来实践实事求是原则的内涵,升华科学发展的认识,最终实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总体目标。  相似文献   

17.
孔子"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儒学"中"世俗哲学"层次上的安身立命观念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民。在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获得巨大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人的"安身立命"也普遍得到解决。但是,伴随着社会的开放、经济的发展,出现了道德失落、信仰破灭、人性扭曲、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的现象。因此,重新理解孔子的"儒学"思想——"仁"对人性的终极关怀,对于解决现时代人的精神危机——"人不知为何活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经济体制实质上是一种混合型经济体制;这种经济体制体现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实践取向,实现了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指令性计划、市场性调节,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有机互动。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个体的人,其本质属性是一种"关系的存在",只有在"关系的存在"中,一个有理性的人才会意识和思考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与他者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自我和他者寄身于其中的人类社会整体与外在于人类同时又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人居条件和物质资料的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关系的真实性及其意义。以"自我"为原点的这种真实的"关系的存在",构设了"道德自我"的社会实存及其型塑的伦理实体生态,进而悬设这一伦理实体生态中的"我"的道德人格的价值生态,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谐共存、身与心和谐共进,以期走出麦金太尔教授所隐忧的"认识论危机",实现现代人生命体认与安顿、道德认知与建构、人性提升与人格完善的伦理学突破。  相似文献   

20.
从先秦儒家中孔子的习言性、孟子的心言性、告子的生言性等对“性”的不同观念和理解,可以看到诸子都是十分重视“性”的.并围绕这一观念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通过寻找“性”观念的起源,以发现儒家此一观念的历史根源.然后通过对孔子的分析揭示孟子及告子对孔子“性”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儒家三子对“性”的不同的理解和阐述对先秦儒学人性思想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对其后中国儒学体系构建具有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