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太原市总人口约为420万,流动人口超过65万,其中已婚育龄妇女超过12万,已婚未育妇女超过1.7万,增加了城市计划生育部门管理工作的难度。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机制,要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的各项制度,建立健全“以社区为主”的管理机制,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管理与双向管理新机制。  相似文献   

2.
在新时期市场经济环境下,南京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着城镇化加快、流动人口增加、失业人口较多、民营企业计划生育工作基础薄弱、人们婚育行为多样化、政府职能转变和社区建设迅速发展等引发的诸多新挑战。建立新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管理体制、工作方式和服务体系,加强新型社区生育文化建设,建立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保障体系,成为应对挑战和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城市计划生育管理模式也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由部门和户籍地管理为主阶段,发展到"以块为主"和单位负责阶段,又出现一种新的"以社区为主"的管理模式。社区管理是计划生育与人口工作实践中的新课题,要提高对开展此项下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建立"社区负责、属地答理、以块为主、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确立社区计划生育与人口工作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中心任务,加强领导权威,并逐步建立推进该项工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实行社区管理是计划生育实践中的新课题。要提高对开展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建立“社区负责、属地管理、以块为主、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 ,确立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的职责和权限 ,明确中心任务 ,领导权威 ,并逐步建立推进该项工作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5.
论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创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区建设发展要求的新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 ,是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在新世纪初期面临的重要课题。在给出社区管理体制概念含义的基础上 ,将我国目前城市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归纳为三种模式 :“以块为主”的行政管理模式、“形似神异”的混合管理模式和“居民自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并认为第三种模式的管理体制是今后一段时期城市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比较理想的管理体制。同时 ,讨论了社区计划生育管理体制创新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 ,以及构建新型社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体制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6.
孙继勤  齐峥荣 《社区》2002,(17):58-60
1.建立一个有效的社区协调管理机制。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的转型,要求我们打破以“条”为主的被动管理模式,建立以“块”为主,加强横向联系的互动管理模式。我们积极与社区单位协商,成立了以街道为总协调单位,21个社区单位参加的营市街社区协调共建委员会。协调共建委制定了工作计  相似文献   

7.
基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方法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势在必行。应以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以及地方法规为指导,改革基层已不合时宜的管理办法,以政策管理代替计划管理,以基本的生育政策引导和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努力探索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建立包括村(居)民自治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为特征的管理体制,建立依法管理、政策推动、"费随事转"、项目带动、部门配合、综合治理为特点的工作机制,建立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方便群众、优质服务为特征的技术服务阵地和利益导向与社会保障制度完善,领导重视、队伍健全、投入到位为特征的综合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青岛市将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全面纳入社区”作为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指导基层进行建立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理顺了社区居委会与街道办事处、计划生育职能部门及物业公司的关系 ;明确并指导社区居委会履行应承担的计划生育自治职责和协管职责 ;将计划生育管理、生殖保健和技术服务、宣传教育和创建新型生育文化以及对育龄群众的生产、生活服务等全面纳入社区 ,使城市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机制、体制、方法上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9.
马小卓  许涛 《社区》2013,(4):34
1月10日下午,新疆昌吉市绿洲路街道双河社区举办了"社区工作课件大赛",社区干部自己动手,围绕党建、计划生育、劳动保障等社区一些日常工作内容,将业务工作程序、工作动态及感悟制作成一个个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与大家分享,为大家提供了一份丰厚的精神大餐。此次活动的开展,推动了信息网络技术在社区工作中的应用,以一个新的切入点,切实发挥了社区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了社区工作者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应用水平,促进了社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0.
襄樊市是一个拥有570万人口的新兴大城市,辖三县三市,市区总人口193万人,有流动人口近15万人。据统计,这部分流动人口中育龄人口占68.18%。他们居住分散,流动性大,计划生育管理难。面对这一情况,襄樊市积极开拓创新计划生育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政府抓联动,社区抓自治,服务促管理的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新路子,有力促进了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政府依托社区管理网络抓联动1.配备工作队伍政府把计划生育纳入社区建设规划,成立了社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构,每个社区配备2~4名人员,市区配有计划…  相似文献   

11.
修辞的原则是修辞界讨论较多的内容,但把修辞的原则分解为潜性原则和显性原则来讨论,尚不多见。修辞应该有潜性原则和显性原则之分。修辞的潜性原则是诚信,它是内在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修辞的显性原则是得体,它是外在的,听得见,感受得到的。诚信是表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得体是诚信的结果和表现形式。诚信必须通过得体这个美丽的外衣来显现。但诚信和得体之间是非对称关系,因此,不可逆向推断。  相似文献   

12.
实践是物质的观点不能成立。物质是实物,其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而实践是人的能动活动。认为实践是物质,会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方面引起混乱。用"实践物质论"代替"实践活动论",实际上是用物质的属性取代人的能动性,恰恰是对实践的否定。  相似文献   

13.
政治参与是一个具有多重内涵的名词,其“硬核”部分表达的就是对政治的介入和影响,是传统政治的表现形式。公民参与的提出是对政治参与“保护带”调整的结果和产物,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对应,是现代政治的表现形式。公民参与不仅仅是对政治参与的辨证否定,它还是一种理论范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14.
“绝地天通”见于先秦多种文献中,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对“绝地天通”,已经有诸多解释。其中“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民神不杂”,实际上是讲两种社会状态的对立,但绝非先有“民神不杂”的“绝地天通”,而后才有“家为巫史”的天地不通。而其中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因农业生产的需要,人们对天文地宜认识的飞跃,特别是天文历法的进步,才是绝地天通的根本原因。而绝地天通,则是伏羲画八卦仰观俯察的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5.
城乡一体化:推进路径的战略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制度安排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保障,农业全程产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抓手,都市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纽带,原料性农业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举措,新型工业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引擎,安居乐业的城镇化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平台,农地合理流转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杠杆,农村基层干部的执行力和积极性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动力。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量刑情节是依附于犯罪事实而存在的,其适用的基础是罪行法定刑.把罪名法定刑作为量刑情节的法定刑,混淆了从轻处罚、从重处罚与减轻处罚、加重处罚的界限,这不仅在法理上是错误的,实践中也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17.
对于康德的时间图形理论,海德格尔有两种不同解释:一是认为过去构成时间的本原,只有过去才是作为时间的时间;二是认为未来构成时间的本原,未来先行规定现在与过去的综合统一,只有未来才能提供时间图形的框架结构。文章阐明:本原分为定义本原与生成本原,过去构成时间图形的定义本原,未来构成时间图形的生成本原;语言是造成双重本原的终极原因,语言(此在)是对于时间的存在建构,语言的谓词功能建构时间的未来维度,语言的名词功能建构时间的过去维度。  相似文献   

18.
辩证法是认识论,它的实质是思维方式,它直接表现为概念、命题和知识体系的理论形态.它的研究对象是对思维规律的反思,是对思想的思想.它的理论旨趣是揭示客观真理,是关于真理的学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检验需要全部人类认识史的确证.  相似文献   

19.
善恶是人类价值的基本形态。扬善去恶是人格修养的基本准则。然而,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认识得并不很清楚。一种常见的观点是把善恶视为一种固定不变的客观品质或属性,善即理性、利他之举,恶即欲望、自私之举。其实这是经不起事实考量的。另一种历史上流行的观点是用苦乐定善恶,认为善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行为,恶是给我们造成痛苦的行为。其实这也经不起推敲。苦乐与其说是善恶的决定者,毋宁说是美丑的决定者。事实上,善恶是由包含私欲的社会公意决定的,满足者为善,背离者为恶。人类有超越历史和国家民族的社会公意,这就构成了善恶的普适性;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度民族有不同的社会公意,这就决定了善恶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20.
真理与约定     
真理具有多样性 ,它是由事物性质及人的认识的多样性所导致的 ,这种多样性决定了真理的多样性。真理具有个体性 ,最初都是个人发现的 ,最终被社会承认以后才被确认为真理 ,这就是说 ,真理是个人发现的社会存在形式。真理的个体性还意味着真理必须以个人的自觉接受为前提 ,真理不应强加于人 ,真理也无须强加于人。真理是社会约定的结果 ,由个人的“意见”转变成真理的过程就是真理约定的过程。真理具有全体性 ,即任何真理都包含着未知的因素 ,因而任何真理都不是绝对真理。实践检验只在最终证明的意义上是惟一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实践检验存在着局限性 ,那些被检验为错误的东西往往已经无可挽回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