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是对被告人正确定罪量刑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有六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其中证人证言是最古老的证据形式之一,是刑事诉讼中使用最普遍的证据。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事实的查清都离不开证人证言,这是因为犯罪这种社会现象是发生在一  相似文献   

2.
刑事诉讼中的证据,是正确认定案件事实的基础,是对被告人正确定罪量刑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有六种: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其中证人证言是最古老的证据形式之一,是刑事诉讼中使用最普遍的证据。证人证言是证人就其所了解的案件情况向司法机关所作的陈述。在司法实践中绝大多数案件事实的查清都离不开证人证言,这是因为犯罪这种社会现象是发生在一  相似文献   

3.
在道路交通管理中,对于“瞬间违法”的案件可以适用当场处罚程序,其证据困境主要发生在当事人违法事实发生时,只有执法人员一人在场的情况.对于当事人违法的事实,由于缺乏证据,行政机关在行政诉讼中往往遭遇证据不足的尴尬.问题的解决取决于行政机关用什么作为证据证明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在类似廖宗荣案的“瞬间违法”案件中,行政机关并非无法证明当事人的违法事实.尽管只有执法人员一人在案件现场,但执法人员关于案件事实的陈述可以利用技术性的方法转化为当事人陈述、现场笔录或者证人证言,以因应行政诉讼中对证据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虽然民事诉讼法将当事人陈述作为一种独立的证据方法,但是当事人陈述本身的缺陷及其复杂性,具体运作程序的缺乏使其在民事诉讼实践中形同虚设。只有将当事人陈述准确定位于特定的阶段、并且只能是能够证据案件要件事实的陈述,不包括仅对案件要件事实的陈述,设置专门的询问当事人程序将证据法意义上的当事人陈述从当事人的众多陈述中区分开来,并对其在民事诉讼中的运作程序进行具体构建,才能发挥当事人陈述的积极作用,激活当事人陈述的证据价值。  相似文献   

5.
科学鉴定在诉讼中的证据形式是鉴定结论 ,鉴定结论是我国法律规定的证据形式。科学鉴定的结果将影响到案件的处理 ,影响到国家、单位、公民的各种利益。所以科学鉴定是一件很严肃的工作 ,有关部门应尽快对鉴定人的责任作出完善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关于鉴定结论基本理论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定结论是法定的证据形式之一,其科学可靠程序往往是认定案件的依据。随着经济、科技的发展,诉讼中的鉴定将愈来愈多,鉴定结论在诉讼中的地位也愈来愈重要。文章对鉴定结论几个基本理论作了探讨,认为鉴定结论不等于司法鉴定结论;作为法院不能既制作鉴定结论,同时又审查和认定鉴定结论;要想使鉴定结论的效力既尊重科学,又符合法律;应当建立符合国情的鉴定结论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7.
在刑诉中,鉴定结论是解决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以正确认定案件事实,但因其相关内容规定的匮乏,加之对鉴定结论基本理论问题在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差异等原因,致使我国目前鉴定结论问题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无序和混乱的状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鉴定结论这一证据形式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作用。因此,笔者试图就鉴定结论的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后阐述自己的观点,以期能对我国当前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贡献自己一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及时做好证据的补救工作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证据有下列七种: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上述证据的证明效力是由强到弱排列的。因此,当事人的证据补救工怍应从证明力较强的证据开始着手。首先应要求对方订立书面还款计划或还款协议,载明何时、何地、欠款数额、计划还款的次数及协议人签字等事项,这种书面证据是直接证据材料,证明效力最大。 取得证人证言或调查笔录 借条丢失引发债权债务纠纷后,债权人  相似文献   

9.
论刑事证据的种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刑事诉讼法将证据分为七类: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结论;勘验、检查笔录;视听资料.证据的种类是将证据按其性质和特点划分出来的基本门类,种类的划分是人们认识证据的第一步.可见,正确界定证据的范围以及划分证据的种类在理论和实务上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 ,目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 ,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能完全等同诉讼法所规定的“鉴定结论” ,它并非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的唯一依据 ,有无医疗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也不是法院受理医疗赔偿案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1.
鉴定结论在民事诉讼中的作用,目前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实际上,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不能完全等同诉讼法所规定的“鉴定结论”,它并非法院审理医疗纠纷案的唯一依据,有无医疗鉴定委员会的鉴定结论也不是法院受理医疗赔偿案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一切案件的侦查、审判结论都必须有充分、确凿的证据。只有被告人的供述或民事诉讼当事人陈述,而没有其它证据,就不能定案。这是我国司法工作中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证据有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之分。所谓直接证据,就是指直接反映案件主要事实的证据。如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关于案情事实的真实供述和辩解,亲自耳闻目睹的证人的证言,被害人的正确陈述,都可以直接证明被告人是否进行犯罪这一主要事实,这就是直接证据。在民事案件中,借据、契约、房产证等,能够直接确定民事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  相似文献   

13.
被采信的司法会计鉴定结论作为一项法定证据,对法官凭以对案件作出准确判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司法会计鉴定结论应当是客观事实的真实反映,其结论说明的对象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涉案会计事实,司法会计鉴定人员必须以司法鉴定的思维方式去检验和论证涉案的会计资料并且依照证据规则的要求形成鉴定结论。  相似文献   

14.
司法鉴定 ,作为一项科学实证活动 ,在诉讼中对案件的裁判结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其鉴定结论 ,为侦察行动以及审查、核实其他证据提供着依据和线索 ,为诉讼、审理提供着证据 ,但又必须正确认识鉴定结论产生证据效力的前提和条件 ,全面、客观地审查、核实鉴定结论 ,正确看待结论在证明效力上的局限性 ;正确对待司法鉴定机构和鉴定人的民事责任问题。随着司法鉴定体制的改革 ,要逐步确立由鉴定机构责任向鉴定人责任转变 ,实现以鉴定人责任为主 ,鉴定机构责任为辅的方式 ;要抓好司法鉴定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与现行诉讼模式相适应的适合中国特色的司法鉴定制度 ,设置“多元化”的管理体制 ,以使鉴定结论更具科学性 ,管理更加规范 ,司法更加公正 ,冤假错案产生的机率更小。  相似文献   

15.
当事人在民事诉讼中扮演两种角色,即诉讼主体与证据方法。与之相对应的,当事人陈述分为诉讼主体的当事人陈述与证据意义的当事人陈述。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并没有区分这两种意义的当事人陈述,所以当事人陈述的证据价值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对此,为了更好地发挥当事人陈述对于案件事实的证明作用,可以通过设立当事人询问程序作为当事人陈述的程序场景,把证据意义的当事人陈述剥离出来,并对当事人本人陈述进行规制。虽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立了当事人询问制度,但是粗陋的规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参照证人作证规则、借助证明妨碍原理等方式完善当事人询问制度。  相似文献   

16.
杨志泉 《中华魂》2000,(3):12-13
<正> 在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万州区。有一个忠于职守、业精于勤和无私奉献的战斗集体——重庆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检察技术处。两年多来,他们尊重科学,作出法医鉴定结论119件、文痕检验鉴定结论56件、司法会计鉴定结论96件、审查记帐凭证18960册,收集视听证据167人(次),检验鉴定涉及案件金额1713万元,无一例错案。他们的感人事迹受到上级检察机关的赞扬,赢得了有  相似文献   

17.
所谓美国证据法上的传闻证据规则,简而言之,就是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传闻证据不得采纳。传闻证据是指用来作为证据证明待证事项的真实性的陈述,但它不是陈述者在审判或听证作证时所作的陈述。传闻证据的规定适应陪审制度、当事人主义审判模式以及交叉询问的需要。当然,传闻证据亦有诸多例外。  相似文献   

18.
传闻证据本质特征、即对陈述人而言 ,他并非亲自感知案件事实 ;对诉讼当事人而言 ,他们无法对传闻证据进行交叉询问 ,两大法系均限制传闻证据的使用 ,英美法系认为传闻证据会剥夺当事人的询问权 ,因此确立了传闻规则 ;大陆法系认为传闻证据有违直接言词原则 ,我国确立传闻规则具有必要性 ,解决证人不出庭问题 ,并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司法鉴定文书的规范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司法鉴定文书作为鉴定结论的载体,必须反映鉴定过程、鉴定结论的形成,以增强其公正性、科学性、合法性、透明性,从而满足质证的要求,获得法官的采信,从而实现鉴定结论成为诉讼证据的目的。当前,我国司法鉴定文书的内容、形式不规范的现象并不鲜见。因此,司法鉴定文书的规范化研究,并不是可缺或无的。  相似文献   

20.
司法会计鉴定是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过程经常涉及的工作。如何提高服务办案质量?作者综合多年业务实践,从严把证据关、提供侦查方向、加强业务学习、专业知识咨询、科学出具鉴定结论等方面进行了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