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0 毫秒
1.
《穀梁传》阐发的《春秋》义法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它抛弃了先秦儒家以及西汉公羊学说所秉持的政治批判意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宣扬君尊臣卑、君权至上的政治理论。这种思想的形成,与穀梁学和公羊学在争立学官上的对立与交锋有直接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汉儒通经致用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秦平 《齐鲁学刊》2007,(1):13-16
《春秋穀梁传》中存在浓厚的“内鲁”情结。但是与《公羊传》“王鲁”、“当新王”的思想不同,《穀梁传》的“内鲁”观念首先是对《春秋》书写记录的技术性方式的客观反映;其次,“内鲁”体现了宗法秩序下血缘性的亲疏情感;再次,“内鲁”还与周公及周礼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内鲁”在文化意义上是对周礼精神和内容的抢救与尊重,显示出一种文化认同和政治秩序的意味。  相似文献   

3.
华夷之辨是《春秋穀梁传》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穀梁传》的作者看来,华夷之辨首先源自于双方的自然差异,这一差异的扩大化则形成了"华夏为尊,夷狄为卑"的等级观念和"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张。《穀梁传》巧妙地赋予"华"、"夷"概念以文化的内涵,并通过"贬夏为夷"和"进夷为夏"的双向流动,从根源上消解了华夷对立的基础,为华、夷在更广阔意义上的融合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从文献源流梳理来看,穀梁子"受经于子夏"说有很明显的"历史的层累"迹象;从《穀梁传》的解经方式上看,以"受经于子夏"为基础难以解释穀梁子以事解经的基础逻辑;从《穀梁传》对待孔子的态度看,书中对孔子的态度和对尸子、沈子等人的态度并无明显区别,书中提到孔子只是作为材料出现,并无特殊的尊崇意味,引用孔子的言论只是为了增加论证的力度。因此,穀梁子"受经于子夏"之说并不可信,《穀梁传》应该是穀梁子解读《春秋》的一家之言,与子夏授经无关。  相似文献   

5.
谭家健 《文史哲》2012,(4):108-115
通过《穀梁传》十五则叙事文字与《左传》、《公羊传》同题故事逐一比较可以发现,有穀梁氏优于左氏、公羊氏者,有三家各有千秋者,有穀梁氏不如二氏者。穀梁氏多数故事不如左氏,少数互有短长。穀梁氏叙事与公羊氏相差无几。出现上述差异的原因在于,穀梁氏、公羊氏是经学家,重在解释《春秋》经义,故事只是为释义的补充而已,因而忽视叙事的完整性和生动性。左氏是史学家兼史传文学家,长于叙事,重视细节的真实性和情节的完整性,解释《春秋》经义只是偶尔为之。  相似文献   

6.
晋代范宁的《春秋穀梁传集解》以"征圣经而诘众传"为核心学术理念,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阐释《春秋》"圣作训,纪成败"之义理;以历史还原的眼光,评价"三传"存在"伤教害义,不可强通"之失。范宁不仅建构了"择善而从,据理通经"的经典诠释原则,开创了"商略名例,敷陈疑滞"的解经体例,而且通过阐释经典的笔法与体例深入揭示《春秋》的微言大义,探求其一以贯之的思想宗旨,凸显其诛伐乱臣贼子、为后王立法的经学意义。尤其是推崇"德义"的价值观、"德政"的政治观及以天子为核心建构和谐社会政治秩序的明确主张,又在优秀的中国传统经学阐释中彰显出范宁的社会政治理想。  相似文献   

7.
真正意义上的《春秋榖梁传》当始于榖梁子,榖梁子从传说的子夏所传之笼统的《春秋》阐释之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了《春秋榖梁传》。榖梁子对于《春秋榖梁传》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抹杀的,可以说榖梁子是《春秋榖梁传》的第一作者,《春秋榖梁传》最初的古文文本的写作年代当在战国中期。  相似文献   

8.
随着晚清经学研究的发展,许多学术标签被用来形容和归类过去某些历史文本。其中一者是所谓的"今文"和"古文",当时不少经师咸以为今古文之别,是把经籍有效地划分范围,而被归入某一类范围的东西往往被视为有较相似的成分。《穀梁传》和《公羊传》明显被划归"今文"的范畴,因此它们在这一标签下也被当作具有某些相同属性的文本。一些经师在诠释《穀梁传》的文本时,往往倾向于采用《公羊传》的观点,而无视二传的差别。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以《公》解《穀》的做法不曾得到认真批判,而且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9.
《管子》书中具有丰富的富国富民思想.对富国与富民的关系的论述,便是其富国富民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 关于富国与富民的关系,先秦思想家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说来,儒家注重富民,孔子说:“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主张先富后教.并说:“百姓足,君熟与不足;百姓不足,君熟与足.”孟子说:“易其田畴,薄税敛,民可使富也.”荀子也说:“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主张“以政裕民.”法家则比较侧重富国,商鞅提出“国富者王”、“国富而治,王  相似文献   

10.
《榖梁传》阐发的《春秋》义法带有明显的法家色彩,它抛弃了先秦儒家以及西汉公羊学说所秉持的政治批判意识,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宣扬君尊臣卑、君权至上的政治理论.这种思想的形成,与榖梁学和公羊学在争立学官上的对立与交锋有直接的关系,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汉儒通经致用的实质.  相似文献   

11.
化国宇  曹磊 《阴山学刊》2010,23(2):112-118
先秦农家作为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重要思想流派,其思想中有很多政治思想应作为政治法律研究的一部分。尤其是农家思想中包含着古代朴素的治国思想,因而更不能将其从法律视域中剔除。先秦农家法思想可以分为许行的治国思想与《吕氏春秋》中的农家政治思想两个思想派别。许行的思想主张大致有"君民并耕"的治国理想和"市贾不贰"的经济"法"思想。吕氏农家的法思想体现为:"农教为本"的宏观治国理念;通过影响中国传统法制中的具体法律制度,农业技术思想内化为传统法制中的农家法元素,实现对传统法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新儒家徐复观认为,董仲舒的经学解释与"天的哲学",塑造了汉代思想的特性,影响到先秦儒家思想在发展中重要的转折,在思想上的意义特为重大.徐复观从解释学的角度研究董仲舒之公羊学的建立,揭示其经学解释表现出较强的主观性.董仲舒把阴阳五行的天道与社会政治人生之道贯通起来,构成了天的哲学;天的哲学具有重要的道德意义.徐复观的解释有两个特点:一是重视阐释董仲舒所处的时代政治背景、个性人格对他思想形成的影响;二是同情理解董仲舒其人及思想,一方面能深及他思想建立的动机和目的,另一方面能抉发专制政治对他思想的歪曲利用与后世小儒对他思想的片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余治平 《江海学刊》2012,(1):5-12,238
《春秋》中,衡量夷与夏的重要标准不是地域、民族和国家,而是仁义礼法。但诸夏衰微,乱象纷呈,而吴楚夷狄却一步步趋近于礼义道德,于是便有孔子"中国亦新夷狄"的忧患。近现代以来,却发生了另一种夷夏变局。中国落后于西方,但中国的古代文明方式本身却并非一无是处。现代化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让西方人掠夺全球资源,因而把整个人类带上了一条不归路。但古代中国的漫长发展却始终只靠自我积累,没有凭借大规模的对外战争和扩张,也没有给别人带来灾难和痛苦。我们的文明方式从来在道义上是站得住脚的。未来中国,仍应该坚持正道,守护文明,探索更先进、更可持续的文明方式,自觉选择不称霸世界的发展道路,不做夷狄,不做强盗,而继续做"君子国"。  相似文献   

14.
《史记》与春秋公羊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桐生 《文史哲》2002,(5):53-57
《史记》的学术渊源来自六经异传和诸子百家之学 ,其中以春秋公羊学对《史记》的影响最为深刻。“孔子作《春秋》说”是一部《史记》的理论基石 ,“纪异而说不书说”影响到司马迁的天人观 ,《史记》的政治观也主要来自于春秋公羊学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对话、细节、对比、矛盾冲突等四方面对《左传》写人的艺术进行分析,认为《左传》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相似文献   

16.
张金梅 《阴山学刊》2010,(6):37-40,70
"属辞比事"是《春秋》之教,也是《春秋》笔法。"属辞"指属合、联属文辞,"比事"指比类、比次事实。《春秋》讲究遣词造句,且善于综合比次史事,而其最终目的乃是体现史义,即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取舍、详略和缀辞来惩恶劝善。《春秋》之"属辞比事"经《左传》、《史记》发扬光大后,泛指撰文记事的一种标准方法,既适合于修纂史书,也应用于文学创作,是中国文章学的一种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17.
《晏子春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春秋》的记整个国家之事,发展到《晏子春秋》的专记一人,体现了战国时人对个人价值和重要人物历史作用的肯定和重视。这种写作体例对司马迁“纪传体”史书《史记》的写作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同时,它既不同于先秦时期思想哲学类著作的重在思想阐发,也不同于其它历史类著作的记整个国家之事,而是集中笔墨于晏婴一人,记其言行轶事,并塑造其丰满的人物形象,也在先秦散文著作中独具风貌,启发并滋育了后代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8.
《春秋》经记载燕国三传相同的有六次,前两次为南燕,后四次为北燕,《左传》多一次记载北燕;传文记载的燕国,《左传》有三种情况,《榖梁》全为北燕。考察与北燕相关的在周王室世代为王卿士的召氏家族,可知其子孙代代承袭职位不绝,是周王室有重要影响力的家族之一,其存在默认了北燕和周王室的关系。南燕可反衬出,北燕是西周分封的重要诸侯国,为周宗室国家,始封君召公功勋卓著,虽地处偏远为山戎所隔,仍为诸夏世界所认可。  相似文献   

19.
俞樾向以朴学家驰名,而公羊学思想可以说是他治经治学的指导思想。在儒家经典中,《春秋》一经被他推崇为“圣经”;他对《春秋》经传的训释遵从公羊家的立场和门径;他还将公羊思想及其家法运用于所有儒家经传的文字校勘与训诂中。俞樾是一位以朴学驰名的公羊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管仲,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因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而获“春秋第一相”的美誉。《管子》是一本记载了管仲言行事迹的著作,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多个方面。其中一些思想折射出当代尊重客观规律、优化国土资源开发、节约资源、防灾减灾的生态理念,对当今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