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古代"东瓯国"杂考五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学术界探讨古代东瓯国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一些新的看法.一是在侯百朋提出的瓯与岙的关系的看法之后,继续探讨"瓯"的原始意义来自浙、闽沿海的一种地貌,很可能是岙这种地貌,瓯即岙.二是以<逸周书>为主依据探讨古代瓯人与商周朝贡体系的关系.三是对东瓯王驺摇的姓氏进行探讨,认为驺摇为"州句"裔,驺即"州",以证明驺摇确为越国王室后裔,并考证驺摇之"摇"有君上的意思.四是探讨东瓯与徐的关系.五是从铜鼓、鸡骨卜两种风俗推测东瓯、西瓯的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2.
东瓯与西瓯的起源虽然都属于百越族群集团,但又都是分别在浙南瓯江流域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土生土长的原居民;其经济文化虽然都属印纹陶文化,但先秦与秦汉之交时,东瓯明显比西瓯落后,可以说东瓯可能刚跨进阶级社会不久,而西瓯已是比较发展的奴隶社会了。东瓯与西瓯虽同属百越族群集团,但历史命运却大相径庭,在融入汉族的过程中前者走的是移民模式,后者行的是本土模式。  相似文献   

3.
瓯越人和东瓯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江省东南部的瓯越人历史悠久,是于越人的近亲.越国乱时,大量于越人南奔瓯越,建立闽越国,后被秦所灭.越君摇佐汉平秦,汉封摇为东海王,都东瓯.汉武帝建元三年,东瓯国除.元鼎三年,设东部都尉,曾以鄞(今宁波市)为尉治,管辖东瓯国故地——今浙江省东南部。  相似文献   

4.
清代乌鲁木齐城的建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鲁木齐地区,历来是我国古代民族劳动生息的重要场所。自汉唐以来,乌鲁木齐地区曾出现过一些历史名城,史籍屡载不鲜。清朝建立后,经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人的七、八十年的斗争,统一了天山南北。当时清朝政府以开军府、置郡县治理全疆,并广筑城堡。而“地处天山之北阴,居四达之(?)要”的乌鲁木齐地区,也随之兴建了新的城镇。我仅就有清一代的乌鲁木齐城的建置沿革与形成的原因,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诸位。  相似文献   

5.
永宁之韵     
温州朔门头有一条小巷,叫永宁巷,其因巷内的永宁殿而得名。对永宁殿的历史,民间说法有多个版本,流传最广的有两种说法。一说曰:清朝时地处沿海的百姓常受海盗侵扰,民不聊生。朝廷无动于衷,惟有一位将领为百姓分忧,他多次奏本不得重视,终以罢官辞职感动皇上,皇上命他率部赴东瓯抗敌。该将领就驻扎在瓯江边,奋勇  相似文献   

6.
胡阿祥新著《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研究》一书,围绕《宋书·州郡志》与东晋南朝侨州郡县的具体考证,颇得乾嘉考证的传统;而围绕东晋南朝侨州郡县与侨流人口的系统探讨,则显示了可谓卓越的史识。  相似文献   

7.
"东学西渐"先后经历了汉唐文化时期、宋明文化时期和明末清初文化时期三次高潮,以此为基础,21世纪必将迎来一次规模更大、影响更深远的"东学西渐"高潮.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理性地审视和评判"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相似文献   

8.
秦都城概论     
研究秦都城对于了解秦的建立、发展与灭亡具有重要意义。秦都城由西向东迁徙与秦国力逐步强 大、势力不断东扩有关,也与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秦都城的东迁,为秦的强大和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 基础;但国都的日益奢侈和豪华,也加速了秦灭亡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瓯脱”(OTOK,鄂托克),在诸蒙古社会制度的历史进程中占居着重要的地位。本文拟就此简论拙见,恳请学者同行们指教。一、关于古代“瓯脱”。“瓯脱”,起源于古代匈奴时期。关于“瓯脱”的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史学家司马迁写的《史记·匈奴列传》:“东胡愈益骄,西侵。与匈奴间中有弃地,莫居千余里,各居其边为瓯脱。东胡使使(者)谓冒顿曰:‘匈奴所与我界瓯脱外弃地,匈奴非能至也,吾欲有之。’冒顿大怒,遂东袭击东胡。”有的史学家据此记载,认为“‘瓯脱’就是匈奴语边界的意思。匈奴与东胡之间有瓯  相似文献   

10.
营州东逃叛党是以靺鞨为主体,在营州之乱期间,自营州出发,转战新城、辽东城和磨米城,退守到辽东东部,成为唐朝东北的边患。大祚荣集团与乞四比羽集团组成的靺鞨集团也是营州叛党,在营州之乱期间,从营州东逃,割据高句丽故地,公然与唐朝对抗。两者实际同为一个事件。乞四比羽集团在靺鞨集团中处于主导地位,割据中心在桂娄故地,大祚荣集团的割据中心在太子河上游。天门岭之战后,大祚荣建立震国,桂娄故地成为新的统治中心。  相似文献   

11.
汉武帝时期,经学思想与政治由各自发展而汇入同一时代脉搏.作为这一时期的"儒者宗",董仲舒努力改造儒学,使之成为实用于社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其"大一统"学说适应了汉武帝"德润四海"的需求,从而完成了儒学由上到下的过渡.但是由于汉匈战争,董仲舒的思想对匈奴并没有机会施展.由于有唐蒙凿路和张骞考察所奠定的基础,汉武帝决心对西南夷进行开拓与经营.因西南夷地理位置特殊,且在"四夷"中军事实力最弱,不会对中原王朝构成威胁.当汉王朝把军队集中于北部边郡,便不可能对西南夷采取像对匈奴一样的武力攻伐.对西南夷的经略实为汉王朝推广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提供了空间.这一儒学思想的实施集中体现在西南夷的开拓道路、置吏及移民方面.汉朝经略西南夷成为董仲舒思想在对待夷夏问题上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西南夷的开拓奠定了儒学的正宗地位.董仲舒"大一统"思想成为此后各代王朝的主导思想,对当今加强民族团结、发展民族经济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黄陂县在汉代分属西陵、安陆两县地,三国至南北朝时期,黄陂县境内郡县名目繁杂,隋时进行了归并,只存黄陂与木兰两县。宋初,并木兰县地入黄陂,此后,历明清至现代,建置没有变化。木兰山的得名始于南齐,唐宋之际著称,明清时期因庙宇众多,周围数县朝山进香者众而名声大振,成为一方胜境。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唐宋关中政治变迁与感觉地理意象地嬗变,运用文献分析法,对唐宋诗歌中关中及秦岭文化意象地变迁进行系统研究。研究认为,唐宋时期的关中地区经历了从帝都到“故都”的巨大政治变迁,唐宋诗歌中的关中地理意象也表露出迥然不同的文化感知:唐都长安既是帝国的国都所在,又是无数文人士子实现政治梦想的目标之地,因此有唐一代题咏长安的诗歌俯拾皆是,长安、关中题材的诗歌占有相当份量,以讴歌长安及关中平原“帝王州”恢弘气象、寄托举子科举入仕的政治梦想居多;宋代国都东迁,长安关中失去了全国政治中心的地位,关中平原周秦汉唐时代的大量历史遗迹每每触发宋代士人伤时感世的心灵,宋代的长安访古诗,总有麦秀黍离的历史沧桑感。研究还认为,在唐宋诗中,秦岭在唐代是士大夫政治顺达或困顿的分水岭,在北宋是隐士文化的象征,到了南宋,则成为爱国人士北伐抗战、恢复中原的地理象征。分析,对于认识一个具有重要政治地理意义的传统政治中心地区历史地位与文化意义的嬗变无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初唐宫廷诗与六朝诗歌有着渊源的关系,这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共识。但是由于时代的主体不同以及汉赋的影响等原因,初唐宫廷诗在诗歌的题材与意境、写作构思以及语言、风格等方面表现出了对齐梁诗的变革与创新。初唐宫廷诗正是在对六朝诗歌以及汉赋的继承与超越过程中丰富着、完善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我们今天才能看到唐诗的辉煌。  相似文献   

15.
五陵少年和五陵原在唐代诗词中频繁出现,成为连接汉唐两代文化的一个纽带,也使唐诗中有着浓厚的五陵情结。汉唐两代都有开疆拓土的经历,且没有过多思想约束,这是五陵少年能够共同存在于汉唐两代文化中的重要原因。五陵原是唐代人反思历史的一个参照系,昔日辉煌的汉代五陵原在唐诗中总是带着忧伤的色调,成为与大唐气象相伴而生的一缕悲凉之气。五陵少年和五陵原是唐代文化中的两个象征符号,前者是唐代豪侠气概和自由精神的象征,后者则成为大唐盛世文化的悲凉底色。  相似文献   

16.
《礼记》49篇的初本,为西汉今文礼家戴圣所编纂。自西汉至东汉,《礼记》在流传过程中衍生出了许多的本子。东汉末年郑玄据诸本加以校勘,并为之作《注》,列之为《三礼》之一。三国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除一度几为王学夺席,他皆惟郑学独尊,且唐于《三礼》独重《礼记》。宋元明时期,《礼记》学颇染宋学习气。清代号称经学复盛,然《礼记》学则未堪其称,诸经独《礼记》无新《疏》。  相似文献   

17.
东汉在大部分时间内推行的是郡(国)县二级制。对东汉郡国的探讨,可谓理清东汉政区演变的关键所在。本文利用现存的文献资料,以东汉初年荆州刺史部作为具体的考证区域,将其时该刺史部所辖的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等郡的沿革做了通代的详尽考察,使其变迁的分辨率精确到年,为进一步从事东汉政区地理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于阗是唐朝的安西四镇之一,在唐朝经营西域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阗与唐朝其他边疆地区一样,在军政体制上也发生从镇戍到军镇的演变。本文认为,毗沙都督府与安西都护府是原有的羁縻府州系统,而于阗镇守军与安西四镇节度使是新的军镇系统。从长寿元年唐朝在四镇驻兵以后,开始了军镇化的过程,到安西四镇节度使定型,最终军镇体制后来居上,从权力上控制并支配了原来的羁縻体制。  相似文献   

19.
铁券源于西汉,本是皇帝奖励臣下的重要手段。从魏晋开始,它被赋予了免死的功能。铁券制度在唐代继续发展,但它的功能却出现了变异,主要表现为不再以奖赏功臣为主要功能而更多变现为对割据势力的安抚。随着唐朝廷颁发铁券标准的降低,铁券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迅速下降,结果直接消弱了铁券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20.
西安是中国历史时期多个王朝之都城,也是中央王朝控驭西北地区重镇以及挽毂中原与西北、西南地区之枢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后,以国家级中心城市西安为首,调整改革关中地区的行政区划,是重大的学术与现实问题。对历朝历代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的政区设置进行分析,对形成的一些相沿成习的重要特点进行论证。研究认为,撤销咸阳市与铜川市并入西安市,重现西汉“三辅”、东汉与隋代关中三郡并立之历史时期经典型的行政区划建置格局;咸阳市原辖之秦都区、渭城区列为西安市市辖区,渭城区改称为“咸阳区”;黄陵县划入大西安市内,增加清明黄帝陵祭祀的影响力;渭南市富平县划入大西安市;另还将渭河源头之甘肃省定西市下属渭源县、陇西县以及泾河源头之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下属泾源县也划入大西安市。如此,形成以国家级中心城市西安为首之关中平原城市群,可更有力地推动国家级中心城市西安建成为中国西部经济中心、“一带一路”对外交往高地、丝路文化高地以及内陆开放高地与综合交通枢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