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认为 ,戏曲起源于游戏。然而 ,对戏曲中游戏的性质、游戏与娱乐之间的关系 ,一直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游戏是人的本质之一 ,人游戏是为了娱乐。戏曲是从上古“戏礼”中发展演变而来的一种审美游戏形式。在戏曲中 ,游戏与娱乐共在 ,游戏为“戏之事” ,娱乐为“戏之意”。娱乐既是戏曲的功能 ,又是戏曲的目的 ,因而 ,“戏乐”是戏曲的本质。戏曲要摆脱当代所面临的困境 ,根本的出路是在学理上真正认识戏曲的“戏乐”本质 ,重新摆正其大众性的俗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2.
戏曲是中华民族独特的艺术。由于封建统治阶级视戏曲为“小道”、“末技”,常常依仗国家意志和法律手段对戏曲动辄排斥或者禁毁,使得戏曲难以登阶入室,跻身文学艺术大家庭的殿堂。自宋代以来,有识之士不遗余力地为戏曲呐喊、正名。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绵延不绝。其中,明末清初的李渔是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中的典型事例。李渔克服“穷骨”、“恶岁”、“砚田糊口”的生存困境,敢于直面戏曲身份认同的现实本源施展与冲突,为戏曲身份认同矢志不渝地贡献了毕生精力。古代戏曲身份认同为近世王国维为戏曲正名奠定了深厚的学理基础。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黄梅戏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辉煌精品《天仙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当前黄梅戏遭遇困境,新编黄梅戏难以被观众认可,“像不像”的问题制约着黄梅戏的发展。黄梅戏创新的首要问题是,观赏者应当了解戏曲审美中平俗与新颖的辩证关系;作曲家应当把握黄梅戏创作的新颖性与可接受性原则,不妨借鉴齐白石的创作经验。用“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手法来处理新编戏曲与传统戏曲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清代官方禁毁民间演剧,以神鬼剧和凶戏为焦点,从角色装扮、活动方式、观演理念几个层面予以指罪和钳制,造成了清代民间演剧的地域分化,同时也激发了民间的反禁毁声势,地方演剧活动与官方的禁戏威权形成了对峙。  相似文献   

5.
“例戏”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戏俗,但因其并非戏曲表演的主体,学界一直对其缺乏关注。分析了20世纪以来我国“例戏”研究的发展历程:在20世纪前期,随着西方学术思想、学术理念的输入,有部分学者开始考察“例戏”,但在30、40年代,人们尚只关注几部常见“例戏”的剧目考证、历史源流梳理;在50至70年代,“例戏”的演出和研究均陷于空白;80年代以来,在横向和纵向研究方面均有较大的发展,但仍显得较为肤浅;进入21世纪后,“例戏”这一文化现象受到了更多研究者的关注,相关考察和研究较之前期也都更为深入。  相似文献   

6.
试谈中国禁毁小说的概况及禁毁因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是中国历史上禁网森严的时代,小说禁毁尤为突出。统治者禁毁小说的借口主要是“有伤风化”和“倡乱”。其中,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小说表现出了一定的个性解放色彩和民主意识。在禁毁与反禁毁的斗争中,反禁毁最终取得了胜利  相似文献   

7.
以武汉为考察中心可以看到,清末民国间,报纸与戏曲的关系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报纸开辟戏曲栏目阶段,专刊性戏报阶段,戏报的成熟阶段。报纸在近代社会的兴盛,对戏曲生态产生了重要影响。报纸对明星效应的营构、戏曲改良的宣传、戏曲参与社会政治活动和公共活动的报道,有利于戏曲的商业运作、自身的变革和发展空间的拓展,从而为戏曲的发展营构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8.
清代戏曲班社概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戏曲的演出是由班社来实现的,因此,从戏曲诞生的那天起,就有了戏曲班社。在戏曲刚刚形成的宋代,对戏曲班社的称呼不一。有称“甲”的,《武林旧事》卷四“乾谆教坊乐部”条云:“杂剧三甲。刘景长一甲八人:戏头李泉现,引戏吴兴佑,次净茆山重、候凉、周泰,副末王喜,装旦孙子贵。盖门庆进香一甲五人:戏头孙子贵,引戏吴兴佑,次净侯凉,副末王喜,…。”有称“班”的,宋赵彦卫的《云麓漫钞》卷四云:“近日优人作杂班者,似杂剧而略简。金虏官制,有文班、武班,若医卜娼优谓之杂班。每要集,传人进,曰‘杂班上’。”到元代,又有…  相似文献   

9.
戏曲是文人诗词与民间说唱艺术、民间小戏结合的产物。曲创于文人,戏源于民间。因而,戏曲在文人手里,难免会出现重曲轻戏,重唱词轻说白,以及与此有关的重生旦轻净丑的基本倾向。这种情况,即使一些大家如汤显祖亦未能幸免。 苏州派剧作的语言,在曲和白两方面都显示出他们力图摆脱“曲中之戏”而向“戏中之曲”发展的总趋势,显示出戏曲由案头向舞台回归、由文人向民间回归的总趋势,显示出写意性削弱和写实性加强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试论元杂剧脚色与人物之间的“戏拟”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的脚色与人物是既可相对独立又能相互交融的辩证统一体 ,脚色与人物之间形成一种“戏拟”的关系。“戏拟”追求“神似” ,是诗画“离形得似”的传统美学观念在戏曲中的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1.
少儿戏剧场是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北戏”)着力打造的,以少年儿童为服务对象,以少儿宜观看的剧节目为主要内容,以北戏在校学生为演出主体的,集演出、观摩、教育、交流于一体的全国首家少儿综合艺术演出场所。 少儿戏剧场集中展现北戏的优秀教学成果和精粹创作作品,同时吸纳国内外优秀少儿剧目荟萃展演交流。少儿戏剧场秉承着“戏曲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利用自身具备的剧场和艺术教育资源,培养戏曲后备力量,展示艺术教育水平,推出优秀艺术人才;培养少儿戏曲观众,丰富少儿文化生活,提高少儿艺术修养;传承优秀传统艺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创建少儿艺术乐园,服务少儿艺术教育;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传播北京特色艺术,打造知名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2.
洪山戏是流传于皖东来安、天长,以及江苏扬州、六合等地的地方戏曲剧种,脱胎于明末清初的傩,因而具有鲜明的仪式性、祭祀性特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其加以改造,使其一跃成为“抗战戏剧”,为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宣传和群众性文艺普及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文章对淮南大众剧团的洪山戏演出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剧团在演剧活动中呈现出演职体系规范化、舞美式样成熟化、宣传手段多样化以及管理制度系统化等特点,洪山戏也逐步从“香火戏”发展成为“红色戏剧”。淮南大众剧团在演出模式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戏曲改革工作提供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戏曲中普遍使用的“啰哩(口连)”的来源、使用场合及其与戏曲传播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指出“啰哩(口连)”是梵曲,最迟晋时已传入中原;它一般在祭戏神时、婚恋场合、乞讨时、烘托气氛时演唱;元代的“啰哩(口连)”——吉普赛人,其波斯发音Luri,有乞讨和婚恋的意思;宋元时的路歧人在诣多方面与啰哩人相似,路歧应是Luri的另一种译法;路歧人、啰哩人在我国戏曲的传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唐代小说以其独特的情节结构、高超的艺术成就引起元、明、清戏曲作家的重视 ,它在后世戏曲作品中出现了很多改编之作。就结构艺术而言 ,唐代小说与后世相关戏曲作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 ,即 :线状结构的不同、“戏眼”的设置、“贵剪裁”与“密针线” ,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小说在元、明、清戏曲中的改编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新编古代戏的历史化与荒诞化洪忠煌在我国当代戏剧创作中,新编古代戏是一个热门的领域,因此,探讨一下新编古代戏的创作思路是很有必要的。所谓“新编古代戏”是纯从题材上来分类的,以此区别于“现代戏”和“传统戏”(后者在戏曲中是当然的古代戏)。这一概念似乎是我...  相似文献   

16.
冯叔鸾是民国初年风云一时的剧评家,目前生平事迹已少为人提及,学术贡献更近乎湮没无闻.个中原因,除了他发表之成果与当今学院派主流之研究旨趣不符外,还在于其政治问题与人格操守(曾出任维新政府内政部地政司司长、如皋县长等伪职).若摈弃成见,“不以其过没其功”,可以发现,冯氏在戏曲研究方面有开创之意义.如在研究对象的选取上,率先对新、旧剧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研究,早于佟晶心《新旧戏曲之研究》十数年;在研究方法的探索上,倡导“探讨根本上之组织而为学理的研究”.如此等等,均显露出冯氏超越那个时代的具有现代学术况味的治学精神.然其最为可贵之处,是首次提出“戏学”这一概念,将戏曲纳入科学范畴予以考量.这种自觉的学科意识,比王国维、梁启超更早,客观上提高了戏曲的研究地位.其“戏学”内蕴丰富,涉及演员素质、从业动机、场上表演、观众心理、编剧原则、戏曲盛衰之学理探讨、戏剧文学之审美意义等诸多方面,决非“专用以学戏者”.而早在百年前,冯氏已意识到戏曲表演艺术对“虚”、“实”关系的斟酌与把握,殊为可贵.  相似文献   

17.
论孟称舜的戏曲创作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称舜是晚明一位重要的戏曲作家兼戏曲理论家,关于戏曲内容,他继承了汤显祖的“言情说”,提出了戏曲传情的主张,并对“情”的内涵及传情的方法作了论述、关于人物塑造,他提出了从现实生活中提炼人物形象的原则,并就描绘人物的神态、刻划人物的性格等提出了一些具体方法、关于戏曲风格,他认为不能按地域来区分,只能按作品的实际情况来划分,并从整体上将戏曲分为“婉丽”和“雄爽”两种风格。关于戏曲语言,他认为戏曲的语言不能酸腐俚俗,要蕴藉有趣,具有较好的舞台效果。  相似文献   

18.
根据清康熙年间著名作家蒲松龄诗文中有“巫风”、“巫戏”的记述。本文利用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的资料,论证明清及近代山东和江苏傩文化区傩祭、傩戏流行和传播的区域、特点和遗存(如山东微山湖地区的“端鼓腔”,江苏北部的“香火”、“香火戏”,辽宁的“民香”等),并同时探讨戏曲史上迷失了的“齐剧”、“山东姑娘腔”(又称“姑娘戏”、“唱姑娘”等)的踪迹。从而解决蒲松龄诗文中所说的“巫戏”、“巫风”的性质,及其存在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十七年的戏剧舞台形成了“话剧———戏曲二元结构”的崭新戏剧文化生态,其基本特点是:话剧舞台和戏曲舞台共生互补、竞相辉映;一方面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演剧体系全面推行,中国话剧演剧流派初步形成;另一方面戏曲剧种百花齐放,表演艺术流派纷呈。  相似文献   

20.
清丁日昌所禁小戏说唱部分名目叙录朱恒夫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江苏巡抚丁日昌发布文告,查禁“淫词小说”(文告见王利器《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142—14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人所列小戏说唱名目基本上反映了当时江南演剧与说唱的内容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