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采用二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 ,建立了油菜新品种绵油 11号产量与种植密度和施纯氮量间的数学模型。经因子水平选优 ,得出产量在 30 0 0 .0 0~ 314 0 .6 9kg/hm2 间的栽培模式 :种植密度 2 0 .5 0~ 2 2 .89万株 /hm2 ,施纯氮量 197.83~ 2 32 .2 1kg/hm2 。  相似文献   

2.
采用四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建立了水稻冈优 72 5产量 (Y)与施氮量 (X1 )、施磷量 (X2 )、施钾量 (X3)和密度 (X4)的数学模型。经因子水平选优 ,得出产量在 9750~ 1 1 2 50kg/hm2间的栽培模式 :施氮肥 85~ 1 77kg/hm2 ,施用P2 O5 为 40~ 85kg/hm2 ,施用K2 O为 1 2 5~ 2 0 2 .5kg/hm2 ,密度 2 0 .5~ 2 7万窝 /hm2 。  相似文献   

3.
采用五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 ,建立了玉米绵单四号产量 (Y)与密度 (X1) ,施氮量 (X2 ) ,施磷量 (X3) ,施钾量 (X4 ) ,施锌量 (X5)的数学模型。经因子水平选优 ,得出产量在 6 750kg/hm2 以上的栽培模式为 :密度 4 1550~ 4 2 6 75株 /hm2 ,施纯氮 2 16~ 2 2 6 .5kg/hm2 ,施用P2 O5为6 1.5~ 6 9kg/hm2 ,施用K2 O为 6 4 .5~ 72kg/hm2 ,施用ZnO为 2 1.15~ 2 2 .95kg/hm2 。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杂交水稻新组合江优151高产栽培技术模式是:采用水田地膜拱棚覆盖育秧方法,培育矮健多蘖壮秧;栽适龄秧,秧龄不超过45d;栽宽窄行穴植双株,保证基本苗达到180万亩/hm2;施足肥,其施肥量氮氮肥150~172.5kg/hm2,P2O5肥90.0kg/hm2,K2O肥105.0kg/hm2;施肥方法宜采用重底稳中攻穗法,即底肥占60%,苗肥占20%,穗肥占20%。通过示范典型田块的产量结构调查分析,指出增穗、增粒是江优151高产栽培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明确了影响洞庭湖区晚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播种量(X1),2.1叶期喷施效唑(X4),移栽叶龄(X2),分蘖期施纯氨(X5)等,建立了五元二次目标函数模型,提出了适应洞庭湖区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的五套优化综合配套技术,探讨了二因素对产量影响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五元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明确了影响洞庭湖区晚稻生产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播种量(X1),2.1叶期喷施效唑(X4)移栽叶龄(X2),分蘖期施纯氮(X5)等,建立了五元二次目标函数模型,提出了适应洞庭湖区一季晚稻和双季晚稻的五套优化综合配套技术,探讨了二因素对产量影响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7.
以多年试验资料 ,对四川盆地两熟制杂交中稻“超多蘖壮秧超稀栽培模式”中几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明确了两熟制杂交中稻超稀栽培必须以培育“超多蘖壮秧”为基础 ,而培育超多蘖壮秧的技术核心又在于保证秧苗在秧田阶段具有足够的单株营养面积 ;在培育超多蘖壮秧的基础上 ,大田栽培穴数可由常规栽培的 2 2 .5万~ 3 0 .0万穴 /hm2 降低至 1 0 .0万~ 1 8.0万穴 /hm2 ,且一般以每穴单株为好 ;超稀栽培合理的氮肥施用方法是在坚持重底早追的同时 ,适当增加中后期的用肥比例  相似文献   

8.
以田间试验研究了秧苗抛栽叶龄对杂交稻分蘖特性及成穗质量的影响 ,探讨了高叶龄抛栽杂交稻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 :高叶龄抛栽致使杂交稻本田茎蘖高峰期明显推迟 ,单位面积最高茎蘖数和有效穗数量有所降低 ,低位一、二次分蘖穗比例减少且经济性状明显变劣 ,从而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9.
“固优8号”是湖北省武穴市农作物良种研究所与中科院陈建三合作下。在世界上首次成功的采用非洲长花药野生稻中、两对能固定杂种优势的遗传基因转育而成的,一种能使母体后代重复原样“复制”的无融合生殖杂交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二晚115天,也适合北方稻区作一季早熟早稻栽培。广东、广西南方省份可作早稻或晚稻,产量高于同等生育期“三系”杂交稻。  相似文献   

10.
针对宁夏银北引黄灌区灌淤土壤养分状况,以水稻产量为目标函数,选择水稻播种量,单位面积施氮量、施磷量为调控因子,采用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试验方法,开展了灌淤土壤水稻优化施肥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播种量,氮、磷这三个因素对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单因子作用对水稻产量贡献率大小为:施氮(正效应)〉施磷(负效应)〉播种量(负效应);水稻产量大于550kg/667m^2以上的优化施肥方案为:水稻播种量20.1-22.7 kg/667m^2、施纯N:17.9-19.3kg/667m^2、施纯P2O5:5.3-6.0kg/667m^2。  相似文献   

11.
多效唑和DMSO浸种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效唑浸种对水稻幼苗、根和芽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且使水稻幼苗的干重、鲜重减少 ,而干物质百分率提高单独使用DMSO(二甲亚矾 )对水稻幼苗、根和芽生长稍有促进作用 ,使水稻根、芽干重和鲜重降低 ,而干物质百分率提高 .以DMSO作为溶剂溶解多效唑可增强多效唑对水稻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 ,尤其对水稻根的抑制最为明显 ,质量分数为 5 0×10 -6多效唑DMSO溶液的抑制作用相当于质量分数为 5 0× 10 -6多效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GA、NAA、6 -BA、PG1和PG2 对水稻浸种育苗进行初步试验 ,在此基础上 ,新研制育秧药 (由不同植物调节剂和杀菌剂及营养物组成 )ZS1 # 、ZS2 # 、ZS3# ,并对水稻进行了浸种、塑盘育秧试验研究 .试验结果表明 :( 1 )用药水稻秧苗假茎粗比对照增加 2 8.9%以上 ;( 2 )用药秧苗根数比对照增加近 1倍 ,白根数比对照增加 94 .9%~ 1 39.7% ;( 3)应用ZS2 # 、ZS3# 增加了水稻秧苗植株分蘖 ;( 4 )用药秧苗干重比对照增加2 0 %以上 ,矮壮指数增加 7.8%~ 35.2 % .ZS育秧药促使壮秧健苗 ,促进秧苗前期生长发育 ,也益于秧苗后期生长 .  相似文献   

13.
ZS型育秧药对不同水稻品种秧苗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新研制的ZS型育秧药,对不同品种水稻进行浸种和喷地育秧应用研究,结果表明:矮源占,桂麻占,粤香占,粤新占四个水稻品种用ZS型药处理后,秧苗假茎宽都高于对照,分别比对照提高13.37%,3.36%,19.26%,1.52%和13.30%,0.69%,33.58%,11.43%,说明ZS育秧药有壮苗作用;秧苗活性根率显著增增加,分别比对照提高36.5%,21.2%,45.6%,6.0%和13.0%,19.2%,67.9%,22.8%,活性根多,利于秧苗后期生长发育和营养吸收;秧苗分蘖数高于对照,有利于水稻后期成穗多而增产;秧苗的鲜重,干重和矮壮指数均高于对照,秧苗干重分别比对照提高45.0%,23.8%,46.2%,25.0%和10.0%,2.9%,69.2%,10.0%,秧苗矮壮指数分别比对照提高32.5%,18.1%,29.9%,37.1%和2.8%,2.2%,52.5%,15.1%,ZS型育秧药有利于秧苗光合产物转化和营养吸收。  相似文献   

14.
盐胁迫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的胁迫下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利用浓度分别为0.001mol/L,0.002mol/L,0.003mol/L,0.004mol/L0,.005mol/L,0.006mol/L,0.007mol/L的NaCl溶液处理水稻幼苗,测定水稻幼苗的生长量、生物量指标.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盐胁迫对水稻幼苗生物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显著.盐胁迫对水稻幼苗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的抑制作用,其影响是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轻度盐胁迫对水稻幼苗的生长影响较小,高浓度盐胁迫对水稻幼苗的株高、根长、叶长、叶宽、叶表面积等生长量的增长抑制明显,呈下降趋势,其中叶面积减小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进行了烯效唑、多效唑、赤霉素对中稻抛秧的促控效应的比较试验 ,同时进行了烯效唑不同浓度及施用方法在抛秧上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 :烯效唑配施赤霉素 ,可有效培育抛秧小苗 ,比使用多效唑提早抽穗成熟 ,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水稻秧田单、双株寄栽留苗的研究,结果表明:双株寄栽留苗的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无论在分蘖初期还是分蘖盛期均高于其它处理,其叶面积指数分别为2.69,7.22。单株寄栽的每株分蘖成穗数极显著高于双株寄栽。留苗处理的每穗颖花数和结实率分别显著、极显著高于其移栽处理。留苗处理的经济产量极显著高于移栽处理,其F值为17.25**,而单、双株寄栽间的经济产量无显著差异因此,秧田留苗宜在稻区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以汕优63杂交组合为材料和8种秧田小苗寄栽规格为处理,研究了在每穴单株和每穴双株条件下,秧田营养面积对秧苗移栽时单株(或单穴)茎蘖数、分蘖和鲜重增长速度及秧苗茎蘖质量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每穴寄栽单株或双株,至10.0叶期大田栽插时,单穴茎蘖数和鲜重均同单穴营养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不同寄栽规格下秧苗生长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移栽前2~3个叶龄的增长速度和鲜重增长速度等方面,扩大秧苗在秧田的营养面积有利于秧苗较好地利用移栽前2~3个叶龄期良好的秧田环境条件增加分蘖和鲜重,形成“超多蘖壮秧”;不同寄插规格下秧苗在大蘖率、单茎绿叶数和根数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稻米作为花腰傣经济生活中的主要产品,日常饮食也多是围绕稻米展开的。在日常生活中食用稻米注重的是其使用价值,但在岁时年节、人生礼仪、社会交往等特殊的时间和空间,稻米的历史文化价值则凸显出来,成为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载体,具有符号和象征的作用,与花腰傣文化情感、群体认同具有密切的联系。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入手分析,比较直观、系统地呈现花腰傣社会中稻米的历史文化价值,整合分析了稻米在花腰傣社会传统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和文化象征。  相似文献   

19.
稻米品质的改良途径包括 :(1)选育整精米率高、垩白粒率低和垩白度小的三系杂交稻父母本 ;(2 )改善栽培技术 ,选择有利于优良稻米品质形成的地理环境条件 ,特别是灌浆结实期有较适宜的温度以提高稻米整精米率、降低垩白粒率和垩白度  相似文献   

20.
在双循环的红外辐射与热风联合振动流化床上,顺应稻谷结构特性,采用逐渐升温,且外循环升温内循环降温的方法对水稻进行干燥处理,每小时脱水率为3.8%,爆腰增加率为1.25%,优化了稻谷的传热传质与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工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