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45年《艾登备忘录》曾确立的英国对藏政策遭到古德和黎吉生等人的强烈反对,他们建议英国采取更强硬的政策,直接支持“西藏独立”,而英国外交部却乘机意图降低西藏对印度的战略重要性,变更既定的西藏政策,废除《艾登备忘录》中不利于中英关系发展的内容,从而与中国保持友好关系。然而此举遭到印度事务部和印度政府的抵制,由此英国政府内部对西藏政策的争论和矛盾急速升温。中国国民党六大准备“赋予西藏高度的自治权”,英国内部的纷争才得以合流。英国外交部、印度事务部和印度政府之间的矛盾是由于英国处理西藏事务的不同机构利益而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19世纪80年代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英国侵略者利用英属印度与中国西藏接壤的便利条件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西藏,先后发动了两次震惊中外的侵藏战争。英国强迫清政府先后签订了《中国藏印条约》及其续约以及《中英续订藏印条约》等条款,把势力渗透到西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把清政府逼到了绝路。在两次重要的战后交涉中,清政府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态度,由第一次的消极被动的接受转变为第二次积极主动的争取,并最终保全了西藏的行使主权归属中国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  相似文献   

3.
近代英俄在亚洲的争夺与"西藏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俄殖民主义者在争夺亚洲的同时侵略中国西藏.英国殖民主义者是侵藏的元凶,它策划"西藏独立"、"外藏自治",否认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沙俄殖民主义者与英国争夺西藏,妄图把沙俄的疆界扩张到中国长城脚下,并获得东亚的霸权."西藏问题"是英俄殖民主义者一手制造的.  相似文献   

4.
18世纪后期是英国对藏政策的早期阶段。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英国对我国西藏实行以建立直接交往关系为目的的“和平”渗透政策。由于喜马拉雅地区各国在历史上同我国西藏形成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地缘政治上的屏障作用,英国东印度公司在这一地区的扩张活动同它建立英藏直接交往的尝试一样,都是其对藏渗透政策的组成部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廓尔喀侵藏战争中的卑劣表演最终导致其早期对藏渗透政策的彻底破产。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时期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时期 ,英国政府推行寇松侵藏方针 ,妄图用“宗主权”否定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英国侵略者始则笼络班禅 ,阴谋在后藏建立亲英政权 ,继则拉拢达赖 ,支持达赖集团搞所谓“西藏独立”,意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达赖集团分裂祖国的活动遭到包括藏族人民在内的中国各族人民的反对 ,加以西藏叛军在川边战败 ,中国政府始终坚持中国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严正立场 ,英国分裂中国西藏的阴谋未能得逞。  相似文献   

6.
英国人鄂康诺热衷于英国侵略西藏"事业",一直以来就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情报,图谋分裂中国西藏,是一位典型的"侵藏急先锋"。1905年12月,他成功地裹挟九世班禅访问印度,开创了英国人笼络西藏宗教领袖的恶例,这也是他涉藏职业生涯的"巅峰",然而鄂康诺的苦心经营并没有得到回报,鄂康诺此举既遭清政府反对,又不为英方新内阁认可,处境颇为尴尬。  相似文献   

7.
朱亮 《中华魂》2012,(10):57-58
1961年12月3日,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提出进行谈判来缔结一个新协定以代替1954年"中印协定"的建议。印度政府以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双边边界问题为谈判之先决条件,事实上拒绝中国政府的建议,致使该协定期满后自动失效。协定失效后,中印双方围绕印度驻西藏商务代理处的撤离问题进行了反复而艰苦的外交交涉。最终,印度商务代理处撤离西藏。以此为标志,中国彻底清除了历史遗留下来的印度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全部特权,维护了国家主权和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和印度在1954年4月签订的《1954年协定》中规定,两国在对方国家设立三个商务代理处,该协定1962年6月期满。从1961年开始,中印两国围绕着如何处理即将期满的《1954年协定》,特别是印度驻亚东、江孜和噶大克的商代处,展开了激烈的交涉和斗争。由于西藏平叛后中印关系的根本变化以及印度对西藏地区的全面禁运,中国判定印度这些商代处的作用不仅在于控制西藏地区的经济和边贸,而且还是印度的情报据点。西藏工委在中央的指示下,采取措施迫使印度完全撤销其驻藏商代处。印度商代处的撤销,标志着中印关系史上一个时代的结束;中国通过迫使印度撤销其商代处,达到了清除印度在西藏地区的政治及经济影响的目的。与此同时,中国中央政府加快推进西藏地区的经济转型,以改变其依赖进口和边境贸易的模式,从而使西藏逐步走上了经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进程中,西藏工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西藏自13世纪起就成为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840年英帝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由一个主权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国家.英俄帝国趁清朝中央政府的虚弱,开始阴谋侵略和瓜分包括西藏在内的中国领土,英帝国炮制所谓中国对西藏拥有"宗主权"的谬论,将侵略魔掌伸向西藏.俄帝国承认了英国炮制的所谓"西藏宗主权"谬论,从此,为后来的藏独活动和"西藏问题"国际化制造了所谓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十八世纪末叶,英国已开始了对西藏的侵略活动。东印度公司曾先后派博格尔(Georde Bogle)和忒涅(Samuel Turner)到札什伦布,要求与之建立通商关系,以使公司的势力伸入西藏,同时关于西藏的政治、经济、宗教、风俗等各方面蒐集大量情报,为进一步的侵略做准备。十九世纪初,英人曼宁(Thomas Manning)又伪装谮入西藏,直至拉萨。他虽不是英政府或东印度公司所派遣,但其搜集情报等活动,  相似文献   

11.
西藏地处伟大祖国的西南边疆,它地域辽阔,物产富饶,在军事和交通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从十七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崛起,西藏地区就成了它们从事侵略活动的重要目标。十八世纪英国独占印度以后,利用同西藏毗邻接壤的有利地势,从政治上、经济上更加紧了对西藏的渗透。英国为了达到最终吞占西藏并打通经过四川,沿长江东下,控制南半个中国的目的,竟然在1888年和1904年,两次向西藏发动了武装进攻,妄图用武力压迫西藏人民屈服。富于革命传统的西藏人民,不畏强暴,从侵略者  相似文献   

12.
深入细致地分析英国秘密档案 ,可以了解清末至 2 0世纪 30年代护理西藏办事长官陆兴祺及其他印度华侨在印度活动时所涉及的重要背景、中外人物以及其中的冲突、中外交涉及结果以及他们在维护中央对西藏的主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自英国侵藏签订不平等条约后,西藏社会经济表现出丰殖民地化的特点.从商业外贸领域看,其中的标志之一,就是外商在进出口贸易中享有的一系列特权;之二就是英国、印度商品的对藏倾销和对西藏经济的控制;之三是英国、印度对西藏原料的掠夺和造成西藏的白银大量外流;之四就是印度卢比伴随商业资本的入侵对西藏金融货币造成的危害之五就是促使西藏出现了带有买办色彩的巨商.英国经济侵略的另一危害.就是使一部分西藏上层贵族对清朝中央政府产生了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14.
新中国成立初期,印度对西藏的政策经历了重要转变。印度从最初拒绝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为了维护其继承自英印政府的特权而试图阻止中国解放西藏,到最终事实上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并放弃其在西藏的特权。影响印度西藏政策转变最重要的外部因素是美国及其所推行的政策。印度与美国对华政策的分歧、美国积极插手西藏问题以及美国与巴基斯坦的结盟推动了印度西藏政策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在鸦片战争前的中英交涉中,误读"夷情"是一不可忽视的现象.道光九年英船"延不进口"案中的"夷情"误读,颇具典型性.该年,东生行对西班牙商行的欠款导致英国东印度公司商船"延不进口"长达半年之久,其矛头直指行商制度,是清朝贸易体制首次遭遇外商的攻击.在两广总督李鸿宾的调停下,英商最终开舱贸易,没有造成武装冲突.记载此事的中英双方档案差异甚大,从中可以看出清政府对"夷情"的大面积误读以及双方信息占有不对称的情况,反映出鸦片战争前中英交涉的一个重要缺陷.  相似文献   

16.
达旺位于西藏门隅地区,传统上处于中国的有效管辖范围之内。英国在印度东北地区扩展边界时,虽急欲将达旺囊括其中,但并未实现对达旺的占有。印度独立后,利用较为有利的国际形势,占领了达旺及麦克马洪线以南区域。在近年来的中印边界问题谈判中,达旺的归属成为争执的焦点,实际制约着双方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17.
英国人贝尔边境工作经验丰富,很早就对西藏兴趣浓厚。1908年接管西藏事务后,即通过各种方式加强与西藏的联系,特别是在十三世达赖喇嘛流亡印度期间,二者建立相互间的“信任”与“友谊”。作为英印边境骨干官员,贝尔通过对西藏所谓的援助和“现代化”,成功地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形成了英国渗透西藏的新模式。因此,有必要对英国侵略西藏过程中的实施者予以详细研究,希望可以管窥此一历史时期英国对外殖民方式,以期拓宽英国侵华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英国人贝尔与十三世迭赖喇嘛结识于达赖流亡印度期间,贝尔通过笼络达赖成功地实施了英国的一些殖民政策,最终使得中国的西藏问题呈现出更加复杂化、国际化的局面。贝尔开创了侵略西藏的新模式:刻苦学习藏语;精心培养藏人助手;对藏人施以情感攻势,假“友谊”之名施以小恩惠笼络西藏当局,实为攫取西藏利益,竭力为英印当局牟利。  相似文献   

19.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十年,为了对藏恢复管理权,积极开展对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国民政府建立不久,在西藏问题上强调与内地的"同一性",推行地方自治,随着宣慰等措施的失败,又把"同一性"过渡为"特殊性".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逐渐以国防问题和边疆问题取代民族问题.在对藏政策上,奉行和平主义原则,企图通过军事护送班禅回藏,从根本上解决西藏问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出于自身实力和英国的压力,又被迫放弃了这一政策.国民政府西藏政策的失败原因有三:定位上"同一性"与"特殊性"的矛盾为其一;治藏目标与手段上的矛盾为其二;国家实力不济为其三.三者之中国家实力不济是根本.护送班禅返藏中的"和平主义",与英、藏交涉中"妥协主义",中国传统边疆治理策略执行不力等都体现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前,是美国对中国西藏政策实施的初期阶段.此间,美国把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逐步扩大到中国的西藏地区.美国对中国西藏门户开放政策的具体内容是:反对列强瓜分西藏,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统辖;与此同时,美国又"模糊承认"英国提出的中国对西藏的"宗主权"理论.美国对中国西藏地位这种"双重承认"的政策,使美国既没有得罪英国,又讨好了中国,从而使美国在中国西藏进一步扩大了影响.20世纪初期美国的西藏政策,反映了美国这一政策的实用主义原则和为其国家利益服务的本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