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当前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传播如火如荼,新媒体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因其具有方便、高效、快捷等特点,故在中医药传播中意义重大。但是当前中医药新媒体的监管不够严格,从业者专业素养参差不齐,传播途径与目的复杂多样,使得各类伦理失范现象层出不穷,甚至有些传播内容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公信力存疑。认为规范中医药新媒体的传播与运营,应从医学伦理学的客观公正、科学有利、公共利益与安全无伤等原则入手,在伦理原则的指引下从社会法制、行业整治、公众科普、人文教育提升等方面提出规范运营机制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
在前两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基础上,第三届全国生命伦理学学术会议将进一步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伦理学、涉及人和动物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学、临床伦理学、公共卫生和卫生政策伦理学以及生命伦理学的哲学和文化层面,尤其是例如基因组伦理学、干细胞伦理学、神经伦理学、纳米伦理学等新领域检阅研究成果,探讨在这些领域的伦理问题,以推动我国生命伦理学学术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凸显出来。如何探索和应对这些问题,成为伦理学教科书不可回避的问题。通过中外伦理思想演进历程的回顾,阐发伦理学的前沿问题,探索应用伦理学理论和实践问题,包括发展伦理学、行政伦理学、经济伦理学、科学技术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医学伦理学等,展示了《伦理学引论》的丰富内容和逻辑进路,体现了伦理理论与道德生活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4.
要回答休谟伦理学是否是美德伦理学这一问题,我们需对美德伦理学的定义、休谟伦理学与这些定义之间的吻合度以及休谟伦理学的总体特征进行考察。基于“以美德为中心的”美德伦理观,休谟伦理学并不主张有德之人是美德知识的来源;基于正当与美德关系的美德伦理观,休谟伦理学是美德伦理与规则伦理并存的伦理系统。把休谟伦理学视为美德伦理学或者其他单一类型的规范伦理学都不恰当。休谟伦理学的价值主要在于其道德心理学和基于实践的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的伦理学方法。  相似文献   

5.
应用伦理学虽然是当前哲学领域的热点 ,但没有理论伦理学 ,就谈不到把伦理学的一般原理原则应用于各个具体领域之中 ,就谈不上应用伦理学。相对于应用伦理学而言 ,理论伦理学包括两个层次 :一是元伦理学 ,它探讨伦理学理论和判断的性质 ;二是规范伦理学 ,它力求为人们的行为制定规范和标准。在我国 ,规范伦理很发达 ,元伦理学则相对比较薄弱。规范伦理学是很重要的 ,没有规范伦理学 ,只有元伦理学 ,伦理学就只限于抽象的理论的研究 ,就不能发挥伦理学的作用。但如果只有规范伦理学 ,缺乏元伦理学 ,那么这样的伦理学的理论层次就不高。江畅教…  相似文献   

6.
反思应用伦理学——兼论应用伦理学与理论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伦理学在西方的兴起对以前的理论伦理学构成了一系列挑战,并为伦理学研究构建起了全新的平台。应用伦理学对问题和实践的强调使传统伦理学建立大一统的理论体系的旨趣大大削弱,并动摇了传统伦理学的普遍主义与绝对主义;应用伦理学在回答“应用什么”、“应用于什么”和“如何应用”等问题时扩展了传统伦理学的外延,并突破了对理论与应用之关系的传统理解;应用伦理学对权利的关注改变了传统伦理学对道德义务的过分强调,并改变了传统伦理学所理解的道德概念。应用伦理学的这些革新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伦理学的扬弃与超越,使伦理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论伦理学的性质:兼论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现行伦理学把伦理学理解为关于道德的学问的片面性和忽视应用伦理学研究的缺陷 ,正面阐述作者对伦理学的性质以及理论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的关系的看法。作者认为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伦理学既是人生哲学、价值哲学 ,又是幸福哲学。伦理学的意义在于 ,它能促进个人反思和规划人生并为之指示路向和提供原则 ,从理论上为社会确立终极目标和构建价值体系 ,为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供理论观念、一般原则和活动规范。伦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反思、批判、构建有机统一的思辨方法。作者主张把运用理论伦理学的观念和原则解决当代人类生活和实践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应用伦理学研究划分为领域伦理学研究、职业伦理学研究、人群伦理学研究 ,认为它们构成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领域  相似文献   

8.
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及其理论特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世纪新伦理学的建构和理论特质在学科类型上讲是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和应用伦理学的统一 ,在价值追求上讲是功利论伦理学与道义论伦理学的统一 ,在伦理精神上是道德目的论伦理学与道德工具论伦理学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的元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规范伦理学已取代元伦理学而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关注,但元伦理学所讨论的伦理学的一些元问题,诸如伦理学的内容、功能、论证方法等等,仍然应予重视并给出深入的论证,这样才有益于规范伦理学的发展。伦理学内容的讨论不可能是无立场的,对伦理学功能的分析必须以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相统一的本然状态为根据,对伦理学论证方法的研究更不应局限于形式逻辑的规则  相似文献   

10.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8,36(2):F0002-F0002
吉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一直把伦理学基础理论作为重点研究方向和主要研究领域。以伦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基础,在社会伦理学、经济伦理学、教育伦理学、生态伦理学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创新性观点与构想,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吉林师范大学伦理学学科是吉林省高校较早获得伦理学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  相似文献   

11.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伦理困惑,科研必须受伦理的规范和引导,尊重伦理的基本价值。深入探析科技与伦理的内在关联性,保持二者间的张力与平衡,是未来科技发展与伦理全面进步的基础。在科技成为强势文化的背景下,尤其要强调伦理对科研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种重要的致思取向。伦理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特殊性、不确定性、暂时性,伦理绝对主义则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确定性、永恒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背离的张力。廓清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反实证主义社会学不赞同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反价值立场,要求把人的价值联系引入社会学研究。但其价值立场是不彻底的,仍然从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反价值立场出发,把社会学研究区分为理论认识和价值评价两部分。要彻底摆脱实证主义反价值立场,就需要将价值立场引入社会学研究的全部过程,把价值评价视为人把握现实的唯一认识方式。社会学研究的价值立场的客观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差异,它通过价值差异和价值尊严两个方面影响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转基因作物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问题,其中伦理问题备受关注。笔者在分析了产生这些伦理问题的根源之后,提出了相应的伦理原则,以期指导转基因作物的伦理实践,从而保证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和应用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态环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科技的效用越来越强的情形下,有必要对科学研究,特别是对一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作伦理上的评价,并给与一定的制约与引导.这样做,既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其滥用,不让潜在的危害转变为现实;又有助于认清科学研究自身的局限或某种不足,以便及时纠偏补纳,改善其理论与技术.可以断言,对科学研究、技术应用作必要的价值评估与引导,不仅不会阻碍科学技术的进步,相反,只会更有利于科技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研究的伦理审查在欧美等国已有相对成熟的制度。为适应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国际合作与跨文化研究的发展需要,需引进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在中国的文化适应性问题。目前首先要从理论上确立价值正向、保护弱者、学术独立与尊重权利等四个原则,以便为进一步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科学伦理审查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约性作为思考伦理理由问题的切入点,它不仅是消解各种伦理理由观点之间争论的关键,而且还是探寻伦理实践问题的重要维度。伦理理由是否具有通约性是伦理学界关注的基本问题。从伦理动机理由和后果理由的层面来看,二者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它们不可通约。尽管伦理理由不可通约,但它却为人们研究伦理问题提供新的契机,促使人们不断思索伦理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8.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充分体现了道德判断与伦理选择,因此有必要从伦理的视角对其进行考量和审视。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具有价值取向性、伦理自主性、主观能动性、自由有限性等伦理属性,以相对现实主义、司法能动主义和实现个案正义为其存在的伦理依据,其运行应当遵循彰显司法正义、彰显司法良知、讲求司法公信、符合公序良俗等伦理限度。  相似文献   

19.
西方"以问题为导向"的护理伦理研究由来已久,我国缺乏"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传统,我国护理伦理学的学科独立性、哲学基础、基本原则和研究伦理问题等尚未得到应有关注。面向护理实践中引发伦理问题研究呼唤多元化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科技发展对伦理建设的理论、制度和主体这三个不同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在理论建设方面,要求实现从近距离伦理向远距离伦理的延伸,从规范伦理学向应用伦理学研究的转向,并立足于多学科基础上的大交汇、大融合;在制度建设方面,要求变革社会制度,加强科技立法,引进科技伦理的"软着陆"机制;在主体建设方面,要求明确科技主体的伦理责任,建设科技主体的伦理规范,开展多极主体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