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工具理性思路下的清末文字改革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后,闯入中国的近代科学在"用"的层面上映衬出中国文字的落后及不适应.尤其是甲午战争后,在工具化、工具效率成为文化运动的最大追求,科学技术登上至高无上地位的文化生态环境下,有识之士按照工具理性的思路开展了文字改革运动.改革者认为,不适于"用"的汉字是中国贫弱落后的罪魁祸首,因此文字的工具价值,即至易、至简、至捷是其文字改革--创制切音字活动的追求目标,而汉字同有的历史文化内涵则遭到冷落并被边缘化.这又成为一股文化趋势,这股趋势在客观上直接导向"欧化主义"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废除汉文"主张.面对这一民族文化危机,另一些知识分子则以捍卫民族文化和人文价值的立场,驳斥了文字问题上民族虚无主义的谬论.这一过程说明,片面强调工具理性是不可取的.在近代中国,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理性的协调、统一始终难以实现.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在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各种学术评价机构在强大的工具理性主导下,假以不断进步的信息技术手段研制出的各种学术评价结果被异化和泛化使用,由此产生的消极影响也愈演愈烈。而回顾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进程不难发现,如果仅以国家政治价值理性主导学术评价工作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比单纯工具理性造成的负面影响更多。因此,在今后的学术评价中应以正确的价值理性为体、工具理性为用,多方参与共同建立主体间性的学术评价场域;政府管理部门应平衡使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结果;评价机构应细化分类,注重差异性和整体性;评价人文社科期刊不能仅靠"影响因子",应以文评刊。  相似文献   

3.
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是对人类社会活动合理性分析的经典注解,为探讨经济学教学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理论依据。经济学教学担负着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融合的双重任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的量化评价固然重要,学生价值修养的提升则是更加不容忽视的课题。经济学教学中工具理性对价值理性的关系倒挂必然要求两者的有效耦合。由此,衡量的基准点关键在人,而促使价值理性回归的方式则是"思辨"。  相似文献   

4.
经济学的数学化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趋势.数学对经济学的作用包括:能简化经济学复杂的逻辑、是经济学理论化的必由之路、能刻画经济学的本质;同时,数学对转型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和数理经济学也有启示作用.我国应加强高职高专的数学教学,注重数学工具与经济思想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经济学追求科学性,这种研究立场需要深思.首先,经济学的科学性需要具有若干标准:(1)具有自己研究的独特规律;(2)所应用的方法超出本领域,并被其他领域所接受;(3)具有独特的加工和提炼常识的工具.经济学在这三个标准上还是存在问题.其次,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矛盾的类型与解决方式--并不是一以贯之的,这最明显表现在"经济人"内涵上.对资源、理性和欲望的关注点不同,则"经济人"的内涵也就不同,这使得经济学的研究经历了不同的流派沿革,例如古典学派、边际学派、新古典学派等.最后,尽管经济学研究流派纷呈、研究对象有别,但还是能够通过采用一个框架将经济学研究统一起来,这个框架被称为欲望迂回满足方式,它基于对人的行为的研究之上.  相似文献   

6.
环境治理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单靠制度建构和数量监控难以取得深层次的效果,当前环境治理中普遍存在漠视人文价值的倾向,缺乏对价值观的深入剖析。为此,本文从人类理性的两大维度即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入手,分别论述了环境治理的工具理性取向和价值理性取向,提出划定价值理性最低限度和工具理性最高限度的原则,探析融合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实现环境治理价值跃迁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学传授中的思想与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工作者在传授经济学过程中 ,由于“课堂经济学”的原因 ,或者受“工具理性”的影响 ,或者受近来比较时髦的数学形式的影响 ,有轻思想而重技术的倾向。而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建立 ,应向更多的人 (不仅仅是经济管理专业学生 )普及和传授经济学原理 ,经济学思想应该成为继研究之后的另一个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对政权合法性问题的探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内容.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进程不是一个单纯的政治或经济过程,单一的政治学方法和经济学方法无助于问题的分析和解释.有鉴于此,本文使用了社会科学中普适性较强的一个分析工具--制度经济学--研究俄罗斯的政权合法性问题,同时探究俄罗斯经济追赶的动力所在.  相似文献   

9.
尽管数学对经济学的理论研究来说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但它毕竟属于工具性层次.是为更好地阐述思想提供服务的,从而是第二位的.如果过分拔高工具的地位,就会遮蔽我们对经济现象的理解,并使得经济学偏离其原初的研究目的.然而,基于根深蒂固的被殖民心态和市侩心态,主流经济学极力移植自然科学的研究思维和方法论,过分注重了工具的建设和使用,从而导致了思想的缺失.实际上,当前那些数学模型所能揭示的往往是一般性常识或者过时乃至错误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经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广泛运用数学方法作为经济学的分析工具 ,使得经济学的概念和语言变得比较精确和完善。宏观经济的研究在过去的 10 0年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相当多的时间里 ,经济学家更加注重宏观经济研究 ,这和经济学从纯理论的研究转向政策性研究、从规范研究转向实证研究有很大的关系。中国经济学则从空泛的抽象概念研究转向主要对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 ,一批中国经济学家正在用规范的研究方法研究复杂的中国经济问题。在新的世纪中 ,无论是国外的经济学 ,还是中国经济学 ,用经济学的方法与工具研究社会政治和法律问题将会成为一个重要趋势。同时 ,新世纪的经济学将会更多地从全球的视野关注现实经济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的数据为基础,从我国法经济学文献中遴选出47篇高频被引文献作为分析样本。经过统计分析发现:经济法和民商法是当前法经济学应用研究的热点领域,出现了一些具有较高水平的成果;在期刊分布图谱上,法学类和综合社科类期刊是刊登法经济学文献的主体;在时间分布方面,2002年至2004年是高频法经济学文献井喷的阶段,我国法经济学研究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从学科背景来看,我国法经济学研究已经形成了“法学学者为主、经济学学者参与”的局面。通过对被引频次的横向比较、作者自引频次以及引文的深度分析得知,我国法经济学文献的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学研究方法创新与经济理论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有赖于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法的创新又是与人们对经济现象的认识深度和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深度联系在一起的。在经济学发展过程中 ,机制分析、数量分析、制度分析这三大分析体系的演进 ,有力地推动着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出现的经济现象和所要解决的经济问题日益复杂化 ,这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同时也要求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创新。而研究方法的创新 ,既要求新的研究方法的创造和运用 ,也包含着对已有研究方法的综合。在当今的现实条件下 ,应以研究方法的综合作为经济学研究方法创新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3.
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主要表现为“经济人”假设以及对该假设的批判和修正上。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可概括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文化人”以及“学习人”六种模式。二者的根本不同 ,主要表现为经济学中对人性假设的分歧较小 ,基本遵循“经济人”范式 ;而管理学中对人性假设的分歧较大。其根本原因在于两门学科研究对象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稀缺资源的配置问题 ,所以更关注人“趋利避害”的自然属性 ;管理学研究组织目标的实现问题 ,所以更关注人依赖于环境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违宪审查制度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违宪审查是我国法治建设过程中的一个焦点,何时以及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制度已成为中国宪政建设的一大历史课题.本文通过经济学模型的构建,从经济学的视角对我国违宪审查制度进行实证的研究.基于我国特殊的国情、政治法律制度,中国违宪审查制度应始终与中国的现实国情相适应,以社会发展对该制度需求的满足为边界,循序渐进,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法经济学基础有两种潮流,其主流经过了三个阶段两次变化。“主流”将市场失败理论作为支点,把市场缺陷作为问题而遮蔽了真正的“中国问题”。试图摆脱困境的“支流”却进一步误导人们要不断向西方学习和创新。执着地寻求西方经济学为理论支援且对中国现实问题不太关注乃是因为学者们受着“现代化框架”的支配。确立坚实的中国经济法经济学理论基础,只能以“当下中国问题”为依据,以古今中外经济理论为资源并实现其与中国现实的契合。  相似文献   

16.
经济法思想史对中国经济法治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经济法产生的理论,学者的分析多集中于经济法产生的经济与社会基础,而较少论及甚至忽略了其思想基础。法律精神是法律制度的核心。在经济法的产生中,经济法思想史所起的作用是不可磨灭的。根据对经济法产生所起作用的不同,经济法思想史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经济法思想史对中国当前进行经济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不同学科制度主义方法论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制度主义是我国近几年来最受青睐的研究方法之一,但人们对制度主义方法的运用,基本上是沿袭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主义.实际上,在西方学术界,制度主义不只是经济学的专利.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它在政治学(含国际政治)界和社会学(含组织理论)界也十分流行.不过,由于不同学科研究对象的差异性,制度主义在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方法论特征.  相似文献   

18.
从劳动价值论和多元价值论的矛盾运动中看新经济的衰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几何时 ,美国新经济的持续繁荣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多元价值论获得了不少学者的推崇和肯定 ,同时也使很多人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的正确论断产生疑惑 ,甚至开始怀疑这一结论的正确性。而新经济由繁荣迅速走向衰退的事实让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 ,再一次从理论角度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起伏进行深入研究。本文首先从价值创造主体论角度针对劳动价值论与多元价值论的内在矛盾及其在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运行 (特别是经济衰退时期 )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然后运用上述结论对当前新经济衰退的原因作出具体解释。本文的结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说中的多元价值论是资本主义经济包括新经济运行的理论基石 ,新经济的衰退正是多元价值论作用的必然结果 ,对劳动价值论的回归才是医治“美国病”的对症良药  相似文献   

19.
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分析与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性假设是学科中人的行业分析的逻辑起点。经济学与管理学是两门最依赖于人性假设的学科。然而二者的人性假设却根本不同,经济学中的人性假设较为趋同,基本属于“经济人”范式;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则较为复杂多变,原因就在于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的不同。对经济学与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的分析与比较,说明两门学科在研究方法和知识的相互借鉴程度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0.
理论界过去在马克思制度理论与诺斯制度理论的比较中,侧重二者的差异研究,往往把二者对立起来。实际上,尽管他们研究主题的差异决定二者的侧重点不同,但是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研究视野出发,可以发现二者在方法论和研究基础上存在着融通的必要性。第一,研究方法论融通的必要性。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变迁研究中,马克思和诺斯都注重制度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和现实分析方法。第二,研究基础融通的必要性。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是诺斯制度理论的3块基石,而马克思的分析框架之所以在详细描述长期变迁的各种现存理论中最有说服力,正是因为它包括了制度、产权、国家和意识形态。马克思着重分析社会基本制度和经济发展的宏观性、长期性,诺斯着重研究在现存制度前提下的制度、组织结构及其效率问题,补充和完善了马克思制度变迁理论的实证性分析框架.使制度变迁理论更接近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