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勾勒出两宋咏物联章词的演变轨迹,运用文献分析方法,从情感内涵和审美特征两个层面分析,认为其审美特征从北宋早期研炼物情之精巧艳丽演变到南宋末期刻意求精之清俊凄婉,词人的情感也经历了从普泛化情感到丰富深刻的个性化情志演变。两宋咏物联章词不同时期的情感内涵和审美特征,也立体呈现出了宋代咏物词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新的层面讨论阐述了柳永词在宋初文学精神的影响下 ,其“赋笔为词”远绍两汉义归雅颂的理性精神 ,并与由汉大赋蜕变而来的宋代文赋呈合流之势 ,从而揭示了柳永“赋笔为词”在词中“宋调”形成的过程中对后世开山意义之一端。  相似文献   

3.
“诗骚传统”作为中国文学精神的价值归属,在时间纵向上贯通整个文学史的发展,在创作横向上覆盖诗、文、词、戏曲、小说等各个文体。“诗骚传统”对花间词精神向度的牵引与塑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层面,花间词人延续“诗骚传统”中雅正观念与瑰丽文辞相统一的创作精神,将“清绝”之质与“侧艳”之辞融合一体,超越传统诗教而释放艺术活力;二是创作层面,花间词人以“诗骚传统”中的现实精神为价值皈依,秉持“比兴寄托”的创作原则,赋予词体特定的时代精神与思想内蕴。对“诗骚传统”与花间词精神向度的探讨,意在说明以“诗骚传统”为内核的中华文学精神不因文体转换发生断裂,而是贯通不同时代并辐射于不同文体,从而使中国古代传统文人精神不断绵延升华,使中华文脉得以贯通融汇,彰显出中华文学的本土特色与精神气象。  相似文献   

4.
朱敦儒一生呈现出复杂多变的心灵状态,心态的转变导源于人生历程中的几次丧失:北宋沦亡,浪漫清游生活丧失;政治昏聩,抗金志向实现可能性丧失;与抗战派交往被斥逐,参政话语权彻底丧失;晚年违心出仕,高洁独立人格丧失。以呈阶段性差异的心态抒写有“心态文学”之称的词,词风必然会发生多重演变。  相似文献   

5.
清末词家江顺诒本着抒写性灵的创作精神,认为填词具有移性、移情而后任性的功能。他从个人情史出发,能以叙事之笔抒写自己的情感经历,袒露其多情气质;以历代描绘名花美人丽句为题,创设情境,在拓展词体题材的同时,彰显其审美眼光;基于时代氛围,咏叹落第之悲、离乱之苦及下僚之屈,抒写普通人的身世之感。在清末学者之词渐趋浓郁的词学环境下,他延续才子之词的传统,呈现出别样的风貌。  相似文献   

6.
金庸小说一直被认为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历来有雅俗共赏之好评。其雅俗共赏的原因之一在于金庸小说一以贯之的和谐精神。这种和谐精神体现在以下三方面:金庸小说将人的内心世界与大自然相融合;金庸小说在借鉴传统武侠小说复仇模式的基础上,对传统武侠小说中的复仇主题给予了否定,着重挖掘复杂而真实的人性;金庸小说挣脱了狭隘的民族观念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具有坚定的生命价值观,以"道"为生命哲学的逻辑元点,来寻绎人生真谛。从水之隐喻洞幽发微出生命的德性之维,以水来体现感悟生命,认为水为万物(生命)基本元素。苏轼的生命哲学通过其"词心"来演绎的,即把宋诗的理性精神放到词的生命层面来思考。词中的精神底蕴,是"道"进入词之生命视域,弘扬生命伟大神圣的积极成果。  相似文献   

8.
游仙词是唐宋时期道教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古代诗歌中游仙传统,尤其是中晚唐艳情游仙诗的延续和发展,又与词体功能的扩展相关.唐宋游仙词创作较为繁荣,大致经历了一个形成、成熟到繁荣的过程,其创作特点也由艳情化游仙发展为以梦游仙.同时,唐宋游仙词呈现出鲜明的文体形态:词作主旨的隐喻特征,即词人往往以游仙寄托人生之感和隐逸之思,借游仙隐喻艳情事迹或体察道教义理;虚构和梦幻化的游仙意象使词作表现出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文人通过游仙来获取精神愉悦和心境的清雅之趣则是游仙词功能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9.
简论李煜词之美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语言美、内容美、意境美。他用优美、朴实无华的语言流露出的真挚情感;他身处不同的环境,词呈现出不同的内容、不同的风格的美;李煜的词在真实、沉郁的情境中,他的肺腑之心流露出真挚的情感。  相似文献   

10.
母亲因遭到暴徒欺凌而生下儿子吕多,仇恨使得母亲对儿子吕多百般刁难,吕多因得不到母爱而导致精神分裂。本文力图在心理学与文学之间搭建平台,探析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人物精神层面的剖析实现对其行为层面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试论定庵词     
龚自珍的文学创作,除诗与散文而外,尚有词百余首。量少而质精;其美学价值,足与诗文媲美。我们在研究他的诗、文的同时,不可不研究他的词;必如此,方能更好地看清这位大思想家、大诗人的风格与人格之全貌,也才能更清楚地窥见其隐秘的内心世界。可惜的是,目前对定庵词的研究文章尚不多见,文学史上对其评价亦往往偏低,如说“由于过多强  相似文献   

12.
从宋初政治的崇文倾向看宋诗气质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唐政治首先出现的重视"内外制"词臣的崇文倾向对中唐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倾向因唐末五代战乱而暂时中断。赵宋太宗、真宗两朝重倡崇文之治,在职官制度层面恢复、加强了对知制诰、翰林学士"内外制"词臣的重视。因此,宋初"内外制"词臣在文学创作中便自觉地将"当代"与中唐联系起来,把白居易当成上天赐予他们的一个绝好的中唐"历史镜像",兴起了宋初诗坛的"白体"之风,使得宋诗呈现出了一种矜持、从容、闲适、成熟的"中年气质",这种成熟的"中年气质"最终成为宋诗基本格调中既来源于唐诗,又带有强烈个性色彩的文学特质。对于宋诗承继中唐诗歌之精神气质问题的考察,不妨说是对传统诗史"唐音宋调"说的一种实证,也是在文学层面上对史学界"唐宋变革期"学说将中唐作为中古、近古之分界的一种回应与互补。  相似文献   

13.
泰州学派是明代心学流变中特殊的一脉,其思想游离于传统价值观之外,饱受争议却又颇具魅力。分析泰州学派种种"出位"言行的产生原因,备受其推崇的侠精神之作用不可小觑,可以说,正是尚侠的理念引领他们在心学"异端"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深刻地影响了其思想言行以及后来的文风。同时,侠这一源远流长的文化元素经由泰州学派之手,也呈现出了不同于先前的特征,不仅与心学紧密联系,更与儒家、佛家思想交相辉映,在实践层面、思想层面和文学层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屈骚与唐诗,呈现出影响与接受的多样性或直接,或间接,或整体,或局部,或承袭其主题,或借取其意象,或袭用其结构与创作方式等等;有时以反对者的姿态出现而骨子里正得屈骚之精神.屈骚与唐诗的精神血脉相贯通,屈骚的文化精神与艺术精神在唐诗中得到继承、发展和变异.  相似文献   

15.
庄子哲思基于寓言思维,其所论晦涩沉奥,歧义甚多,唯有因循庄子自设的理路,方可有效把握其中要旨。庄子自设的理路,旨在上达精神自由和独立人格之道,这一点可从两则寓言的意蕴中见出:其一是鲲鹏南飞,意在彰显因任自然、适性自得、独立无待的逍遥之游,此过程涉及形体转化、动态转化与精神转化三个阶段;其二是庄周梦蝶,意在表现物化会通、道统万殊、自我解放的齐一之境,此体验涉及生物层面、审美层面与精神层面三个性相。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话语:家族文学:何以成"学",如何治其"学"?几千年中国文学演进的历程都与宗法制社会的发展相伴随,因此宗法制社会的特质必然对之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国家精神层面,一是家族文化层面。这两端总的来说是统一的,因此"国家"之"家学"往往亦即"家族"之"家学"。王鹄亭即云:"清人入主中国,阴察学术宗主之所在与夫当时趋向  相似文献   

17.
东坡词的产生有着深厚的哲学背景。东坡词既是苏轼“士以气为主”理论中“刚”、“大”、“正”主体内蕴的形象显现 ,同时也是其凌眇万物、挥斥八极之人格气度的文学外化。东坡“词心”澄澈旷远 ,体露出生生不已、往而有住、日趋日新的“近思”精神 ,其相对永恒和自由旷达的精神内蕴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其“性命自得”之说与实践理性精神的体现。东坡词“月白风清”境界烛理洞彻、超拔旷逸 ,体现出心性合一、自性与万象相融的超眇之美 ,从根本上说 ,也与苏轼“事理皆融”、“表里洞达”的哲学主张有着某种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杜甫写于唐大历二年(767年)秋天的《登高》诗,虽是其晚年凄凉与孤独生活状态的真实写照,但诗中却充满着令人激动的气势.这种气势不仅源于杜甫对登高文学传统的继承,亦是其晚年面对迁逝之感时昂扬生命意识的展现.除了感时伤事,诗中还深刻蕴含着杜甫晚年的壮阔情怀以及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与夔州相对安定的生活有着密切关联,更是其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词与诗本为"异质"之文体,但白石词与老杜诗却显出某些"同构"之迹象。白石词与老杜诗有其相似的社会背景、相近的人生经历、气质及创作态度,从而可以使诗与词之固有藩篱消弭于无形,呈现出相通之风貌,再次证实了"转益多师"对作家创作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言者,心之声也。”人物语言的描写是文学作品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有力手段。然而,在高明的艺术大师手里,语言又绝不是人物内心世界简单的传声筒。尤其是具有复杂性格的艺术典型,其语言与真实的内心世界之间,也往往呈现出种种复杂的关系。作家创作时,“欲代此一人立言,先宜代此一人立心。”其心既立,出诸其口,则又因说话的时间、地点、环境、对象和自己心情的不同而有真有假,有深有浅,有曲有直,有隐有显,各尽其妙。如此,则不但“说一人,肖一人”,且同是一人,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