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说《狼图腾》英译本在海外的发行曾创下英译汉语作品之最。在译本中,译者采取了忠实与操控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一方面忠实传达原作的深层语意,并尽可能保留原作中丰富的蒙汉文化特色;另一方面又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对小说叙事方式进行修正,并对文本顺序进行一定程度的重组以帮助读者理解。此翻译策略值得译介现当代中国文学作品时借鉴。  相似文献   

2.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赏析辜鸿铭的《论语》英译本,可以看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读者的期待视野,适当地填补原著空白,采用合适的翻译策略,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读者的兴趣,提高原作的文化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小说家莫言作品在海外得以传播,并于201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其译者功不可没。选取受西方读者欢迎的《生死疲劳》英译本为个案研究对象,探究莫言“御用”英译者葛浩文的个性化翻译。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叛逆,文学作品被引入一个新的接受环境而导致了“叛逆”,翻译的“创造性”赋予了作品新的面貌,使之能与更广泛的读者进行一次崭新的文学交流,使得原作跨越国界得以传播。个性化翻译是创造性叛逆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研究《生死疲劳》英译本中的个性化翻译,包括对原作的背叛、删减等,指出该英译本的英译特点和风格,并非有悖于传统的“忠实”原则,而是一种深度忠实,是现阶段中国与西方国家文化接受不平衡这一形势下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基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和韦努蒂的翻译理论的对比分析,以《浮躁》及其英译本为例,分析译者在对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和读者反应问题上的处理策略。结果表明:成功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求同存异,尽可能地保留原作的异域情调,以促进文化交流,又要适度考虑读者反应。  相似文献   

5.
译者序言是翻译话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帮助读者快速了解译者的翻译理念、译者的翻译实践过程以及翻译生产所处的社会环境与翻译的关系。在《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序言中,James 与Goldblatt的序言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James“百科全书”式的译者序与 Goldblatt“作者本位”式的译者序折射出两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理念。《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序言中呈现出的译者主体性分别代表了受学术研究和个人兴趣所驱动的两种翻译实践活动,James的翻译实践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倾向,重点关注原作的思想性,注重挖掘原作的学术研究价值,并对原作反映的社会问题与现象做了诸多价值性的评判;而Goldblatt的翻译实践则更注重通过提供创作者的背景信息来引发读者思考,并把更多的文本解读空间留给读者。两位译者的主体性差异也展现出译者的“历史性”和“合法偏见”对丰富原著生命力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红楼梦》具有极高的美学艺术价值,体现在其语言的绘画美、修辞美和节奏韵律美等方面。众多英译本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译者以非凡的文学功底再现了《红楼梦》原作风采,给读者带来美的艺术享受。  相似文献   

7.
《论语》语言简约性不仅是古代汉语的内在特征,更是孔子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美学思想和语言观的集中体现。对语言简约性的认同、接受与再现,反映出译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与接受。文章选取多种英译本中的实例,论述原作语言简约性与《论语》翻译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指出语言与语境的简约与含混成就了翻译的多样性,而翻译多样性又弥补了明晰化翻译策略造成的译本阐释空间缩小的问题,目的语读者依然能够感受到原作的辞约义丰。  相似文献   

8.
国内三种陶诗译本各有特点.方重先生首译陶诗,他的<陶渊明诗文选译>使英语读者知陶;谭时霖先生译本<陶渊明诗文英译>是陶诗忠实而灵活的译本和文化翻译的力作,使英语读者好陶;汪榕培先生的译作是韵译本,他的<英译陶诗>使英语读者乐陶.对陶诗中"道"有不同理解和译法乃是不同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9.
武侠小说是华语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金庸的作品因其历史性、文学性、故事性成为了武侠小说中的经典,而译介武侠小说是向海外读者推介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以青年译者郝玉青翻译的《射雕英雄传》英译本为研究对象,基于叙事学翻译理论,从视角建构和标示式建构两方面对译作展开研究,指出译作与原作在叙事视角、人物姓名、章节名、文本素材等方面存在的不同,并分析这些不同对译文读者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翻译一部文学作品不仅要传译它的内容,也要传译出原作的文体特征。只有这样的译文才能称得上是一篇质量高的译作。本文以戏剧文体的特征作为参照标准,试析《雷雨》的英译本是如何再现原作的文体特征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 ,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TheYellowEmperor’sClassicofInternalmedicine》贴近原作、生动传神 ,很值得国内从事中医英译的学者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2.
文学作品中的叙述频率强调事件与被叙述次数之间的数字关系。如用同样的词汇、语块、句式乃至语篇表现不断重复的故事场景和故事情节,就是单一回指叙述。作为对《马太受难记》音乐叙述方式的文学模仿,《许三观卖血记》的最大文体特点是单一回指叙述方式,然而一经翻译,其英译本的读者反映与原作的读者反映相去甚远,原因在于翻译策略未考虑叙述方式的文体表征特点,故需借此重新定位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葛浩文夫妇翻译的《玉米》在充分尊重原作的基础上适度移情,反映出译者在作者、原文读者及译文读者之间的调解作用。文章以移情在语言学中的概念为基础,分析语言移情与翻译的关系,试图采用以认知识解为基础的文本细读及双语对比方法对毕飞宇《玉米》及其英译本进行研究,深入探讨不同移情识解方式对译文表情力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帝内经》英译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黄帝内经》英译本《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 Internal medicine》贴近原作、生动传神,很值得国内从事中医英译的学者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创造性误读是指译者对原作进行的有意识的改变和重写.从著名翻译家林语堂的英译本<中国传奇>出发,作者分析了翻译的创造性误读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前结构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创造性误读并非是对原作和文化的亵渎,而是文学生产和文化接受过程中的一种有效手段,对翻译研究与翻译实践具有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裤先生>是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杰作.本论文就其英译本的翻译风格展开分析讨论,从多层面探讨译者对原作风格的传译、形成的迁移极其原因,旨在全面梳理译作风格,丰富老舍英译研究.  相似文献   

17.
《生死疲劳》葛浩文译本是中国当代文学英译的杰出代表.译者对原作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和生态文化负载词的出神传递是译作在海外市场成功的关键.本文通过分析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翻译实例,指出译者可通过借用法、直译法、注释法、释义法和增译法等翻译补偿和变通手段,在目标语语境中重构源语文化意象,使译作更好地贴近目标语读者,推动译作的海外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18.
变译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变译部分地否定了原作,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满足了特定读者的特需要求,凸显了原作的使用价值。变译方法包括摘译、编译、改译等十余种。在外宣翻译中,为了准确地传递原文的信息内容,满足目标语读者的不同要求,译者往往要打破全译的常规,在原作的基础上采用各种变通手段,作出种种有利于读者接受的安排,以提高译文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意象是中国诗词的基本审美单元,意象的翻译是古诗词英译的灵魂所在。在生态翻译观照下对李白《送友人》一诗的意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生态结构所营造的意境进行解读,对比赏鉴国人所给的六个英译本,可以发现,译本中原作意象的缺失或者篡改都不能传达原作者的创作意图,译者应在忠实于原作的生态意象和顺应译语的文化生态环境之间达到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论语》英译本中,庞德译本独树一帜。他使用拆字法强化汉字意像,用明快的语言传达原作简约的语言风格和孔子及弟子鲜活的个性形象。他的翻译尽管不够准确忠实,却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对汉字的痴迷和对孔子的信仰,成为翻译与创造结合的典范。译者吞食原作,吸吮其中语言和思想养分,给目标语及目标语文化引入了新鲜的元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