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用近10年的小麦区试资料,从粒重的角度将四川麦区小麦品种分为“大粒型”(千粒重50g左右)、“中间型”(千粒重45g左右,穗粒数40粒左右)和“粒数型”(千粒重40g左右,稳粒数50粒以上)三类,通过相关及因子分析表明:我省推广小麦品种大多属“中间型”,该类品种丰产性、稳产性及商品性都较优良;“粒数型”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在三类品种中最好但粒重较小,商品性欠佳;而“大粒型”品种对环境适应性较差,不利高产稳产。四川小麦育种宜采用“中间型”或“粒数型”路线,特别是产量水平要有所突破,更须走“粒数型”的路子。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种植密度小麦的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表明,在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低密度群体(60~120株/m2)小麦的籽粒灌浆速率、穗粒数、千粒重较高密度群体(300株/m2)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而使其产量比后者高10%~30%.  相似文献   

3.
小麦淀粉品质特性是影响小麦加工品质和食用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了解四川、重庆和黄淮麦区小麦的淀粉品质特点及川渝小麦淀粉品质的变化趋势,本研究以111份川渝地区选育的品种(系)和13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对直链淀粉含量、总淀粉含量和糊化特性分析,研究这些材料淀粉品质性状.结果表明,黄淮地区小麦品种的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与川渝地区小麦品种相差不显著,但糊化特性参数显著高于川渝地区小麦品种;四川、重庆在不同时期育成的小麦品种(系)总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无显著差异,但峰值粘度和崩解值以及回升值则差异显著,其中10年前育成品种(系)具较高峰值粘度和崩解值.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生产和遗传育种等方面分析了四川小麦多小穗育种的理论依据,并就多小穗品种绵农2号的选育方法进行了讨论。这些方法有:(1)多组合小群体确定目标组合;(2)在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目标组合;(3)在重点目标组合中确定重点株系;(4)进行阶梯式杂交。  相似文献   

5.
以常规小麦品种“绵阳11号”为对照,研究了“绵阳82—53”小麦在每公顷施纯N 0、75、150、225、300kg的条件下蛋白质组分形成的变化。结果表明:“绵阳82—53”的清蛋白、球蛋白、谷蛋白组分分别比对照品种高60.24%、16.58%8.45%,而醇溶蛋白组分降低23.19%。其中,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差异显著。随着施N量的增加,“绵阳82—53”4种蛋白质组分都能够增加,这一特性使该品种成为南方麦区特别是四川麦区小麦优质品种资源和栽培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6.
系统地论述了新疆稻麦、云南铁壳麦、西藏半野生小麦和四川白麦子类型等中国特有小麦种质资源的种类、地理分布,及其起源与演化系统。并对中国特有小麦种质资源的深入研究及特殊优良基因的发掘与利用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利用单模光纤阵列波导耦合模理信真推导并分析了3×3、4×4星型耦合器的耦合方程。实验中采用光纤熔锥耦合技术,研制成功了性能优良的星型单模光纤耦合器,其插入损耗小于0.4dB,分光比不均匀性小于15%。  相似文献   

8.
全国不同生态区 111份油菜品种在成都冬油菜区连续两年重复试验结果表明 ,来源于与成都相似生态区的VC4 6 75等 14份甘蓝型品种适合四川冬油菜区种植 ,综合农艺性状优秀 ,其中VC4 6 10、VC4 76 7等 2份高产稳产品种应重点推广。VC4 0 6 7、VC4 0 6 8等 2份芥菜型及白菜型VC3550适于四川山区种植。具有某一单项优良农艺性状的品种如VC4 4 79可作为育种材料利用。其余品种在成都冬油菜区农艺性状表现差 ,不适合四川种植利用。试验结果证明作物引种应在相似生态区间进行  相似文献   

9.
通过7个大穗大粒小麦品种(系)的田间小区控制性试验,分析了小麦穗部性状与产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探讨了进一步提高小麦大穗大粒型品种的产量的途径。结果表明,进一步提高大穗大粒品种的个体和群体产量,宜走提高穗粒数的路子。在保持一定的粒重水平的基础上,选育多小穗品种,采用适宜大穗大粒品种生长发育的栽培技术,以增加每穗小穗数,特别是增加结实小穗数,减少退化小穗数。  相似文献   

10.
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业科技成果的特点及类型就其特点来看,农业科技成果其最主要的特点是产出周期长。一个优良小麦品种的培育,从组配杂交到认定推广,一般需要7~8年时间,而果树、畜禽品种的培育时间就更长。调查分析表明,工科科研项目研究时间在5年以上的占总课题的44%,...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四川的自然条件和国内的小麦育种现状,从育种途径、育种目标、亲本选配、杂交后代选择以及株型等方面阐述了我省今后的小麦高产育种策略,提出了培育“连续优势型”品种的战略设想。  相似文献   

12.
报道了我所利用SC2 0 53在杂种小麦研究中的应用情况。研究认为 :①多数小麦品种在剂量为 0 .6kg/hm2 ,雌雄蕊原基形成期至药隔期喷施 ,杀雄率能达 95%以上。药隔期为喷施临界期。品种、喷药剂量与喷药时期存在互作。②气候条件的改变对不同小麦品种生育进程的影响有差异。在杂交小麦制种中应对此加强研究 ,以利于花期调节。③在配制组合时 ,应特别注意抗性材料的选用。④超标优势明显的化杀杂种小麦 ,其优势主要表现在穗部性状上 ,尤其是穗粒数优势  相似文献   

13.
以 5个矮秆小麦品种 (系 )为母本 ,8个主要农艺性状较好的品种 (系 )为父本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 ,研究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结实小穗、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粒重 7个性状的配合力和遗传力。结果表明 :同一性状不同亲本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和不同组合间的特殊配合力存在较大差异 ,7个性状由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共同作用 ,其中 6个性状主要受加性基因控制 ,加性和非加性效应对单株粒重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中国15个小麦主产省2000—2017年面板数据,采用SFA-Malmquist指数法和面板工具变量法探讨了农田灌溉设施的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2000—2017年间,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年均提升1.66%,技术进步率和效率提升率年均增长1.21%和0.38%,总体表现为技术诱导型的增长模式;农田灌溉规模的扩张可以在保障小麦生产效率提升的同时推动技术进步,实现小麦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双重驱动;农田灌溉质量的提升表现出正向的技术进步效应,但对技术效率却产生了微弱负向影响,且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效应不显著。因此,在保持灌溉规模扩张对小麦全要素生产率驱动作用的同时,挖掘灌溉质量提升带来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潜能,将会是实现小麦稳产增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用五个具有不同穗型特点的小麦品种(系)进行不同密度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只有群体合理,才能使穗、粒、重得到协调发展,获得最佳产量。在相同栽培条件下,品种间对密度要求大体趋势一致。但因品种特性的差异,对密度要求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其侧重的穗、粒、重适宜范围。  相似文献   

16.
分析表明 :四川省现有优质杂交水稻品种的理化指标与新国家标准相比 ,差距主要在垩白上。垩白的大小取决于抽穗后 5~ 2 0d的灌浆速度 ,其实质就是决定于品种自身的遗传特性。解决的主要措施 :( 1)充分利用现有优质种质资源 ,选育优质的父、母本 ;( 2 )注意粒形和千粒重的选择 ,椭圆形粒的千粒重最好不大于 2 5g ,长粒形的可放宽到 30 g。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3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参数及选择指数。结果表明:单株籽粒产量的遗传力、遗传进度均较低,直接选择效果较差。通过各独立性状进行间接选择,效果亦不理想。将各性状分别与单株产量建立指数方程进行综合选择,则以穗粒数、剑叶面积、单株穗数为好,相对效率分别为112.47%、107.92%、103.20%。在所有三个以上性状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中,凡包含了单株产量的构成因素: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的指数方程,其遗传进度最大,相对效率最高。由穗粒数、千粒重、单株穗数、单株生物产量、剑叶面积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y=0.2127x_1+0.1932x_2+3.8454x-3-0.3406x_4+0.0598x_7,相对效率达173.13%,超过了大部分由6个以上性状所组成的选择指数方程的遗传进度。在育种工作中,对这些性状综合筛选,将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8.
40头黑白花泌乳奶牛按配对试验设计配成20对,处理牛拌饲产宝口服液(每日二次,每次500ml,连服3天)后产奶量较未处理对子牛提高11%,日增鲜奶2公斤(P<0.01)。且处理前后试牛鲜乳质量(鲜乳密度、乳脂率、全乳总固体、乳蛋白和乳糖)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