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对于学习日语的人来说,准确、灵活的掌握日语格助词"を"和"が"有很大的难度。尤其是在二者表示对象时更难区分。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又不能混为一谈。通过这每篇文章的分析、比较,希望能带给大家一些启发,以便在日后的学习当中能够更轻松、准确的运用。  相似文献   

2.
方言句末助词"着"有两个意义语气义和事态义."着"在祈使句末尾和疑问句末尾表示祈使语气和疑问语气."着"在陈述句末尾是个事态助词,表示未然的事态,包括即然、先然和将然.方言和近代汉语的事实显示,"着"的事态义是在祈使句这个语境中形成的,其前提是含"着"的祈使句祈使语气要弱化.事态助词"着"是从表祈使语气的语气助词"着"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3.
文章结合日语教学 ,对日语中助词的功能、种类等进行了阐述 ,通过对助词的意义、类别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用词搭配和接续关系的归纳和介绍 ,使得学生对日语中助词的使用和理解更加明晰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日语。  相似文献   

4.
"界"是句尾助词"了"的核心意义,其功能是表示"状态的变化".对<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的有关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句尾助词"了"可以翻译成目的语中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三种时态,这进一步证明了句尾助词"了"并非"时"的标志,翻译中"时"的选择主要依赖于时间词语和其他语境信息.  相似文献   

5.
日语提示助词中的类义词在词义和用法上的区别,特别是日语提示助词在篇章中和实际语言运用中的特点的研究,目前在语法学界也属前沿领域,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并且就助词而言,也是中国人学习日语的难关,很难掌握他们的意思和用法。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查阅有关资料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日语提示助词的语法、语义、语用。  相似文献   

6.
"嗒"在苍溪方言里是一个用得较普遍的动态助词,它有两种用法(1)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2)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持续.  相似文献   

7.
"哒"是开县话中一个常见的助词,它有三种用法: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完成(或实现),用于句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或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又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也表示动作和状态静态的持续;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处置.  相似文献   

8.
复合格助词在日语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合格助词的研究对象应该突破<日语教育事典>认定的范畴,即复合结构所含动词部分丧失了实质性意义,且具有与单一格助词同样的功能就可以认定.通过是否能与单一格助词替换使用可将复合格助词分为两大类,这样可以把有关复合格助词的研究从对单个词的意思和用法的零散解释提高到句法高度,即在语法结构中观察总结复合格助词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9.
‘は’和‘が’在日语中是两个不同性质的助词,副助词‘は’标示主题,格助词‘が’标示主语。单句中的‘は“が’的区别在于:(1)是一般性陈述还是一次性陈述;(2)是表示事物的状态、性质还是表示事态的发生;(3)是否眼前发生的;(4)是已知信息还是未知信息;(5)是否表示对比含义。副助词‘は’的主要用法是:(1)提示主题(2)表示限定否定范围。格助词‘が’的主要用法为:(1)表示存现句的主语(2)表示新信息(3)表示从句中的主语。  相似文献   

10.
"哒"是开县话中一个常见的助词,它有三种用法:用在动词和形容词的后面表示动作和状态的完成(或实现),用于句末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或既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又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变化或出现新情况;也表示动作和状态静态的持续;还可以用在句末表示处置。  相似文献   

11.
常宁方言中,虚词"呱"、"哒"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其用法大致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了".但又不完全相同,它们能够表达"了"不能表达的意义.其分布也很有特色,既可以单用,也可以合用,呈现错综复杂的现象."呱"、"哒"是常宁话的主要体助词,它们用于动词后可帮助动词表达丰富的时态.  相似文献   

12.
日语格助词是学习日语最难掌握的语法内容,也是必须掌握的主要语法知识。本文就日语谓语与格助词的呼应表现及其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建立日语格助词的语义结构图,并且从结构图中明确相似用法的格助词之间的区别。「に」格的典型语义意义主要表示"位置","对象"和"动作主体"是扩展用法,并且和表示对象的「を」格的典型语义进行了区别,「を」格的对象表示动作较强的作用性,对象一般会发生三类变化:生产性变化、处理性变化和消亡性变化;而「に」格对象则表示较弱的动作性,对象一般不涉及这三类变化。  相似文献   

14.
以<骆驼祥子>两种英文译本为语言材料的翻译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表明(1)句尾助词"了"并非"体"的标志;(2)在"状态的变化"解释不充分的语境中,必须考虑句尾助词"了"前的谓词的时间特征.谓词的起始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具有"开始"意义的词进行显性翻译;终结性意义可能会促使译者选用完成体表达;(3)在对句尾助词"了"的"状态的变化"阐释中可以发现译者选用"now"等词汇手段,通过前后的对比突出状态的变化状况.  相似文献   

15.
日语里“NP1 格助词 の NP2”中格助词的显陷模式可分为必须无形化、转化为其他格助词、必须保留、可省略四类,其制约机制可求助于“格的阶层性”理论,即在“格的阶层”中处于上位的格助词必须或容易无形化。  相似文献   

16.
语法学界一般把"V起来"中的"起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和体貌义三类,这种分类不尽科学,因为"位移"和"结果"并不是两个并列的区别性语义特征,而表示体貌义的"起来"在意义和功能上都已经虚化,所以三者很难鼎立.从共时平面看,"V起来"中"起来"的意义和句法功能呈现出从趋向动词到动态助词的虚化,从而分化为"起来趋动"和"V起来助"两大类.  相似文献   

17.
从共时和历时两方面对"V他QP"结构作了进一步讨论。共时方面,通过语义、语法功能和韵律结构的分析,并与"V他NP"结构相比较,认为"V他QP"结构中的"他"是表示未然的主观愿望或决定的助词。助词"他"是由第三人称代词"他"发展而来的。"V他QP"结构萌芽于唐五代,宋代逐步走向成熟,并进而从历时方面描述了该结构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8.
“助词”“助动词”的认定是日语词类认定的难点,也是重点,它关系到一个语法学说的基础理论构成,是众多日语语言研究者长期争论的问题。文章在详细论述部分先行研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对这一问题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19.
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发展,在"体词性结构+地"构式中,助词"地"的意义也开始分化,由表状态发展到表方式、表数量、表时间和表列举等。无论是词尾"地",还是助词"地",其出现与发展演变的动因都是为了适应汉语状态表达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四川官话中的助词"来"黏附在分句或全句末尾,具有表"先行"和"经历"两种时体意义,分别用"来1"、"来2"表示.VP来1=先VP.表"经历"的"来2"和表"曾经"的"过2"有所差异,不能任意替换.助词"来"来源于趋向动词"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