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成都大学中文系张天键先生新著《唐诗答疑录》由中国文联出版社 2 0 0 4年 9月出版发行。该书由复旦大学教授王运熙 (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所长、唐代文学学会第一副会长 )作序 ,著名诗人流沙河题写书名。该书前半部分为唐诗名篇释疑。细心的张天健发现并纠正了唐诗名篇名句解释中存在的错误 ,并从训诂学、音韵学、历史学、风俗学、考古学深入浅出而又有理有力地对这些名诗名句作出了更为合理的新解释。即使像李白《静夜思》这种明白如话的诗 ,他也作出了令人信服的新解。诚如王运熙先生在《序》中所说 :“他的见解 ,重点在析疑解难 ,往往能做…  相似文献   

2.
近年通行本《唐诗三百首》若干注释商榷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唐诗三百首》的注本,从清朝乾隆年间到现在,实在难以计数。金性尧的《唐诗三百首新注》是近20多年来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一种。《唐诗三百首全译》也较有影响。但各家注释中仍有不少错误。特别是近些年又出版了许多种新注本,辗转抄袭,以讹传讹。这里指出各家普遍存在的一些疏误,与各家商榷。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许渊冲先生的文学翻译理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的引入与解释,继而论述了许先生 的这一理论在其文学翻译作品、尤其是在《汉英对照唐诗三百首》中的体现。通过对阅读许译唐诗三百首的具体例 子的一些分析,阐述其翻译理论中的音美、意美、形美的内涵,中国古代诗歌汉译英的诗体论原则,翻译即“再创”的 观点,强调汉译英时重视“神似”,以及在翻译艺术风格上运用“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规则等,表明许先生的理论在 中国文学翻译、中国文学以及让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是两句谚语。清·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选了《唐诗三百首》,其《序》曰:"谚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请以是编验之。"意思是,编这三百首唐诗,就是要验证一下这谚语的效果。由于此集编选确为精要选优,超越其他唐诗选编,读者日众。因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之誉。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以诗解诗”与“以诗选诗”相互贯通。闻一多《唐诗杂论》以“诗人学者”的视角解读唐诗,推崇诗歌的情感力度、诗人的人格高度。闻一多《唐诗大系》则以选代评,以“学者诗人”的视角编辑情感力量充沛的唐诗选本。引领唐代诗风转型、强力表现人生痛苦及淡泊情怀的诗作,是闻一多联结《唐诗杂论》与《唐诗大系》的核心文本,理论研究与选本品鉴的诗学会通最终体现为才情与学识的交织。  相似文献   

6.
每个人都活在时间的洪流中,对时光的思考也是每个时代的诗人关注的人生主题。文章以《唐诗三百首》为研究对象,梳理了唐代诗人对"时光"意象的思考:"时光"意象是诗人反思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方式,是诗人衡量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方式,也是诗人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在其《论诗三十首》中,通过对唐代诗人的评析,表现出对唐诗“初、盛、中、晚”分期的认识,是明人高木秉所言唐诗“初、盛、中、晚”阶段论的先声与桥梁;在对这些唐代诗人的评析中,元好问不仅准确评价了具体诗人的特点与得失,还从整体上表明了唐诗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具有一种唐诗发展史的意义。这些对唐代诗歌的评价,充分展示了元好问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独到眼光,以及博识、智慧的评价风格。  相似文献   

8.
文章从“唐人选唐诗”这一特定研究对象出发,通过对14种唐人选唐诗文章选本当中收录的245首边塞诗进行定量分析。文章发现唐人在初盛中晚不同历史时期对当时边塞诗人、边塞诗作有接受和评价的差异性。文章并尝试揭示这种差异产生的深层次内因,即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风云变幻直接导致了唐人诗歌审美趣味的历史变异。  相似文献   

9.
唐诗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一座艺术高峰。唐代作家不仅研究建安文学、评论建安文学 ,而且在创作实践中直接学习建安文学 ,“追建安之风骨” ,从唐代诗人的很多作品中 ,可以看到其内容、气韵、艺术表现手法与形式诸多方面与建安文学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0.
分类编纂唐诗总集的现象由来已久,几乎与唐人文集的创作、刊刻和传播相伴始终。由于唐五代时期战乱频繁,加上天灾人祸等主客观原因,致使许多唐代文献典籍先后失传,能够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唐人顾陶所编《唐诗类选》,是真正意义上最早分类编纂的唐诗总集,惜其正文已佚,仅《文苑英华》中存有前序和后序。北宋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南宋赵孟奎《分门纂类唐歌诗》(残)、明代张之象《唐诗类苑》等是现存比较有代表性的类编唐诗总集。考察历代类编唐诗总集的基本状况,既能探究不同编纂者独特的编纂实践,又能折射出古代文献典籍的传播情况、唐诗学发展的基本脉络和某一时代的审美风尚,兼具文学批评的共性特征和个体实践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1.
唐诗名篇词语新解五则程瑞君一、“白日依山尽”并不是写夕阳西下的晚景王之焕《登鹤鹊楼》诗首句“白日依山尽”,一般都认为是写夕阳西下,依山而没的。如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诗词名句词典》说:“白白的日头顺着西边的山头不见了……”《唐诗鉴赏词典》说:“首句写...  相似文献   

12.
《草》(又名《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篇之一。除《白香山诗集》、《全唐诗》、《唐诗别裁》收录了它之外,《唐诗三百首》、《唐诗选读》等普及读物也都选录了它。它是一首流传较广、影响很深的诗。这首诗以其特有的思想和艺术魅力吸引着广大读者,得到历代文学界的赞誉。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主要有三种看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文苑英华》与“唐人选唐诗”十三种选本选录唐诗的比较,可具体微观地把握唐至宋初唐诗学的演进特点。发现宋初选唐诗更突出题材意识,题材有日常生活化倾向;宋人对唐诗选录态度更具包容性,这有利于唐诗精华的全面吸收;更强调诗歌的教化功能,对唐代诗人的接受较唐人而言变化也较大。  相似文献   

14.
惜时主题源远流长,是唐诗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透析唐代诗人精神现象的一个重要窗口.唐诗惜时主题体现的建功立业和长生久视的思想与儒道文化复合影响密切相关.唐代儒道鼎盛,文人同时受到两教影响,故唐诗惜时主题呈现出双重性奇异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15.
施蛰存先生新著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版)是一本系统介绍、评价唐诗作家作品的书。由于作者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形式作了新的大胆探索,使本书成为唐诗艺苑里独标风华的一朵奇葩。本书共一百篇,故称“百话”,每篇选讲的诗从一至十一首多少不等,共选讲了七十余位唐代诗人的近三百首作品,全面地反映了唐诗的概貌。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前四部分分别是初、盛、中、晚唐诗话,各篇或重点讲评一位作家的一首或几首作品,追踪溯源,旁征博引;或把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唐诗三百首>的审美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诗三百首》是中华文化史上一部影响深远的书。它深远的影响与其审美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其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要特点表现为温柔敦厚的选诗宗旨、含蓄蕴藉的风格追求、朴素自然的审美情趣以及熟读会吟的实用目的。  相似文献   

17.
廖育群 《市民》2007,(5):28-29
我与中医的缘分,始于幼时的耳提面命。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医坛则云:“熟读汤头三百首,不会开方也会开。”所以五六岁时即开始就着唐诗背“汤头”,其后继之以《药性赋》、十二经脉、针灸腧穴,  相似文献   

18.
《唐诗品汇》是明初高棵编选的以盛唐为宗的一部重要唐诗选本,诗体正变观是其诗学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分三部分:体因代变,正本清源,对唐以前成熟的诗歌体裁五、七古、五绝源流正变;以盛唐诗体为正、晚唐诗体为变的“一代诗体观”;古体为“正”,律、绝为古诗之“变”;五排律为六朝古诗之“变”,是后世五排律之“正”,七排律是后世该体之“正”;五律为“正”,七律为“变”;五言为“正”。七言为“变”,重视“正”,接受“变”。《品汇》以盛唐为宗,“四唐”、“九格”品诗,“终明之世,馆阁宗之”,其诗体正变观对诗体渊源流变研究和明、清诗人诗体辨析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德国当代哲学家伽达默尔说过所有理解性的阅读始终是一种再创和解释,名家讲解《唐诗三百首》,正是如此。该书汇集了许多精辟的见解,是智慧的结晶,给读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与唐诗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主要表现在书名、房名、人名、联语、谶语、佛语、诗事、诗篇、诗句中蕴含着无限的唐诗情怀,或借用,或点化,或集句,或摘句,或写意……将令人百读不厌的唐诗妙句镶嵌或“隐匿”其中,增添了《红楼梦》阅读、欣赏、研究等诸多方面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