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传统城镇化带来农村社会结构失衡、“大城市病”等社会问题,影响了城乡协调发展。追求城乡一体、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推动了乡村生产要素集结发展,推进了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中,人口城镇化、农民市民化是核心。农村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有利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受区位优势等因素的影响,安徽省城镇化发展由外延向内涵提升,人口回流趋势明显。在就近迁移、就地改造两个方面,安徽省形成了大城市扩容、中小城市产城一体化、中心集镇建设三种主要模式。  相似文献   

2.
社会变迁中对贫困地区人口发展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在它们的影响下,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妇女生育水平仍然较高、人口流动的特征明显、人口城镇化水平较低和人口的文化素质偏低等.贫困地区人口发展的趋势一是人口增长速度将进一步下降;二是人口的文化素质可能降低;三是人口年龄结构老化速度加快,人口老龄化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有可能加剧;四是人口分布将发生重大变化,人口城镇化的速度将加快.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快速发展阶段,蕴藏着巨大的内需潜力,仍是我国发展的巨大红利。到2020年能否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事关城镇化成败,也牵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全局。因此,要以人口城镇化为主要载体,以政策和体制创新为重点,推进规模城镇化向人口城镇化的转型,争取到2020年基本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以公共资源配置均等化为重点,推动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以人口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破除“城乡二元体制藩篱”;推动人口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乡人口流动出现了所谓的“逆城市化”现象。透过这一现象,我国不仅要积极地推进城镇化发展的进程,而且要不断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城镇化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人口布局对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敏感度,重新审视我们的城镇化发展道路,调整城镇化发展的方针与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转折期,当前人口形势对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文章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可以发挥人口数量优势、人口质量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城镇化发展优势;但也面临人口年龄结构失衡、城乡人口比例失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凸显、民生短板突出等方面的挑战。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优化人口年龄结构、着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加快补齐民生短板弱项,从而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6.
略论21世纪中国的人口结构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口发展的现状与趋势预示,进入21世纪后,我国的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和城乡结构等人口结构问题,将日益突出,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优化人口结构,将成为21世纪我国人口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加快是促进中国城镇化的主要力量,在回顾我国城镇化发展背景和历史轨迹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城镇化的主要因素,以及城镇化给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困扰:如人口大量迁移、城市人口暴增、城市生态环境失调等,最后提出未来城镇化持续发展的可能趋势。  相似文献   

8.
叶青  叶跃  徐琼 《调研世界》2012,(6):40-44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当前尤其表现在对城镇化及房价的影响重大而紧迫,有必要重点关注。本文主要遵循有关人口理论,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及有关资料,分析湖北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变迁趋势及对城镇化和房价的强、中、弱势影响程度,并提出如何重视和调整人口结构性相关问题,推进人口与城镇化和房价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战略。基于提高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份额以及通过提低、扩中、控高等过程来实现共同富裕两重挑战,阐释共同富裕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根据新型城镇化的结构转型、人口流动、经济集聚、空间互动、公共服务五大动力机制,构建新型城镇化与共同富裕之间的“目标—手段”链条,明确共同富裕目标下新型城镇化推进的战略要点和政策思路,提出新型城镇化需要以市场衔接适应结构转型、以制度改革推动人口流动、以城乡融合推动集聚经济、以城镇协调推动空间互补、以公平共享优化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带来了劳动力的大量迁移,在此过程中儿童尤其是学龄前儿童受到人口流动的影响巨大,并呈现增长趋势。伴随着人口流动的不稳定性、社会关注度低、覆盖面广等问题,流动学龄前儿童的教育、身心发展、卫生和营养、安全和权益保护等问题,日益成为我国当下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1.
叶青  叶跃  徐琼 《调研世界》2012,(6):40-44,52
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有着重大影响,当前尤其表现在对城镇化及房价的影响重大而紧迫,有必要重点关注.本文主要遵循有关人口理论,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及有关资料,分析湖北人口结构变化特征、变迁趋势及对城镇化和房价的强、中、弱势影响程度,并提出如何重视和调整人口结构性相关问题,推进人口与城镇化和房价良性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2016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监测数据库中的北部湾城市群农业转移人口数据为基础,通过描述性统计及多项有序回归模型对农业转移人口子女随迁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考察,结果表明:大多数的农业转移人口倾向于携带学龄前子女随迁,“父母+子女”流动趋势明显;农业转移人口更倾向于选择流入核心城市。北部湾城市群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必须化边境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完善就业培训、教育资源、廉租房供给、城乡医疗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解放后海南城乡人口变化的特征,探讨了海南城市化进程中城乡人口变化的规律,提出了10年(2001-2010年)中海南农村人口城市化转移的速度要求,并分析了实现海南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特殊困难。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出现成为必然,这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农民在生活方式、职业、社会心理和行为等各方面向城市居民转化的过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桎梏使得农业转移人口的权益还没有得到切实保障,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应深化户籍改革,使农业转移人口享有与城镇居民平等权利;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就业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农业转移人口法制观念,保障其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5.
文章针对2000年以来常州市城区新增人口,即城镇自然增长人口,引进人才,乡城流动的农民工,及城乡行政区划变更而形成的失地农民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十年间常州城镇人口年均增长率8.5%,外来人口所占比重略高。在发展趋势上,自然增长率在零增长附近徘徊已成稳定趋势;机械增长惯性会继续,结构上会优化;城市化失地农民会继续增长,但速度会趋缓很多。不同人口群体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然不同,目前失地农民人口群体更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6.
我国各民族人口城乡构成变动是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发展状况的直接反映。文章从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了我国各民族人口城乡构成变动的趋势和原因,并展望了各民族人口城乡构成变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编者按: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以人的需要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为核心意涵的城镇化。对中国城镇化建设来说,城镇化问题首先是一个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制度改革问题。反过来讲,不能把城镇化化简为农村人口向城市集结和集中的"人口城镇化",也不能把城镇化当作地方政府GDP和财政增长的"土地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制度改革,既在经济层面,更在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8.
加速人口城镇化以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我国人口城镇化滞后的根本原因,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隔离的户籍管理制度没有在工业化进程和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进程中予以破除。而城镇化的滞后将给我国经济实现持续增长带来诸多挑战,包括有效需求不足、农业生产率低下、产业结构难以升级等方面。通过城镇化滞后后果的分析,阐明通过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和土地承包制度在内的制度创新,以便加快人口城镇化的步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  相似文献   

19.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一体化是新型城镇化的必然要求,然而在特大城市上海,受人口自然和机械变动的影响,学前教育资源出现了不足及城乡差异,制约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城乡一体化发展中,人口变动与学前教育资源关系密切,学前教育资源应与人口分布相匹配。教育资源配置忽视了城乡人口分布、社会结构差异,会加大城乡人口素质差异。突破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城乡一体化的瓶颈,从人口郊区集中、全面二孩政策、人口密度差异、供给体制及结构方面探讨学前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的机理,通过资源配置渠道的多元化和配置机制的市场化,增加郊区学前教育资源的供给。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十八届三中全会再次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不仅有利于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对实现"中国梦"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具有重大意义。在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分析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程中面临的社会保障缺乏、融入城市困难、子女受教育矛盾突出、自身素质限制等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