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隐山哲学社读书会的“读经”实践告诉我们,对传统经典的诵读应该在师生平等的关系下以明辨说理的方式展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觉。对于“读经”的大学生来说,则应该有长期坚持的毅力,这样才能取得对于传统精神的正确认识。而对传统的深入理解,恰恰能够促进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从而在文化自觉的过程中实现主体的自觉。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是社会及个体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深刻理解(或科学认识)并按这种理解(或认识)去行动,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可分为主体自觉和客体自觉、群体自觉和个体自觉、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首先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自觉,包括党和政府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学校和各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及教师和各教育个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思想政治教育自觉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在于,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要培养合格的奉公守法的公民,要培养心智健全的人,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思想政治教育自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文化自觉理论包括本体论、认识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等向度的内容。是主体性确立的条件下文化认知、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等共同组成的有机体系。女性文化自觉由于其主体的双重身份而存在着既需要以女性的身份批判男权文化话语,又需要以人的身份全面继承人类文化的实践难题。女性只有在文化认知的客观态度和文化认同的价值选择相结合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地进行文化创造,才可能实现文化自觉所赋予的历史重任。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我们仅仅从表面上来认识理论自觉的问题,对理论自觉的主体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以至于片面和简单化地认识理论自觉.实际上,如果不能对理论自觉的主体进行准确把握,就无法定位理论自觉的价值目标.理论自觉的主体实质上说来是社会主体,离开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理论自觉就会毫无意义.理论自觉是社会主体实践活动的理论自觉,实践活动作为主体与外部条件的中介与桥梁,凸显了理论自觉的实践意义.正是由于社会主体成为理论自觉的主体,所以合社会主体的目的性应该是理论自觉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传统村落日渐消失,重视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文化传承迫在眉睫。基于对月山村文化传承载体——月山春晚的历史演变梳理,从文化自觉视域深入分析不同时期多元主体对传统村落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探索传统村落的文化传承路径。研究发现,只有国家、社会和村民等多元主体有共同的文化自觉,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传承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活态传承和村落发展。  相似文献   

6.
编辑主体意识与学术期刊的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辑工作是由编辑主体来制约和指导的,在编辑实践活动中,编辑主体活动以编辑对象是否符合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学术期刊的出版要求而进行编辑实践活动。主体意识是作为实践和认识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自觉意识,是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观念的表现。  相似文献   

7.
从社会实践来说,没有主体,也就没有实践。主体的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体现了主体的自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构成了目的各异的错综复杂的对象性活动和关系,以不同的情况和方式改变着客体的面貌和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固然,主体的实践,即主体性活动,不是无条件的,除了主体自身在实践中形成的条件外,更为根本的是要以客体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为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
翻译并非译者个人行为,它是译者受主体文化影响后所从事的文化传递活动,这就为主体文化操控翻译提供了可能。当然主体文化涉及方面众多,但是自我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是主体文化中催使译者改写乃至消除客体文化的主要层面。面对全球化趋势和文化霸权不断增强的今日,译者只有剔除主体文化的操控之思想,异质文化才会有平等对话的机会,才会符合互补、互识、互用为原则的双方自愿交流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实践活动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需要是实践活动的动因 ,主体的“需要结构”把实践活动区分为历时性的四个阶段 ,社会作为主体的存在方式 ,又把实践活动的四个阶段转换为共时性的四个类型 ,即探索实践、创造实践、变革实践和生产实践。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有不同的目的 ,主体目的规定了实践活动类型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形成主体和客体的阶段性特征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辩证运动,是由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类和具有铁的必然性的自然界在相互作用中生成的,也是社会主客体有规律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规定。这里,所谓主体是指能自觉从事实践、认识等社会活动的个人或社会集团,客体则是指进入主体的实践、认识等社会活动领域和主体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的对象。只有从社会主客体相互关系的视角来审视社会,社会生活和社会运动才会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生命力;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才不会被仅仅归结为纯客观的范畴之间的相互制约,而是自始至终贯穿着人的主体性活动,体现着人依据自身利益、愿望在社会必然性制约下的有目的的创造和选择。本文正是试图把握社会活动中主体与客体,人的历史活动的主动性与受动性的内在统一,揭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內容和机制。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现代文化价值观的失落与文化失序问题,从文化主体性的建构角度,以文化哲学的理论分析方法,分别从文化超越意识、文化选择意识、文化边界意识等多个层面,对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要素作了全面的阐述。强调文化自觉意识的养成不单是学理层面,更是实践层面的问题。对文化自觉意识养成问题的研究是对文化自觉在认识论领域的深化,也是对文化反思的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编辑的审美意识是编辑主体对作为编辑客体的外载文化信息中的审美对象的能动反映,它通过积极地影响编辑发现的心理状态,反作用于整个编辑出版过程的文化整合活动。它的心理构成要素主要有四种: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审美理解。而审美意识在编辑发现过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选题开发,二是审读加工,三是编排设计。  相似文献   

13.
文化自觉既是人在自己生存的文化环境和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能动的态度,是人的意志自由的延伸,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的自我意识的文化表征,是文化主体的发展基因。全面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内涵,思考其在文化主体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对于激发文化活力、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自觉必须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意识,其鲜明标志是中华民族文化信仰的确立。以践行中华民族文化信仰推进文化自觉,首先美我中华民族之美,进而关他民族之关,最终达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践行民族文化信仰主要包含以下依次递进的基本环节,即由民族情感生发而起,通过确立民族自信心以为实践发轫点,完善作为其灵魂的民族信仰之信义,以及坚定作为其意志品质的信念,达到虔信笃行的知行合一的崇仰实践;进而在国家社会层面树立和实现其总体价值目标即民族理想,并拓展到和谐世界的天下情怀。  相似文献   

15.
从文学史的研究角度出发,梳理出寻根及其后不同流派的作家的文本中所体现出来的主体意识与民间意识的三种关系。通过对这三种关系的述评,剖析了不同创作倾向中民间意识与主体意识的位置与关系的误区。并指出主体意识应超越作为“文化意识”上的民间意识,以作品的文学性形成对文化的“本体性否定”,从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具有存在意义的独特审美空间和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而设立的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各高校培养模式中实践教学比重不足,致使该专业毕业生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现象突出.通过深入调研国内外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借鉴国外实践教学的优秀经验,为我国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探寻出一条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思路:加大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完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强化师资队伍实践教学能力,建立配套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等.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实现的关键在于文化自信的培育对象由被动盲目的他律客体转变为自觉主动的自律主体。文化自为以文化的反思性认知和创造性引领为核心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主体摆脱未展开的感性状态,走向理性自觉的发展阶段,推动民族文化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觉自信。文化主体身份意识的确认、文化黏性的增强和文化话语权的提升是文化自为证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理路。而激活个体主体性、凝聚集体主体性和锻造话语主体性则是文化自为对文化自信的主体化建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实践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价值论”是相对于从存在观点出发的单纯客体价值论和从意识观点出发的单纯主体价值论提出来的。单纯客体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客体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属性范畴。单纯主体价值论持完全相反的看法 ,认为价值源于主体 ,物的价值是人赋予的 ,没有人 ,物自身则毫无价值 ,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个功能范畴。实践价值论认为 :价值源于实践 ,价值的实质在于实践活动中的人和物、人和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 ,特别是由这种作用、影响所产生的效应、效益所具有的意义等 ,因此从根本上说 ,价值是标志实践活动中主客体之间所具有的作用、影响、效应、意义的关系范畴。价值标准是实践主客体相互作用影响的大小或程度。价值实现的场所、过程 ,一时一刻也不能离开实践  相似文献   

19.
如何在大学探寻人才生成的多元文化路径,广州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课题组经过五年来的探索,认为文化素质的教育不能依靠开展一些外缘于主体的活动就可达到目的,而首先应解决认识论上的问题,应将文化素质教育置于认知主体的反身性建构这一理论框架,以获得进一步的理解,进而设计文化素质教育的逻辑进路,并通过诸种实践活动,创构一种在多元文化路径中的主体反身性生成的环境。  相似文献   

20.
作为在当代的新型存在方式,主体在赛博空间中的存在及其境况,是作为一种人类解放学说的马克思主义需要进行检审并给予回应的重大时代课题。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那种声称主体在赛博空间中获得了解放或者赛博空间是主体解放场域的观点,只看到了问题的虚幻表象。事实上,赛博空间是主体身心分离后身体缺位的意识自由的场所,这种意识自由本质上是数据中介下的意识的任意性。现实的主体在赛博空间中异化为一种虚拟主体。数据化的虚拟主体的背后实际发挥支配作用的是资本权力,这反映出赛博空间本身异化为资本主义生产工具的现实,并由此产生了相关的伦理难题。对此,应当在赛博空间明确历史唯物主义主体性的基本要求,确立人的感性意识,以现实地吹散赛博空间的解放迷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