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追问本体,要求一个本质定义作为回答,是西方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希庇阿斯“什么是美的”以指示定义的方式指出美的形态,是中国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前者表现为封闭的终极模式,后者表现为开放的生成模式。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场问答预示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对话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什么”是在确立“某种东西是文学”的观念之后对文学所作的系统解说,但文学观念的确立受到时代与地域的严重制约;而“什么是文学”则意在追问:在任何以语言为工具的言说方式之中,什么样的言说方式可以称之为文学——它要求对文学作一纯粹先天的判断。文学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样具有交流与传达的基本功能。根据交流与传达的基本要素,可以建立关于文学的先天普遍法则:(1)说不可说,必然是譬喻形容,而以警拔脱俗为上。(2)说不易说,必然是铺陈描述,而以尽而不汙为上。(3)说不能说,必然是隐晦含蓄,而以微而能显为上。(4)说不屑说,必然是绚文巧饰,而以夸而中节为上。文学不是非功利的,根据文学的言说动机,可以建立关于文学的先验范畴体系。而文学范畴内部的概念中介性是文学逻辑演变的内在根据。文学本身就是一种“自觉”的言说,所谓“魏晋为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缺乏学理根据。  相似文献   

3.
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文中指出,他者的在场对于文学活动的进行具有绝对的必要性,如果说文学是对自由的召唤,那么他者既是召唤的对象,也是召唤的主体。引入他者概念亦有助于破解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中所提出的"误解"谜团,即萨特所谓"误解"是一种"理想召唤"与"实际召唤"的历史性差异,而他者正现身于此差异之中。萨特之后,朗西埃以有关"歧见"与"共识"的论述将萨特提出的思路予以推进,并从"误解"概念中发掘出新的内涵与价值。  相似文献   

4.
一要解决历史规律是什么,首先应该作出回答的倒不是什么是规律而是什么是历史。我们的工具书和一些教科书,把人类历史定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这并没有比“历史是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这个大前提给出更多的东西,因为前者作为结论已预先包含在前提中了(引文见《辞海》第146页)。这个定义,至多指出了历史的外延,而未能揭示其内涵。特别是当一切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这一观念已广为人们熟知和接受时,这样一个定义就更显得不够了。许多旨在讲述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教科书,竟没有对历史这个经常提到的、也是这类教科书中最主要的概念作出应有的解释,似不应该。  相似文献   

5.
20世纪40年代抗战时期的文学越来越受到研究界的重视,然而对于抗战时期文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研究界缺乏细致地考察和明确地界定."抗战文学"及其"解放区文学"、"国统区文学"、"大后方文学"、"沦陷区文学"等这些概念内涵外延不清,表述上有些混乱.这势必将影响抗战文学研究的进一步拓宽和深入.从现代文学三十年整体来看,重庆和北京、上海一样曾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中心,从重庆之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来看,也_一样可以命名一个文学派剔"渝派".笔者就是在考察并指出现存的抗战文学研究诸多概念的缺陷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概念,希望基于此能展开对抗战文学更进一步的研究并增深我们对于整个现代文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概念的外延是概念的基本特征之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构成概念的两个方面。那么,概念的外延是什么?各种逻辑教材的定义不尽一致,其中以概念的外延是不是客观事物的问题来说,就很有值得讨论的地方。金岳霖先生主编的《形式逻辑》是这样定义的:“概念的外延,就是具有概念所反  相似文献   

7.
所谓“同一概念”,在形式逻辑里是指具有“同一关系”的两个概念。据一般逻辑著作的解释,所谓“同一概念”,就是外延完全重合,但内涵不完全相同的概念。例如,“鲁迅”与“《阿Q正传》的作者”,“等边三角形”与“等角三角形”,“社会主义国家”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等等,都是所谓“同一概念”,对于此说,笔者存疑已久,逐渐形成一些看法,现在把它写出来,请同志们指正。 所谓“同一概念”,既然属于形式逻辑两个概念间的一种关系,那么要讨论它,首先就要明确,什么是形式逻辑所说的概念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概念是一类事物或现象的反映,而概念间的关系,则是一类事物或现象与另一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关系的反映。由于客观存在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因而概念之间的关系也是复杂的。形式逻辑特定的对象和性质决定了它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研究概念间种种具体的、复杂的关系。形式逻辑仅仅以概念间外延关系为其研  相似文献   

8.
苏格拉底“美是什么”追问本体,要求一个本质定义作为回答,是西方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希庇阿斯“什么是美的”以指示定义的方式指出美的形态,是中国式的美学话语模式。前者表现为封闭的终极模式,后者表现为开放的生成模式。苏格拉底和希庇阿斯的一场问答预示了西方美学和中国美学对话的不可能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文学本体论往往把文学当作一个固定不变的对象来看待 ,试图寻找文学某种稳定的本质特征 ,回答“文学是什么” ,把文学的某一属性当作文学的本体 ,模仿说、表现说、形式说所走的都是这一路子。本文认为 ,传统文学本体论提问的方式是错误的 ,不应该追问“文学是什么” ,而应该追问“文学如何存在”。从这一角度看 ,文学就是人类的一种对话方式 ,是作者和读者以文本为核心进行的心灵交流。这一对话是双向逆反的过程 ,并且包含了各种复杂的对话机制  相似文献   

10.
同义句是外延意义相同的句子,它们的内涵意义往往并不相同。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对同义句进行研究,探讨同义句之间信息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自高尔基以来不时地为人们所提起,虽然过去偶有几位学者作过一些论说,但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学界对此所引起的注意力还远为不够。我们需要思索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到底人学是什么,文学是什么,文学与人学究竟是什么关系,"文学是人学"这个命题的意蕴是什么,其对于认识"文学"之现象与本质可提供什么样的启示,等等,显然都是一些意味深长的文学理论话题。  相似文献   

12.
文艺消费与文化消费、文艺欣赏、文艺收藏等既有着共同点,又有着区别于它们的特殊之处,文艺消费和文化消费都与文化转型以及由此促成的人们的观念的转变密切相关。文艺欣赏和文艺收藏是文艺消费的两种常见类型。但四者的内涵、外延不尽相同,各自的侧重点、发展变化规律、所体现的艺术、文化观念、文化形态和研究视角也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界一直关心并力图加以解决的问题.然而,这一问题在文学研究领域和文学史研究领域,其意义和价值是有所不同的.文学研究应该注重理论创新,大胆地回答"文学是什么",以推动文学思想的发展;文学史研究则应该讲求实事求是,小心地考察"什么是文学",以描述文学发展的本来面貌,20世纪有关研究的经验教训给予我们许多启发.中国文学史研究与文学研究都多少有些模糊了自己的研究对象,都多少采用了一些本该主要由对方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使得文学研究缺乏足够的理论创新,而文学史研究又多了一些主观的成见.如果我们能够将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适当做一些分理,鼓励文学研究者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而不止于阐释前贤,同时也鼓励文学史家更多地尊重古人,而不要强迫古人服从自己,文学领域的学术研究面貌也许会有新的改观.  相似文献   

14.
由于在我国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文学思想史的兴起还是晚近的事情 ,所以这一学科目前仍然面对一些尚未解决而又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例如何谓文学思想史 ?文学思想史从发生学上是如何产生的 ?文学思想史与社会政治思想史、哲学思想史以及文学史、文学理论批评史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它最基本的特点是什么 ?文章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A是A,B是B”句联的语义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语义平面考察“A是A,B是B”句联。把“A是A,B是B”句联分为两种类型:区别型和列举型。两种类型又各自分成几个次类,区别型分为偏别式、平别式,列举型分为“有”式、“合格”式、“鲜明”式。重点考察各类型和次类的语义特点,找出区别型和列举型在语义上存在一定的联系。考察“A是A,B是B”句联与先行句和后续句的语义联系,分为在复句中和在对话中两种情况。对于“A是A,B是B”句联歧义的消解提出解决手段。  相似文献   

16.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17.
“A是A,B是B”句联的内部构造和外部构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是A,B是B"句联内部各小句一般都是有序排列且有较高的一致性.各小句的前段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谓词性的;后段大都重复前段,极少的时候略有变化;中段有条件地容纳状语.各小句的重音分布是"中-轻-重",这与单用的"A是A"小句明显不同."A是A,B是B"句联在结构上是弱自由句联,在表意上不自足.常在小句中作成分,或在复句中与紧邻的其他小句或句联形成各种关系,少数时候也可以单独构成复句.  相似文献   

18.
社会“公平正义”的内涵要义及其建设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政治思想家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表达了对于"公平正义"的价值解读,回答了特定历史境遇中"何谓‘公平正义’"、"如何实现‘公平正义’"的现实问题,为转型中国探究"公平正义"的内涵、实践"公平正义"的路径提供了广阔的理论背景和思想启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必须表现为:社会层面的公平,法律层面的公正,经济领域的公共利益,政治领域的公共意志以及程序上的公开透明。今后我国的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应该从制度、文化、利益关系和政策等方面切入。  相似文献   

19.
“本原”一词源于古希腊哲学关于万物始基的讨论,主要是指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成分。现行哲学教科书提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明显的逻辑矛盾。物质就其内涵而言是对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就其外延来看则是万物的总和。所以,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原”。  相似文献   

20.
"没"和"了"同现的句子存在多种结构、语义类型。对相关语言事实的充分观察是合理解释的前提,选择解释的角度需要充分考虑系统性和易接受性。表达"异于常态"的意义、处于不相邻层次,这两个因素对于分析"没"、"了"同现句可以有较强的解释力。汉语的"异常态"表达系统有待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