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印象主义与克莱恩张少扬斯托曼曾说过,“印象主义文学艺术和印象主义绘画艺术之间存在着一种甚为密切的平行关系。”[1]的确,印象主义的文学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印象主义美术艺术。19世纪后期,法国画坛上出现了一个标新立异的画派,这就是印象主义画派。189...  相似文献   

2.
德加是19世纪法国印象主义画派中一位开创性的大师级人物。在他一生绘画创作生涯中,存在古典主义情结,同时还对工业革命时代变革语境中的印象主义绘画创作艺术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他的绘画艺术是在借鉴古典绘画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其绘画艺术具有独特的"瞬间的真实"。德加的绘画语言在题材、构图上对西方古典主义艺术均有突破。他的绘画艺术对我国油画创作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绘画生涯深刻的影响了艾青的的诗歌创作,他与后印象主义画家凡高无论是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表现技巧上都存在着诸多相通之处。他们的诗歌和绘画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相互转译,实现了诗画的通灵。  相似文献   

4.
“后印象主义”一词。是由英国美术批评家罗杰·弗菜为1910年在伦敦举办的一个“现代”法国画展暂定的名字。之后,“后印象主义”便被用来泛指那些曾经追随印象主义,后来又极力反对印象主义的束缚.从而形成独特艺术风格的绘画流派。  相似文献   

5.
伍尔夫认为,传统小说只能反映外部客观世界、不能真正体现现代西方人纷繁复杂的意识活动。她致力于开发小说创作的新园地,将创作焦点转向人物的精神领域,在小说实践中通过采用音乐音响、时空蒙太奇、印象主义等手段揭示出现代人的心灵世界。伍尔夫的创作实践标志着一种新型的非叙事性小说模式的诞生,拓宽了小说艺术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文学印象主义是近年来凯瑟研究的一个新声部,但文学印象主义的概念笼统、模糊。印象主义作家吸收了印象派的绘画技巧后,在创作中表现对外界光、色等的直觉;注意捕捉转瞬即逝的感觉印象及这种感觉经验如何转化为主体的情感状态,通过片断的印象来展现完整的世界。但关键的、至今被忽略的本质点是印象派绘画和文学印象主义的共同内核:二者都是画家、作家用其主体的目光去审视世界,作品是其主体生命、情感和审美的承载,是主体意识萌生的表征。凯瑟无论在题材的选择上还是描绘视觉状态下的色彩,都带有强烈而鲜明的主体意识,包融了她的审美情感和价值观念,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使其作品所负载的意蕴和内涵得以深化。  相似文献   

7.
后期印象主义艺术为“表现”的绘画,唤起我们美的情绪,绘画艺术不再是简单的技巧问题,也不仅是指手工的结合,更指美感的深浅程度与画家的精神内容成正比,这是后期印象主义画派给现代绘画艺术带来的深刻变革。  相似文献   

8.
东西方绘画在艺术形式等方面有着许多不同的特征,但是从中国画的审美角度看后印象主义艺术,如对自然物象的透视与绘画时空的意识,“气韵生动”与生命精神的体现,物象的象征寓意与综合象征主义的内涵,它们的作品与理念体现了艺术的共同规律与法则。可以发现,后印象主义与中国画的艺术有着随心而“游”或象征、意向的类同,有着异体同构之特质,都是超越自然、超越空间的艺术形式。  相似文献   

9.
高更的早安     
《北方人》2007,(8)
高更(1848-1903)法国画家。他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法国画坛上产生重要影响的艺术革新者,与凡高、塞尚等人被人们称为后印象主义。高更为了追求艺术,舍弃文明优越的生活,远赴南太平洋的大溪地寻求新的天堂。他的生活和创作都充满了传奇。高更的画色彩单纯,用笔粗犷,反映了当时欧洲艺术回归原始、追求表现生命本源的倾向。他被人们称作是法国绘画中象征主义的首领。  相似文献   

10.
表现主义音乐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西方的表现主义首先出现于绘画艺术,后扩展到文学、音乐等领域。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对而言,印象主义描绘的对象主要是大自然,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以及周围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而表现主义抓住的却是人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情绪,强调的是艺术家自我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11.
伍尔芙在创作中致力于讲述生活,推崇一种全新的阅读策略,并创立了情景再现的模式。她在讲故事的必要性和限制性之间探索小说的张力,试图探索思维的轨迹。伍尔芙在小说创作中对于主题、生活和美学意识的定位,使其结尾合理化。  相似文献   

12.
基于弗吉尼亚·伍尔夫生活在大英帝国由盛转衰时期,所以帝国意识及文化建构必定对其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基础探讨伍尔夫在其小说《到灯塔去》中积极地表述了以帝国主义文化扩张为表征的殖民话语,毫不掩饰地表达了欧洲文化中心论,种族优越论的思想,从而显示了隐藏在文本之下的伍尔夫的潜在的殖民意识。  相似文献   

13.
《飞蛾之死》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关于生命主题的散文名篇。文中,伍尔夫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生动而细腻地刻画了一只微不足道的飞蛾在与死神的奋力抗争中所演绎出的强烈生命意识,折射出伍尔夫高超的语言运用技巧和独特的主题表达方式。伍尔夫及其作品,一直深受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然而迄今为止,对这部作品的研究,尚显单薄。本文试图对散文《飞蛾之死》中丰富的修辞手法进行解析,以进一步挖掘作品的主题思想以及伍尔夫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4.
《达洛维太太》是一部充满实验精神的小说,充分展示了伍尔夫新颖独特的现代主义技巧。在创作中,伍尔夫大量借鉴了文学以外的艺术技巧,创造性地运用了音乐、电影、绘画等艺术表现手法构建小说结构、展现人物真实的心灵世界、揭示时代的本质特征,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小说审美表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15.
弗吉尼亚·伍尔芙既是一个现代主义作家, 又是一个女性主义倡导者. 她尤其关注女性写作的历史和现状.本文主要以其小说<达洛卫夫人>为文本,探讨伍尔芙如何力图把现代主义的小说艺术和其女性创作理论相糅合,为现代女性创作现身说法.  相似文献   

16.
《远航》是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二十四岁的女孩雷切尔·温雷克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家伍尔夫和女主人公雷切尔都在进行寻求自我、解构传统的过程.雷切尔在寻找自我、解构维多利亚时代传统女性形象的同时,伍尔夫也在解构传统的写作手法.  相似文献   

17.
《普通读者》中伍尔芙用轻松浪漫的笔调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天资聪慧、与众不同的简·奥斯丁,用写实的文字展示了一个出生卑微、柔中有韧的乔治·艾略特。前者的浪漫实际是在叙述一种理想,轻松背后更多是沉重;后者的写实则侧重表达抗争,直白之下更多是钦佩。同时伍尔芙用自己小说家兼评论家的实力,通过对两位女作家作品的细致品析让我们感受到她们即使令男人们也艳羡的成就。这一切都表达了伍尔芙作为女性同时也是女权主义评论家对父权制社会的控诉、对遭受不公的女性的同情和对理想社会的期待。  相似文献   

18.
简·奥斯汀和弗吉尼亚·伍尔芙是英国两位杰出的女性作家。结合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以及她对夏洛蒂.勃朗特姐妹、乔治·艾略特的评论,本文从分析伍尔芙在《普通读者》中对于简.奥斯汀的评论入手,试图找出伍尔芙称奥斯汀为"最完美的女艺术家"的原因。本文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伍尔芙对于女性写小说的深刻见解和认同以及奥斯汀的作品很全面地体现了伍尔芙自己的小说批评思想。  相似文献   

19.
伍尔夫以诗化的笔致,融生态主义思想于《海浪》创作中。她另辟蹊径,自抒机杼,注重生态智慧的异质性、多元性以及互补性,抵拒消除差异的齐一化和均质化,呈示了生态整体主义及生态美学等诸多生态思索。  相似文献   

20.
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不仅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而且她的思想也很前卫。她的著名散文《自己的一间屋》堪称女性主义宣言书,在作者眼里,"房间"是女性的"圣所",拥有自己的一间屋,意味着女性拥有一定的自由,这样,女性才能获得身体和心灵的自由,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可能学习和创作。这种观点在她的小说中也有所展现,她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很多时候对"房间"充满眷恋,把它看成是"圣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