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庄子哲学在认识论上强调认识的不可确定性和不可言说性 ,即“不知之知” ,这一颇具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色彩的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典文艺理论认识论的发展 ;《庄子》强调动静统一、超越时空、重内在体验的认识的方法论对中国古典文论创作论的建构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庄子是我国战国时代的一位极其重要的哲学家,其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相对主义。庄子是怎样陷入相对主义的呢?除了社会历史根源外,认识论根源是什么呢?有的论者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排斥认识的主观性标准;而另一些论者则认为,庄子陷入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根源是“否认相对静止、事物的质的规定性”。这些看法我认为值得研究,现将不成熟的看法提出来,以求教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3.
庄子思想对苏轼的人格境界影响颇深,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就认识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的相对主义理论,站在“道”的高度,以相对的眼光看待一切,安时处顺,一切顺任自然;其次,就价值论而言,苏轼接受庄子“无用方为大用”的思想,超越“有用”,追求闲适、优游自在的生活;再次,就修养论而言,苏轼静心养性,培养一颗处变不惊,旷达、虚静之心,深得庄学全生保真之旨;最后,就人生境界而论,苏轼追求“神人”、“圣人”、“至人”和“真人”的境界,摆脱世俗的忧患得失,追求庄子式的诗化人生。  相似文献   

4.
相对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认识论许有伦(陕西煤炭职工大学)认识论是关于认识的来源、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相对论是关于物质运动和时空关系的自然科学理论。把认识论和相对论统一起来,创立相对认识论,是为了证明任何具体可靠的认识都具有相对的性质,只有抽象的认识才具有绝对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虽然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思想都是以相对主义为基础的,但在深度的解读中却发现庄子与普罗泰戈拉的相对论思想在内涵、根源以及理论意义上都存在着截然不同之处。这也进一步佐证了现象世界的一切都是相对有限的,而非永恒至上的,从而对现有观念至上性提供多一份质疑,对多元意识观念的宽容与理解作出深具说服力的申述。  相似文献   

6.
庄子认识论是不可知论的说法相沿日久,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定论。所谓不可知论,是指“主张除感觉或现象而外,什么也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或本体无法知道的哲学学说”(《辞海》哲学分册57页)。以此界说去衡量庄子认识论,我们看到,庄子并未主张事物的本质或本体不可知,因此,庄子认识论不是不可知论。但问题又不这样简单,庄子认识论包含相对主义、神秘主义因素,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可知论,而是比较特殊的可知论。从表面上看,庄子认识论的最大特点是否定知识,鼓吹无知无欲,绝圣弃智,其实不然,庄子是承认并肯定人的认识的。他认为,人的认识是一种主观接触客观的实际活动,认识的对象是主体之外的客观自然界,认识的完整过程包括主体对客观对象的身体接触和心智思考。他说:“知者接也,知者谟也。”(《庚桑楚》)“接”指接触、作用,“谟”指谋划、思考,认识就是主体对客观对象的实际接触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关于庄子哲学的性质问题,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把它归属于朴素唯物论似较普遍。如严北溟和张松如、赵明等同志就持这种主张。但是,严、张、赵等同志确认庄子在本体论上属唯物论的同时,却又承认他在认识论上大体属唯心主义的不可知论,在发展观上大体属相对主义理论。这就不兔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因为第一、按照相对主义的思维逻辑,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不能确定的。然而,庄子在自然观上却竟然能够确定地指认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物质性的气,而不是非物质性的别的东西,这是怎么回事呢?第二、认识论上的不可知论与本体论上的唯心论一般来说是不可分割的。然而,庄子以不可知论为前提,却竟然可以知道世界的最高实体;主张“离形去知”,从根本上取消认识,却反而得到关于万物共同本质的最高认识,这又怎么理解呢?  相似文献   

8.
从《庄子·齐物论》中的三问三不知到《庄子·应帝王》中的四问四不知,无疑都体现了庄子思想中的怀疑主义倾向。考察庄子思想的理论来源,我们可以看到,庄子的怀疑主义认识论的产生并非无源之水,事实上应该有一个思想上的酝酿过程,主要由老子的"不知"思想发展而来。老子的"不知"思想为其提供了基本的语词、内容、范式,本身已经具有了一种怀疑倾向。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的基础上,于诸多方面将这种怀疑意识推向极端,使之正式"升格"为怀疑主义,并为怀疑主义提供了一个由"不知"到"真知"的归宿。但是,庄子怀疑主义在此后的发展可谓后继乏人,这主要是由其学说自身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9.
鲁迅小说《起死》将庄子分为两半:一个是庸俗庄子,一个是狂人庄子。鲁迅批判庸俗庄子而继承了狂人庄子的精神。小说中道士庄子即是庸俗庄子的化身,汉子则是狂人庄子的隐喻。《起死》没有否定相对主义,只是否定了庸俗的相对主义。鲁迅以自己的视角对庄子进行了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0.
常乃德曾提出"任何历史是相对的"史学理论,从认识论的角度对历史的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因他曾主张过历史是相对的,后来被归结为相对主义,这是把认识论上的论述当成本体论产生的误解.他确实主张过"历史相对论",从新发现的一篇文章我们可知其具体内容.  相似文献   

11.
《庄子》一书,以其批判精神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其尖锐的批判锋芒,几乎遍指社会现实和传统思维的各个领域.执着的理性追求和反思之后的困惑,形成了《庄子》认识论中怀疑主义的特有风格.《庄子》的认识论,可以以这样一个简单的命题加以凝缩——“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庄子·齐物论》以下引《庄子》,均只注篇目.)也即,确定认识如何成为不可能.  相似文献   

12.
认知相对主义是一种为大家所熟知的古老的学说,但熟知不等于真知,对于认知相对主义的很多批评实质上源于误解.事实上,认知相对主义有多种版本,从内容上来看,认知相对主义分为本体论相对主义和认识论相对主义两大类,认识论相对主义又可细分为合理性相对主义、概念相对主义和真理相对主义.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本体论相对主义和认识论相对主义都有强弱程度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庄子是我国古代文化思想史上最富于想象和浪漫情怀的哲学家和文学家 ,他那种靠绝对的相对主义方法论建构起来的极富诗性思辩的生死观 ,极大地影响了李贺的诗歌创作。尽管李贺在其 2 40多首诗中无一首提及庄子 ,但我们从他诗歌中所反映的基本思想和对生死问题的美学思考 ,往往与庄子的生死观不谋而合 ,可见李贺是受庄子那种绝对的相对主义哲学思想影响的。他们都试图通过情感体验 ,想象虚构的时空来消解生与死各自质的规定性 ,而成为相通合一的共同性 ,以寻求情感的慰籍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人生哲学并非消极无为,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是其人生哲学 的基础。本文通过对庄子提出的处世哲学的几个层次的分析以及与佛教悲观厌 世的人生态度的比较,提出庄子貌似消极的人生哲学,其实蕴含了对精神自由的 热烈追求,对中国理想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庄子·外物》是庄子后学阐述庄子思想颇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在认识论方面,本篇指出人的认识器官诸如目、耳、鼻、口、心等应当与外客观世界沟通,否则就会“众害生”。这实际上将人的认识从自然中区别出来。在“德”论中,本篇提出了“德溢乎名”的命题,指出“德”实被“炫于形”的“名”所破坏。  相似文献   

16.
庄子的法哲学是批判型的。他批判使用的思想武器就是哲学上的自然主义与相对主义。庄子崇尚自然法,对人定法则持基本否定的态度。庄子批判统治者的礼、法、德、刑,他也批判“圣者”,反对“人治”,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具有明显的法律虚无主义倾向。不过,庄子以自然主义和相对主义为武器,对统治者的礼、德、法、刑的批判是深刻的。  相似文献   

17.
文学创作有两种视角,全知视角和第一人称视角,前者是绝对的,后者是相对的。两者可以分别对应认识论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从相对主义的立场看,绝对主义所宣称的客观规律不过是诸多阐释方案中的一种。相对主义不需要为自身辩护,只需要论证绝对主义的基本假设不成立即可。相对主义可以悬置本体论问题,从认识论的角度提出质疑。即使存在一种绝对的唯一的规律(阐释方案),问题在于,它是如何被人类所认知的?这要求预设一种全知全能的认知主体。只要否定这种特殊认知主体的存在,承认每一个个人和人群,都只有相对的认知能力,则相对主义就是一种自然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提要]《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体论纲,系统地阐述了庄子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命题。庄子以鲲鹏的转化和飞翔作为隐喻,表达了一个“齐小大”的时空模型。这个模型是由一系列闭合的同心圆构成的嵌套层次,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是不断超越现有层次的限制的过程。通过这个模型的建构,庄子定义了世界本体的终极意义,即“浑沌”。人对“浑沌”的趋向即是“逍遥”“无待”,也就是“大知”。这是庄子的认识论目标。趋向“大知”的修养过程是通达“无己、无功、无名”,这既是庄子的认识论目标,也是方法论的规划。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不仅是一位卓越的思想家,而且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思想丰富、渊博,而且有独见。他的文章有个性,有独特的文风。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庄子的寓言。“寓言”这个词汇始见于《庄子》,可以说,庄子是我国寓言的先驱。所以《庄子》能深深地吸引着历代的读者,其中包括学者、诗人以至政治家。即此而论,《庄子》也就永远埋葬不掉了。  相似文献   

20.
自由是现代性的核心观念之一。辛亥革命的理论先导章太炎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对话中阐释其自由观,以"无待"来理解形上自由,在"一字千金"的《齐物论释》中,通过"我"之成立及其可破,在确立形上平等的同时也确立了形上自由;在认识论领域,通过和《荀子》、《庄子》、佛学等的对话,章太炎对认识上的自由的获得机制本身、人的认识能力、真理、科学规律等问题,都提出了独到的看法,然而其佛学的立场又有将真实的认识论问题的讨论归结为虚幻的心灵构造的嫌疑;在伦理学领域,章氏讨论了自由人格的培养问题,其核心就在于通过重新解读中国传统思想,从中挖掘出"依自不依他"的原则,并试图复活传统道德条目以应对现代处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