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及最终产生译文的结果。作为中国白话新诗的鼻祖,胡适翻译的白话新诗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关注。研究胡适翻译的《哀希腊》,描述译者在三个方面适应与选择的过程,从而显示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中心地位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胡适诗歌翻译提供了新的视阈。胡适翻译诗歌的过程就是胡适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下,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代表翻译生态环境选择译文,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等“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诗歌翻译对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胡适与朱湘作为这一时期诗歌翻译的领军人物,他们在诗歌翻译目的、译诗题材选择以及译诗语言与诗体采用等方面存在着不同.他们通过译诗分别为中国白话新诗的草创与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翻译适应选择论"是诠释翻译活动和翻译现象的一个崭新的视角,是生态翻译学建立的根基.<祝福>的翻译是一个适应选择的过程,既包括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选择,也包括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语言、文化等维度上对的适应与选择.  相似文献   

5.
胡庚申的翻译适应选择论构筑了以译者为中心的翻译生态环境,并提出翻译即适应与选择的理念,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文章通过分析林纾在《黑奴吁天录》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多维度适应与选择,指出:在解读翻译家或者他的翻译活动时,要重视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翻译生态环境,全面客观地评价译者的翻译行为及其历史影响,正确认识译者在译作中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6.
翻译适应选择论从生态社会学的视角诠释翻译现象,凸显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和译者的主体性。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是译者在受制于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的社会活动。译者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依据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择当译之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目的语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考究了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著述的社会活动,指出鲁迅翻译科学小说的取材适应了中国"科学救国"的翻译社会环境,翻译策略的取向实现了汉语世界的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7.
为弥补关联翻译观与生态翻译观对比研究的空缺,从译者主体性角度阐释了译者在两种翻译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关联翻译观视阈下,为了寻找最佳关联,译者需要发挥主体性;在生态翻译观视阈下,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者要发挥主体性进行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研究发现:在关联翻译观和生态翻译观视阈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都会受到限制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生态翻译观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限制因素要比关联翻译观视域下的限制因素更加宽泛。  相似文献   

8.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学说引入翻译理论研究中,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根据翻译适应选择论,"翻译生态环境"指的是原语、译者、译语和读者所呈现的多元世界。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视角下,本文以鲁迅早期科学译著的选材与翻译策略为例,指出为了实现翻译的某一预期目的和社会功用,译者在受制于多元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同时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合适的源语文本以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实现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转换。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适应选择论视角下,广告翻译就是译者在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的选择活动。在广告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不断地发挥其主动性,从语言维、文化雏、交际维等多个维度来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随着翻译生‘态环境的变化选择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实现广告的功能和目的。  相似文献   

10.
生态翻译学为研究张培基散文翻译提供了新的视域.张培基散文翻译选材就是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与译者自身能力适应性选择的产物,其翻译是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翻译原则指导下,对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进行“三维转换”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学说引入翻译理论研究,凸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以鲁迅早期译介域外科学小说为个案研究对象,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适应特定的翻译生态环境,并依此择译合适的文本、实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转换",以提高"最佳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翻译生态学视角出发,分析在十七大报告翻译中的运用实例,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时政类文体具有可指导性。以译者的适应和选择为视角,就译者对十七大报告翻译的全过程展开描述和分析,说明译者对原语文本及翻译策略方法的选择是对需要、能力和翻译生态环境“适应”与“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从翻译生态学出发,充分考察了十八大报告翻译中的实例,表明翻译生态学理论对政论文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译者的选择和适应两个角度,就十八大报告翻译的全过程展开论述,表明了译者翻译方法的选择是对需要、能力和翻译生态环境适应和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编著了以达尔文的“适应/选择”学说为理论依据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一书.该书中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这一理论,为中国译学界注入了新的血液.从生态翻译学的角度出发,该书提出翻译是一个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选择过程,即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本的选择.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理论基础,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维度对河北省旅游文化翻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翻译适应选择论的中心是译者对原文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对译文生态环境的选择。文章通过对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三种英译本的比较,从语言维的角度分析不同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不同程度的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6.
翻译不是单纯的语言活动,而是与其周围各种因素密切相关的一种自然生态活动。翻译适应选择论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路径。该理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和选择"翻译生态环境"适应程度的结果。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指导下,鲁迅译介域外革命文学作品的取材及翻译策略的取向适应了当时相应的"翻译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作为一个崭新的翻译理论,其强调适应和选择对译者的重要性,翻译适应选择论是生态翻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将翻译过程描述为由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过程;对于译者来说,适应中有选择,即适应性选择;选择中有适应,即选择性适应。本文将这一新翻译理论结合影视剧对白文本的翻译,来探讨翻译过程中所达到的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一个不同国家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从而将另一个国家的文化带到自己的文化当中.生态翻译学对于不同文本语言在翻译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翻译手段、源语言文化和译者语言文化彼此之间的定位以及翻译人员通过分析译本存在的具体生态环境进行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与选择等都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尝试着对生态翻译理论中的范式概念、“生态理性”、“译有所为”和多维度的适应与选择理论的实用性简作梳理与例示.  相似文献   

19.
理雅各英译中国典籍在翻译史上享有重要地位,是理雅各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准确把握目标读者、取舍翻译原则和方法的结果。从译前、译中到译后,翻译活动的每一步都体现了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间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对理雅各译本形成过程的分析说明,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应注重考量和协调翻译生态环境中的各影响因素,并与之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翻译适应选择论将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引入翻译领域,以"适应/选择"学说为指导阐释翻译的本质、过程与基本原则。《三体Ⅰ》是中国迄今为止最为畅销的科幻小说,刘宇昆的英译本使得该作品在海外大受欢迎。译者接受翻译生态环境对译者的"天择",对原语生态环境适应性选择做出"人择",在具体翻译过程中对译文文本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三个层面做出适应性选择,兼顾了语言形式、文化背景和交际意图,使得译本实现了较高水平的适应性选择,成为"近乎完美"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