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使得对生态旅游者行为的研究也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高校学生为样本进行了问卷调查,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了生态旅游者旅游动机、顾客参与和购后行为意向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放松身心、增长见识、生态景观和环境的吸引以及当地风土人情的吸引,这四种旅游动机的重要性与生态旅游者的购后行为意向显著正相关;生态旅游者精神上的参与和情绪上的参与都和购后行为意向显著正相关。论文的研究结论对指导生态旅游营销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生态旅游者具有特有的心理需求和行为特征.探新求异、放松身心、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净化心灵是生态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到武夷山的生态旅游者具有如下行为特征:首选的旅游项目是登山和野营,其比例分别为25%和23%;选择1~2个好友结伴外出是最佳出游方式;经济收入和旅游花费比一般旅游者高;在旅游地的停留时间较长;旅游季节多在春秋两季;文化程度比较高;旅游目的地以山、水、森林为首选.研究结果还表明:生态旅游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旅游经营者应及时开发适销对路的生态旅游产品.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洪泽湖生态旅游战略资源: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交融,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旅游产品多样化,可利用价值高。总结了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旅游景区散点发展、可进入性差;旅游企业实力薄弱;行政管理部门管理不规范等。针对洪泽湖区域生态旅游开发,提出了做好生态旅游资源区划,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利用节庆资源,重新设计旅游地形象;整合区域旅游资源,搞好生态旅游产品组合;发展特种养殖,推进生态农业观光项目建设;以市场为导向,注重统一的旅游规划;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生态教育等建议,以期合理开发,促进生态经济长足发展,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城市化进程,城市化也促进了国家和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同时因城市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方面的失谐造成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恶化。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备受国际关注。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城市生态旅游作为生态城市的一种可持续管理方式随之开始发展。在梳理现有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城市生态旅游的定义和研究必要性,分析城市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类型的区别,从城市生态旅游系统、旅游者需求、城市生态旅游资源、发展策略、旅游效应分析、价值评估等方面归纳前人的研究,并作简要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以冰雪气候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冰雪旅游发展迅速,对冰雪旅游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净月潭景区为案例地,以冰雪旅游者为研究为对象,通过实地问卷调查获取资料,分析了冰雪旅游市场及旅游者行为的一般特征。结果表明:(1)冰雪旅游市场的性别结构较为均衡,旅游者以中青年为主,具有高端职业、较高收入、高学历的特征;(2)冰雪旅游市场以近程市场为主,远程市场为辅,近程市场与远程市场相结合的市场结构特征明显;(3)冰雪旅游者动机与活动偏好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交通选择与客源地结构保持吻合,但旅游者的满意度较低与重游意愿较高之间存在二律背反现象。  相似文献   

6.
生态旅游逐渐成为一种基于自然环境的"回归大自然"和"绿色旅游"的新型旅游,由于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生态脆弱性和环境敏感性,开发不当极易受到破坏,因而要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三种效益相统一的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必须从制度上进行保证.针对中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制度短板效应,必须建立和完善旅游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7.
生态旅游的概念应当限定为生态旅游活动,其内涵应从旅游地、旅游动机和旅游行为3个方面来加以考察,只有在相对自然的生态系统地域开展的、以主动的生态体验作为旅游动机并且旅游行为不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的旅游活动才可称之为生态旅游.这种界定既可避免生态旅游内涵的缩小,也可避免其内涵不适当扩大带来的概念上的泛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种天然的耦合关系。在人类社会向生态文明挺进的历史进程中,生态旅游被赋予对旅游者等相关对象进行环境教育,造就“绿色”旅游消费者和“绿色”公民的历史责任。现阶段生态旅游环境教育面临的诸多机制问题妨碍了其应有功能的发挥。生态旅游环境教育要不辱使命实现机制的系统再造。  相似文献   

9.
国内旅游者滨海旅游行为研究——以秦皇岛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开展旅游消费者研究对于旅游市场营销和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海滨地区的旅游者不同于其它目的地的旅游者,他们的旅游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本文以秦皇岛旅游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旅游者体验大海的旅游动机、对于安全需要的重视程度等消费心理;对海滨资源的吸引力因素和旅游者对海滨类景点和旅游项目的选择情况以及购物偏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以需求侧为视角,以广义的生态旅游者为出发点,对旅游者的支付意愿进行讨论。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整合旅游者生态旅游支付意愿的概念模型,在用实际调查的数据对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的基础上,讨论环境态度、生态旅游意愿、价值取向、生态旅游感知以及生态旅游满意度等对旅游者生态旅游支付意愿的影响,据此从政府主导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改革市场行为激发生态旅游意愿、加强旅游管理提升生态旅游感知、多种途径提高生态旅游满意度等方面进一步探讨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族旅游作为文化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在于满足旅游者回归自然体验多样性文化需求,而且还有利于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延续、传播以及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目前民族旅游在“以人文本”、“以文化为核心”的召唤下,在旅游活动中越来越受游客青睐。裕固族作为甘肃特有的少数民族,民族旅游资源异彩纷呈,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巨大潜力。本文以裕固族为例对甘肃民族旅游作简单阐述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界,即人的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和谐统一关系。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随处可以感受到这种生态美景。为使主要审美群体——旅游者能更好地鉴赏和识别景观生态美,本文分析了生态美内涵、生态与美感关联度、景观生态美内涵,得出景观生态美识别因子为适应、健康和创造,以期能协助旅游者更好地欣赏生态美景,同时也启发景观规划实践者,营造出更优质的生态美景观。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的发展必须以满足旅游者的主客观需求为前提 ,在当今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时期 ,人类精神的需求已转向自然和本色 ,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成了现代人寻求精神慰藉的理想乐园。西部山区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必须关注这一现象 ,在旅游业发展中 ,突出区域特色 ,注重资源保护 ,走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华东地区铁路运输和旅游业发展状况,在分析旅游专列性质与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旅游专列客源的计算方法,并对其它有关条件和措施的配备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旅行”与“旅游”两个概念虽有区别,但在本质上是不能割裂的。通过对“旅游”一词出现的时间、中西古代旅游活动、国际级旅游大家及其旅游文献进行历史考察,可以认定工业革命前并非只有旅行而无近代意义上的旅游活动。  相似文献   

16.
生态批评历来是文学批评的一个热点视角,作为其一个分支,精神生态批评近年来也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谭恩美的小说《沉没之鱼》中,旅行团一行十二名游客,每人身上都带有现代文明人精神生态失衡的各种症状。他们通过东方之旅,在不断亲近、深入原生态自然的过程中,逐渐寻回本真的自我,治愈了各种现代病。东方之旅是一次人与自然的和解之旅,一次现代人的自我疗伤之旅。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文化视野中的旅游问题的对话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多维文化视野中 ,现代旅游愈益突出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文章分析了旅游文化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旅游者、旅游业、旅游开发、旅游管理部门的内涵与外延 ,批判了旅游业开发过程中的短视行为 ,指出旅游是创造文化氛围、传递文化信息、构筑文化意境的人生过程和文化事业 ,强调旅游对促进人的身心和个性发展和提高国民素质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运用旅游生态足迹方法测算了天堂寨的生态承载潜力,结果表明,林地生态承载潜力大,而耕地、草地和建筑用地的生态承载潜力小,游客最佳容量较小。因此,天堂寨走生态旅游的发展道路是其必然选择。文章将天堂寨旅游资源划分为泛生态旅游区、准生态旅游区和纯生态旅游区,以充分发挥林地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以满足游客需求的多层次性,提出了建立相应的生态经济体系和开发模式,实现生态保护空间与旅游发展空间的统筹和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一生都酷爱游历,足迹遍及祖国大江南北,伴随其足迹留下了一首首不朽的诗词。游历从提供感情喷发的契机、形象素材以及开阔心胸、熔炼意志三个方面对他的诗词创作有重要影响。反过来,承载了诗人情致和山水性灵的毛泽东诗词又已成为一种人文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动着现代旅游的发展,并给予游人广泛而深刻的人文熏陶。  相似文献   

20.
基于CGSS 2013数据,以旅游领域为切入点,以游客为研究对象,分析游客环境知识的影响因素及其城乡差异。研究发现:性别、受教育程度、环境问题了解程度、政府环境治理行为对游客环境知识具有显著影响,且这些因素对游客环境知识影响的城乡差异显著。据此提出,应通过教育手段增进游客环境知识的储备,通过宣传手段推进游客环境知识的积累,通过行政手段加强游客环境知识的引导,进而引导游客树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和实施公共环境友好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