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突围尴尬或陷入镜城--新时期文学批评的一种剖析和描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20多年文学批评的发展是很引人深思的,对它进行剖析和反思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20世纪80年代文学批评在反思、清理以往被意识形态遮蔽的命题中实现了观念的变化和批评自觉意识的觉醒;90年代文学批评则呈现出了一种"镜城式"情境,文化批评也从此方兴未艾,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当下。对以往文学批评的反思和剖析最终是为了建构主导多元、充满理性而积极创新的当代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2.
先秦时期产生了一些著名的诗论,如<尚书>的"诗言志"、<左传>的赋诗言志、孔子对诗乐的评论、孟子的欣赏批评理论等.他们具有现代接受美学思想的萌芽,对六朝以后的批评鉴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产生了<文心雕龙·知音>的较完整系统的接受诗学.  相似文献   

3.
法国文学批评历经五百多年沧桑,批评观念经历了判断、鉴赏、诠释三个阶段的嬗变.在法国文艺复兴时期诞生的判断性批评先后出现了"先验"与"后天"批评两种形态;起源于18世纪的鉴赏性批评,后来发展成"同情批评"与"印象批评"两种模式;发端于19世纪初的诠释性批评,演变到20世纪,则分为"科学意图的象征性批评"及"美学阐释批评";而罗兰·巴特在新批评方面独树一帜,不乏高论,引领着后现代文学批评.通过厘清法国文学批评观念的演变历程,可明确每一批评观念的分类、特征及走向,从而为中国文学批评寻找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形式回到历史——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论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世纪上半叶英美文学批评领域最瞩目的成就应是形式主义取代了传统的社会历史批评,从方法论上讲,形式主义批评模式把人的注意力引向文学文本自身,关注其审美与艺术的特征,使文学批评更加专业化,文化批评是一种新型的社会历史批评,但并不是传统社会历史批评的简单重复,文化批评扬弃而非抛弃了形式主义的批评方法。因而提倡从形式层面而非内容层面回归社会历史。  相似文献   

5.
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王光明先生的<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①是毫不夸张的.所谓"十年磨一剑",不仅意指该书的出版距其上一本专著约10年时间,更重要的是,它勾勒出作者孜孜不倦的探求者姿态.在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学者明星化和文学批评时尚化大行其道,而王光明固守一方清静书斋,以清明的理性深入反思20世纪中国文学的诸多问题.在卓有建树的现代汉诗研究之外,王光明对当代文学批评家和批评文本的研究,也显示出一种独到的眼光.<文学批评的两地视野>一书即为这方面研究的成果汇集.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批评中保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存在着一个先天的前结构,即传统的史学批评。中国古代史学意识的自觉先于文学意识的自觉,史学批评的观念与方法渗透于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各个方面。从思想渊源来看,史学批评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思想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著作的编撰,在"文学批评"概念界定方面逐渐从广义走向狭义,批评内在质素逐渐受到重视;在"现代"的时间界定问题上,上下限不断延伸,反映出编撰者对文学批评自身现代性认识的加深;在"现代史"内部的历史分期方面,已形成相对稳定的时期观念,但各著作对不同时期的定位又有认识角度的差别;史料的梳理、整合具有从简单走向复杂、从单一走向丰富的趋势,彰显出"论"史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及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之后,解放区文学批评以政治标准为中心的批评模式成为主流。这种批评模式以《讲话》作为文学批评的"标杆"和衡量文学作品的"砝码",将"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奉为文学批评的信条,甚至浓缩为"唯政治"的一维标准,依据无产阶级的政治眼光、政治思维及政治观念来解读、评判文学作品,追求作品的政治倾向及现实社会效应。生成"一基点与三维度组合"式批评思路和"真善美与假恶丑对照"式批评逻辑两种批评新"成规"。文学批评逐渐转变成为文艺界思想斗争的武器,意识形态化规训与惩罚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批评的剖析》与文学的文化批评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诺斯洛普·弗莱的著作<批评的剖析>被很多人推崇为原型批评的经典著作.然而这并非该书的全部价值所在.弗莱所要阐述的并非某一具体的批评流派,这正如他在书的标题中所反映出来的那样.实际上,弗莱是力图以原型批评为中心,建立起独立于其他学科之外、同时又能打破文学批评内部各流派之间围栅的一种综合性开放式的文化批评体系.在该书中,他虽未能完全实现这一意图,但他的这一宗旨和视角的巨大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0.
美是沈从文艺术世界的核心,他善于从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来探索作家的审美追求。沈从文认为,诗歌艺术的关键在于"文字技术"与"形式韵律",文体成为其审美批评的测度。从而,沈从文文学批评成功地超越"政见"、"商业"与"友谊"的羁绊。沈从文审美批评的成因与楚文化的熏染以及他唯美的文艺思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以诗论诗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之一。本文立足文学传播学立场,以传播学方法体系为指导,以传播学的理论模式与基本概念为依托,对杜甫开创的文学批评形式进行传播倾向的初步探索。可以见出杜甫论诗诗的文学传播倾向由文本传播倾向、传播者形态及受众接受情况三个层面构成,且彼此互相作用,对以诗论诗这一文学批评形式的传播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2.
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运用女性主义批评理论,对女性文学作品进行解析的一种批评方法。女性主义学者从女性主义视角出发,重建文学史的大厦,阐发对女性文本隐喻与象征理解上的共性与亲密关系,标志着女性学者性别主体意识的觉醒,及她们颇具特色的思维习惯与不同的责任关注,显示了女性主义批评的学术创新活力与理论先锋激情。探讨西方文论对女性主义批评兴起的影响,有助于读者更好的理解西方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促进当代文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健吾是中国现代批评史上比较独特的批评家.他的批评主要是沿承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感悟"等方法,同时借鉴吸收现代西方文论中的印象主义批评,强调批评的独立性和文学性,注重深入文学作品的内部,而非远离文本,对当时主流的社会学批评是一种大胆的挑战.他的文学批评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面貌,对多元审美的倡导起到积极的影响.他始终坚持审美批评的独立,不随波逐流,可以说是现代中国文学批评自觉的开始,对当下的文学批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不断演进,经历了从"道统"到"悲剧"的转型过程.时至近代,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促成了中国叙事文学批评观念的现代性转型.对《<红楼梦>评论》"悲剧"批评观念出现的前因后果及其现代性转型的意义与影响的论证,需要从中国叙事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在历史与文化的语境中加以考究.  相似文献   

15.
李健吾在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堪称神韵独具.他在批评观念上汲取了中国传统文论和西方印象主义的诸多营养,对文学批评的本质、目的、基础等方面都有独特见解,值得人们加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陈铨抗战时期的文学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创作小说和剧本、倡导“民族文学运动”闻名的川籍作家陈铨,同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独树一帜的一位文学批评家。陈铨的文学批评活动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其独特意义在于对文化式批评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将其引入到文学批评的实践中,拓展了文学批评的领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体系。民族的苦难、留德的背景使陈铨在进行文化式批评时特别推崇“提高鼓舞生命力量”的“盛世文学”。  相似文献   

17.
本雅明的文学批评区分了“批评与评论”,作品的“真理内容与物质内容”;并在弥赛亚救赎的神学思想视野内构想了批评的本质和任务。《论歌德的<亲和力>》一文集中蕴含了本雅明文学批评思想中的神学维度。  相似文献   

18.
女性主义翻译批评是一门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翻译批评作为对象化活动的自身属性,决定了译本的重要性。女性主义译本批评,作为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的重要组成成分,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用女性主义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成果从概念、批评对象、批评标准、批评方法 4个方面对女性主义译本批评进行探索性研究,可推动我国女性主义翻译批评、翻译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元批评"是一种对文学批评的"后而上"的研究,它以文学批评实践自身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文学批评的内在机制和外部关涉,对批评本体的"自释性"和批评语境的"合法性"进行反思.从文学批评到"元批评"存在着批评对象和思维方式的双重转变,它集中体现了批评的自我反思意识.在学科取向上,"元批评"具有"元语言"取向、"元评论"取向和学科科学取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观经历了从进化论文学批评观下的多元化批评,到以现实主义模式独尊的阶级(政治)论文学批评观,再到以社会政治为主导的多元并存的文学批评观的曲折变化历程。这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化层次的文学批评道路,有着历史历程碑的重要意义。但这种严重倾斜到非文学的社会立场之上的文学批评观,在文学与社会的基本关系上是颠倒、错位的,导致了一系列批评观念的偏误,需进行严肃的辨析和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