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9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经历了生存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幸福民生的演进。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幸福的奋斗史,就是人民群众幸福感不断提升的社会发展史。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所有这些民生关注,铸就了中国共产党民生思想璀璨千秋的光辉。  相似文献   

2.
改善民生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所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改善民生与"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在精神实质上是一致的,贯穿于中国共产党90年历史之中。改善民生,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向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至上宗旨的具体体现。党与民贴心,民与党同心。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努力践行为人民服务宗旨,不断改善民生的伟大实践和历史的反复比较中,最终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于是有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90年的历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祉的历史,就是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历史。  相似文献   

3.
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坚持以民为本,关注民生、改善民生、发展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是实现强国富民中国梦的根本路径与价值旨归,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在当代中国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利益机制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改善民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利益机制。以改善民生为利益机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需求,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同的物质基础;必须把改善民生的实际行动同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才能促使民众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5.
密切联系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的经验。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基础,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兴衰存亡。坚持以人为本,改善民生,以党内民主推动全社会的民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对全民族尤其是青年的信仰教育,对搞好当前的党群信任关系、进一步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收入差距、教育、医疗、房价、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一直是两会上代表、委员热议和献计献策的中心议题,也是各界民众关心的焦点。党和政府也不断强调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使广大人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相似文献   

7.
如何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旅游消费需求、让旅游地民族群众从旅游发展中获得更多益处,将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方向。根据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旅游民生需求,实施增强发展权的造血式、保障生存权的输血式、"发展权+生存权"的耦合式旅游惠民模式,通过一系列措施,满足群众休闲消费、社会融入和精神文化的需求,彰显民族地区旅游发展保障和促进当地民生改善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民生第一     
第十次党代会一结束,第一个全市性千人大会——深化“五个一”工程、办好“五件实事”动员大会随即召开。市委书记王建满在会上强调,改善民生是政治,改善民生是民心,改善民生是责任,必须把抓民生作为实现我市“三次跨越”的首要任务,深化“五个一”建设,办好“五件实事”,下大气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  相似文献   

9.
民生档案是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要资源,开展民生档案资源建设管理研究是民生工作的重要内容。民生问题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涉及到人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民生档案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服务,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依据。无偿献血档案作为民生档案的一种,其规范管理对于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对此作出明确部署: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这一切无不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对人民幸福安康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1.
民生问题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政权兴衰治乱。近代中国在反动势力统治下,人民饥寒交迫、备受奴役。孙中山认为列强的侵略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腐朽的封建专制社会制度是国家衰弱、人民困苦的内在原因,土地、资本的垄断剥削是劳动群众民生凋敝、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技术落后、实业不发达是民生难以改善的瓶颈制约因素。解决近代中国的民生问题、为众生谋幸福,必须实现民族独立、政治民主;必须实行平均地权、土地国有、耕者有其田;必须通过实施门户开放主义、大胆借鉴西方文明成果来发达国家实业而又节制资本、防止大地主大资本家垄断社会财富、压制人民群众从而引发劳资间的社会冲突。其思想给当前我国的民生建设以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民主革命时期的革命实践与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为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周恩来民生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生存需要;消灭失业半失业,合理分配工作;提高人民生活待遇,改革工资制度;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开展城乡扫盲运动;发展人民卫生与防疫事业。周恩来民生思想立足中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坚持统筹兼顾,缩小民生差距,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实现了政府、人民在民生建设方面的有效互动;积累了民生建设的丰富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关系社会稳定、发展的教育事业是强国富民的基础,是民生发展之基,要让教育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就必须坚持教育的公益优先原则.这对于各级政府切实履行政府职责,保证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愈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让文化惠泽民生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民生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民生,而且包括文化层面的民生。文化民生是民生的丰富和发展,是更高层次的民生。这些文化民生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文化民生有着多方面内容,即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人民群众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在新时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构建良性的文化生态加以保障,并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果,他认为民生是历史活动的中心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于缩小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生理论系统地、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毛泽东民生思想高度重视民生,尊重人民群众是民生主体的历史地位,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重视改善民生的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民生思想。毛泽东的民生思想对于处理和谐社会中人的发展和各项建设的关系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社会建设思想。以民生建设为重头,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以矛盾化解为重心,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以基层治理为重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的基本构架。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接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思想的理论渊源。毛泽东社会建设思想启示我们,开展社会建设与治理要高度重视民生建设,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注重化解社会矛盾,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持走群众路线,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加强基层社会治理,在离人民群众最近的地方开展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8.
民生档案是社会管理活动中的历史记录,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原始凭证,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档案工作中的集中体现。高校档案工作要跟上时代发展节拍,关注民生,加强校园民生档案的建设,以敏锐的职业嗅觉来抓住机遇。文章从建立教师业绩档案;接管毕业生遗留档案;强化档案服务意识三个方面进行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论述。旨在建立和挖掘高校更加丰富的民生档案资源,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作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胡锦涛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始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不断为保障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民生幸福而奋斗。他的民生观是马克思主义民生观的当代中国形态,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统一,对于我们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促进民生”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目标。“促进民生”要从人民群众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缩小城乡差距、贫富差距;给予人民群众公平获取和发展的机会;推进文化民生,让主流意识形态走近群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