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基础。这同西方不一样,西画的基础是素描。中国画没有笔墨上不去。唐著名画论家张彦远(河东永济人,咸通年间任舒州刺史,著历代名画记)论笔墨云:“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形似骨气皆本于立意,而归于用笔。”北宋真宗时著名画论家郭着虚(著有图画见闻志)论用笔得失说,“神采生于用笔,用笔之难断可识矣。”谢赫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何谓气韵生动?后人解释,就是壮气、神气、生气。而“画之气韵出于笔墨”(黄宾虹语)。总之,“有笔有墨”,乃评画第一标准。一幅画有无感人的力度,主要在笔墨。通…  相似文献   

2.
李耕的人物画题材丰富,对画中人物有深刻而独到的理解,并常以题画诗的形式将这种理解题于画作中,以表达其对社会、生活及人生的感悟。他的题画诗有着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以风趣洒脱的笔墨描绘仙风道骨;以睿智诙谐的笔墨抒写人生感悟;以平易亲切的笔墨赞颂真善美德;以犀利冷峻的笔墨针砭社会黑暗。其题画诗充分展现了刚正不阿的个性特征及平民化与文人化兼得的艺术内涵。  相似文献   

3.
新疆无论是地域特征还是人文特征,都有极其丰富的艺术创作之源。然而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中国美术史中还没有表现新疆山水的绘画记载。该文提出,"传统与创新"不但是中国画在传承中表现新疆地理特征的新领域,而且是中国画在创新中"笔墨当随时代"的新课题;中国传统山水画中的精髓在表现新疆地域特征时,继承和创新的笔墨语言是新疆山水画发展之本。  相似文献   

4.
中国山水画是中国哲学思想的形象体现;绘画的主旨是立象尽意,其目的为"通德类情","天人合一","物我共化",取得自然万物之意象,以传达人的思想、情感.得意忘象,不似求似,直逼中国画取象的本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山水画取象的法源;笔墨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与绘画外在审美形式.中国山水画创作,以观物取象为基点,以中华民族特有的笔墨立象尽意为旨归,所表现的"道",容量之大,奥理之深,是其他画种难以企及的.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国画前途命运的焦点,目前集中在“笔墨” 问题上。但无论是“笔墨等于零”论,还是“笔墨是中国画的底线”论,都各有其偏执的地方。而对于现代中国画来说,“笔墨”的地位和价值,主要是其形式意义。通过对“笔墨”的工具属性、技法属性、形式属性的逐层分析,给中国画“笔墨”的本质属性以明确的定位。认清“笔墨”属性,是我们如何对待“笔墨”,并进而思考中国画“出路”的一个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主持语:一般来说,可以称之为具有成熟品格的艺术都应该是具有一定程式特征的,否则它就没有面目,就不能建立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认同关系。张江舟的艺术品格在于:他对中国画的笔墨思考和探索,都是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和有明确指向的。他既看到了传统文人笔墨表现现代人的局限,又看到了传统文人笔墨的不可企及性。张江舟创作的一系列有关"人"为主题性的作品,都是通过对都市人生命状态的表现,将人还原成生命的人和情感的人。找到了艺术与文化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李静 《老友》2014,(3):48-48
正笔墨为中国画的主要表现手段。古人云:"无笔无墨不成画。"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易软、平、灰、肉。反之,有笔无墨也缺乏表现力。墨的效果是靠笔运出来的,笔的轻重也是靠墨来呈现的,因此笔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下面谈谈中国画笔墨技巧中的有关问题。一、关于运笔运笔即是笔的运动,顺锋、逆锋效果不同,表现力也不同。笔锋。笔锋有中锋、侧锋、逆锋3种主要运笔方法。  相似文献   

8.
欲要拓展传统的写意"笔墨",必须从精神内涵、发生发展和近世的困惑等几个方面,重新审视中国画写意语言"笔墨"的发展脉络,找出其和谐则发展、失衡则变异的基本规律。并根据新时期社会生态状况,以和谐发展眼光,从主、客、本三位一体的和谐互动与社会生态大和谐的角度,寻找笔墨继续拓展的活力之源。也许,这是新时期拓展笔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画向现代形态的转化中,许多人以西方绘画及其审美价值取向作为标准,否定中国画的"笔墨"技法体系,而没有注意到中国画在传统基础上自身新变的事实,表现了对民族艺术的浅见和虚无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书画素有"书画同源"之说,但历代的解说都停留在较低的层面上,其实在书主要用来指称书法之后,中国书画的真实面貌一直都是书画同体。这种同体低层次的表现是使用工具材料上的一致,较高层次是笔墨技法的一致,最终则在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道法自然"上取得统一。实践表明,中国书画的最高境界是书中有画、画中有书,是书画一体的。  相似文献   

11.
文人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风格流派,具有独特的审美趋向,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和诗、书、画、印等的完美结合。其重主观、重表现、重写意的美学思想,崇尚笔墨韵味,强调空灵简淡的审美境界,深受禅宗美学影响,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近现代中国画与日本画的特征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本同宗的中国画和日本画经历了多个时代的发展变迁至近现代,形成了相互关联又各具特色的风格特征和表现方法,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本文对近现代中国画和日本画的平面性、自然性和装饰性、写意、写生和写实特征特点、笔墨和线的运用、表现风格、抽象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对比,通过比较进一步总结出二者在风格特征及表现方法上存在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共性及个性。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意象的生成,是建立在中国特殊哲学背景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基础上的一种独特的东方艺术美学.就传统中国画而言,图像、程式、笔墨是构筑中国画人文情态的重要依据、是中国画审美意象生成最主要的形式要素,被赋予了众多的象征意义和责任,成为中国画艺术重要的识别标志.而意象生成过程中图像、程式与笔墨的交融则体现了中国艺术对道的观照.中国画中意象的营构,图像、程式、笔墨的展现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明道器"的统一,对中国画最终意境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聚焦     
正张卫图像的异幻始终是张卫改变日常视觉经验的心理诉求。和新文人画那种"逸气"、"谐趣"与"放浪"不同,张卫的水墨图像一直试图改变传统图像的笔墨规则。邓圣邓圣认为,中国的文化体系非常美好,人处在不同境遇中的时候都有一套理论体系支撑着你……在另一个层面里中国画也是传情达意的,它讲求寓意,这也是在表个人的情感,对生活的美好祝福。  相似文献   

15.
“一笔三象”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笔墨语言,它指的是画者一笔应呈现三象:视觉之象、心灵之象与哲思之象。山水画作者运用笔墨的点、线、面、色等言语建构视觉之象,使观者从中领略到景物原初的鲜活气息;画者以笔墨塑物造象时,一笔唤起的心灵之象在节律、时间的变奏中,呈现出滞涩光润、软揉硬枯、亦或曲直、流动的痕迹,传达的是人心灵的畅欢、忧虑、酸涩等情感,笔净心空、笔凝心重;山水画以充实为美,讲究执两用中,追求象外传思,以哲思之象创造出中国山水画特有的审美样式。  相似文献   

16.
笔墨是中国画最具民族风格的艺术特征 ,它作为中国画的造型语言和精神载体其重大作用是绝对不可否认的。但是 ,笔墨是也只能是中国画创作的手段、载体 ,不是目的 ,从终极意义上讲 ,它还是为意境、形神服务的。在石涛看来 ,要使笔墨之下有丰富多彩的内容 ,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 ,而不滑入笔墨的形式主义 ,只有操“蒙养生活”之权 ,且笔墨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创新。石涛对中国画笔墨作出了新的美学规定 :“墨非蒙养不灵 ,笔非生活不神。  相似文献   

17.
读利军的人物画利军的人物画造型洗炼取意单纯有如他为人一般的憨厚和明爽,他亦能把自己性情较为准确揉入主题语境的文化空间里,使他的主题画深致有感地即表现出主体所感的真实心声,也唤起了人在语境中的生命境界,利军在主体性情与笔墨积累中把握了主题画中的这一难题。他的笔墨带着波涛颂扬着刚毅的崇高;带着黑土传诵着史诗中的战士;带着...  相似文献   

18.
"个性"是马克思人学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了解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个性观点是彻底掌握唯物史观的基础。马克思虽然没有为人的个性及个性发展问题专门著书立说,但"个性"一词却经常出现在马克思的众多著作中,从这些零散的论述中,我们仍然可以窥见马克思个性思想的发展历程。总的来说,马克思的个性观点呈现了"从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再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逻辑,经历了在"自我意识"中探讨个性、在"劳动"中寻找个性、在"社会关系"中发展个性以及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实现个性这四个认识阶段,这为他后来"自由个性"思想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与黑格尔、费尔巴哈的以"精神"或"类"为依托的抽象个性观不同,马克思的个性观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认为社会性是人的个性的首要特征,自主性是人的个性的重要表达,独创性是人的个性发展的高级显现。在马克思看来,"个性"不是抽象的意识流,而是根植于人类实践、与社会发展相关联的现实存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温马克思对人的个性的探究历程及其思想本身,有利于青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找到实现个性自由的条件和路径。  相似文献   

19.
段燕勤 《北京纪事》2015,(9):100-101
凡是到过我家的人,无不对墙上挂的《奔马图》赞叹不巳,这是著名画家尹瘦石先生的佳作。画中有一匹正在奔驰的健马,从头到尾充满活力,动感十足,像是要从画面上一跃而出似的,笔墨苍劲。我时常为能拥有此画为荣。  相似文献   

20.
笔墨是中国画最重要的艺术特色,有自己的独立审美价值;主要从中国画笔墨线之美,中国画笔墨结构美,中国画笔墨风格美,中国画笔墨当随时代4个方面来阐述;梳理和探索笔墨之美,使中国画笔墨艺术持续发展,更好地走向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