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科学主义与人文转向:论中国经济学的当代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文化的理性传统决定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主义方向。中国的经济学,作为"舶来品",一经引进就朝向科学主义发展。但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科学主义给经济学带来了种种矛盾,致使我们不能不重视经济学的人文转向。中国经济学的人文转向,就是要坚持科学发展,克服科学主义,充分发扬人文传统及其现代意蕴,建立有鲜明人文特色的中国经济学。  相似文献   

2.
体现着科学以及科学共同体精神气质的科学文化是科学的文化标格和标志,以人文学科为基底的人文文化渗透并显现于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斯诺关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垒、分裂与冲突的机智表达适逢其会,而对其历史研究得最为透彻的,非麦克莫里斯莫属。在某种意义上,当今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实证主义与存在主义的对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对局、科学与反科学的对阵,都是两种文化对峙的表露。事实上,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不是自然的,而是人为的,两种文化必须融汇与整合。秉持平权的立场、平等的态度,科学共同体与人文共同体必须相互借鉴、彼此学习,科学人争当哲人科学家,人文人力作科学人文家;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亟须各自补苴罅漏,科学文化需向善臻美,人文文化需崇实尚理;综合学科尽力综合,交叉学科尽量交叉;从教育入手,全面推行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通过符号学的、诠释学的、意会认知的、契合的进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结束对峙与分裂,走向融汇与整合。所谓的两种文化融汇与整合而成的文化是斯诺所指的"第三种文化",即由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熔铸而成的"合金文化",或由两种文化化合而成的"化合物文化",或由两种文化杂交而成的"杂交文化"。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融汇与整合的有效途径是,走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即走向新人文主义和新科学主义。这是双重的复兴——人文的复兴和科学的复兴。  相似文献   

3.
中西医学是人类在各自文化背景下形成的不同风格的知识体系,它们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因此,在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今天,倘若我们跳出科学主义的窠臼并进行视域的转换,我们就不会在中医科学性的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在科学实践哲学的视域下,我们可从"实践性"、"地方性"、"文化多样性"等维度阐释中医学所具有的不同特征。中医学其实是不同于西方医学的另一种描述世界并与其打交道的有效方式,是另一种科学文化的范式。  相似文献   

4.
科学和人文是两种不同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文化。在欧洲近代史上,两种文化的分离和争论,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以"索卡尔事件"为甚;两种文化的冲突和摩擦因西方近代科学传入中国而引发,但却表现出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科玄论战";可以说"索卡尔事件"正是我国"科玄论战"的续曲。是伴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科学和人文两种文化在东、西方不同历史时段的展现。  相似文献   

5.
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的哲学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持续的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理性选择,企业文化是企业实践过程中精神层面上企业家精神的结晶,是其延伸到文化层面的一种人文关怀。中国高科技企业在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着科技与人文两种文化的割裂,同时也面临科学技术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与企业生存语境的东方文化之间的冲突。中国高科技企业文化建设困境之根源在于上述两种文化矛盾,基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须要弥合割裂、破解冲突,寻求文化间的互补与融合,特别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理念和包容性是对西方文化孕育的现代技术所引发的异化进行修正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危机的时代背景下,现代新儒家基于对西方文化特征的考察、对中国文化价值的省思以及对中国文化历史传统的回顾,提出的"返本开新"主张,是针对激进反传统思潮和国粹派的顽固立场的一种理性回应。尽管现代新儒家在"返本开新"问题上表现出继承有余而超越不足的倾向,但是他们在中西文化融通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化自身价值的开掘,对于修正"五四"时期国粹派的一元化、全盘西化派的虚无主义以及科学主义与自由主义的褊狭,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历史上重人文、轻理工的传统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外生性"特征,使科技与人文二维冲突尤为激烈,从"道""艺"之争到"中学""西学"的对抗,直至现阶段培养"工具人"与"精神成人"的争鸣。通过构建中国高等教育文化二维思路模型证明:科技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是贯穿于中国高等教育历程的文化二维思路。高等教育中的人文与科技思路没有固定的、一劳永逸的路径,应在不断变化的时空背景下彼此不断消长,在相互磨合中找到最适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属于两种异质文化,一为主德的文化,一为主智的文化。自近代以来,中国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西学东渐的激荡下,围绕着科学与人文的两难选择,构成百年来的科学与人文思潮。回顾和考察这一文化思潮,妥善处理好科学与人文的关系,对今天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建设事业不无裨益。历史经验表明,未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趋势必然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思潮的沟通、汇合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本位文化、苏联马克思主义文化和西方的自由主义文化构成的.这一特殊的文化结构蕴含着以下的文化冲突:一是普世主义与种族中心主义的冲突,二是总体本位与个体本位的冲突,三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与共同富裕的冲突,四是发展科学技术与科学主义泛滥的冲突,五是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文化心态的冲突.而当代中国文化的出路则在于:一是在贯彻普世性价值与重视中国社会的特殊性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二是在经济建设与政治体制改革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三是在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四是在发展科学技术与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之间建立必要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到底有没有管理学,对于这个问题有两种回答。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没有管理学,更谈不上有企业管理学,在这片土地上从来没有诞生过真正意义的现代企业;另一种观点认为,中国有中国式管理学,其理论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学"、"民本"和"和谐"等思想。  相似文献   

11.
"反"最早使用于音学领域是佛教译经中用汉语音二合对译梵文音,进而作为专门的二合注音术语;"切"最早用于论说语音时是"精确、确切"的意思,中唐以后其使用义变化相当于"反";此后,"反""切"皆是"二合"注音术语,不再有分别。  相似文献   

12.
汉语语素也应该讨论其配价问题。“副”作为一个一价语素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外延意义趋于虚化,内涵意义有类化倾向。“副”语素在构成词语时可以作为前置语素,也可以作为后置语素,特定语境中的“副”还可以省略。“副”语素与其他语素的语义匹配有组合和融合两种情形。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其文化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其庞大深厚的体系,成为民族文化传统传承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洋节日"搭乘西方文化的快车迅速传入中国,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留存及其在民众中的影响力日渐衰微。所以,在当前"西学东渐"的潮流中,对待西方节日文化应保持理性的文化自觉,不但要充分认识传统和现实,实现传统节日文脉精华的传递,还要与西方节日文化进行和谐对话,通过现代化的调试,为传统节日文化注入时代的血液和丰富的营养,不断地提升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的“情景”说既是一种文学创造理论,又是具有更为广泛意义的美学理论,它与佛教的“现量”概念相结合,在明清之际构建了一座美学理论的高峰。王国维是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系统阐述“境界”说的第一人,其“境界”说脱胎于“情景”论,然而,它经历了一个从艺术走向人生、从人生走向哲学、从以和谐为基调的优美走向以痛苦为主要内涵的崇高的历程。王国维的“境界”说是在近代中国的土壤里成长起来的,同时又是以西方近代哲学为重要营养的学说,它是对以王夫之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歌“情景”论的错位生成,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向近代美学转折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在《北京人》的创作中,曹禺成功地借鉴了契诃夫戏剧创作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不再用奇特的事件去写悲剧,而采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写了一部讽刺喜剧。二、成功地塑造了几个本性善良却不能适应生活的喜剧人物。三、人物之间的外部冲突明显减缓,人物内心的冲突得到强化,内在戏剧性有所突出。在借鉴外来经验的同时,仍保留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19世纪英国文人的文化观蕴含着转型焦虑,贯穿着对机械文明所代表的“进步”话语的质疑和批判,那么进入20世纪以后,英国社会的转型焦虑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二次世界大战在结束的同时,也终结了人类社会“线性进步”的神话,但“科技进步”“福利至上”的话语仍然不绝于耳。这给当年由托马斯·卡莱尔等人开创的、针对“进步”话语的批评语境增添了新的语料和新的视角,促使文化批评向新的深度拓展。斯诺和利维斯之间的“两种文化”之辩并非简单的科学与人文之争,而是体现二者文化观念的不同,折射出二战后英国文化观念的嬗变,尤其是科学主义、技术功利主义话语对文化观念的侵蚀。该事件及其余波极大地影响了二战后英国文坛的文学创作和文化观念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7.
使令动词“使”常出现在兼语式中,兼语式中“使”的意义主要有三种:命令义、致使义、容许义。这三种意义形成一个意义逐渐虚化、动作义不断减弱的序列,这种语义变化与其处于兼语式的句法环境密切相关。假设连词“使”是表“容许”义的动词“使”的进一步虚化,它的假设义来自于语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市民文化和市民文学是在不断蜕变中的文化冲突和文化重构中获得发展的.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和融汇构成一百年的艰难,一百年的尴尬,一百年的阵痛,一百年的壮烈.中国古代市民文学中所表现的文化冲突,如"本末冲突"、"城乡冲突"、"义利冲突"、"情礼冲突"等依旧是20世纪中国市民文学基本的文化母题,只是它们是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背景上展现出来的,它们是在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文化冲突中展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了中美营销的差异,而中美文化的差异主要源于思维差异。为了更好的融合中美营销,实现中西合璧,论文从思维之源——象思维出发思考中美营销的融合,最后以象思维的经典《易经》为启发,构建了一个基于象思维的营销框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李安的早期作品《喜宴》中反映中西方文化冲突的情节,剖析其潜在的文化背景因素,即中国人的孝道、家庭伦理观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和家庭伦理观;中国相对传统保守的文化特征与西方多元开放的文化特征;以及在解决同性恋事实与传统中国式婚姻的矛盾时所体现出来的中国的“中庸”处世哲学。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观看反映中西方文化特征的影片是了解、学习不同民族文化,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