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无纺树皮文化起源、发展的中心在华南、东南亚至太平洋群岛,是百越先民和南岛语族共同的文化遗产。亚太土著民族志丰富的土著文化遗存,不仅为认识人类服饰全史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为认识华南、东南亚、太平洋土著民族史及文化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证资料。亚太土著地带的树皮布文化圈,突显了"百越—南岛"古今文化的源流及其共同体性质。  相似文献   

2.
东南亚的越南、老挝、缅甸及泰国境内 ,居住着侬、岱、老、泰、掸等民族 ,与中国的壮族语言相近 ,习俗相类 ,彼此有着同源异流的亲密关系。考古资料表明 ,早在旧石器时代 ,岭南与东南亚已有了文化上的联系。到了新石器时代 ,岭南地区的有肩石器随着其居民的西迁而传入东南亚各地 ,形成了以有肩石器为特征的文化圈 ;青铜时代又形成了铜鼓文化圈。说明东南亚地区的壮侗语民族先民是历史上从岭南的广西地区渐次西迁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百越民族是我国东南地区古代民族的泛称,汉武帝统一南越和闽越后,百越族群便基本消亡。作为历史上的古老民族,其文化的传承、与中国东南地区、东南亚民族的关系向来是学界探讨追溯的课题。为了总结以往百越民族史研究的成果,进一步推动新世纪百越民族史研究工作的开展,由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和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百越民族史学会第十二次学术年会”于2004年11月14~17日在著名的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市隆重举行。来自北京、江苏、上海、浙江、湖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台湾等省…  相似文献   

4.
一布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大约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6——221年),古越人在五岭以南建立了静多大小部落联盟,这些部落联盟被泛称为“百越”。从现在布依族分布的地区来看,布依族很可能是从“百越”中的“骆越”这一支发展起来的。汉以后,岭南地区继“越”之后出现了“僚”人。隋书地理志里有“俚僚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的记载。由于布依族分布在岭南地区,直到目前很多村寨之中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代百越民族和现代南方少数民族文化中,存在着许多与东南亚、大洋洲群岛等环太平洋周边民族相同的文化,形成了一个特点鲜明、共性突出的文化圈。因此,中外不少学者相应地提出了文化区域说。比如林惠祥先生50年代提出“东南区文化说”,将我国古代南方文化与东南亚古文化认同,认为有段石(石奔)和印纹陶是这个地区新石器文化特征;美国学者克娄伯提出“东南亚古文化区说”,认为中南半岛和东印度群岛在昔组成一个文化区域,其至今还保存着刀耕火种、梯田、祭祀用牺牲、嚼槟榔、高顶草屋、巢居、树皮衣、种棉、织彩线布、无边帽、戴梳、凿齿、文身、火绳、取火管、独柄风箱,贵重铜锣、竹弓吹箭、少女房、重祭祀、猎首、人祭、竹祭坛、祖先崇拜、多灵魂  相似文献   

6.
蛋民的历史来源及其文化遗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汉晋以来,在我国的巴蜀、江淮、岭南及闽浙等广大地区,都有蛋(蜒)民活动。以舟为室,赖水而生,是蛋民生活的显著特征。本文对学术界关于蛋民来源的各家之说详加评述与考证,认为蛋民为古代百越后裔的一部分,并保留有古越人的纹身、习水便舟、喜食水产和崇拜蛇等传统习俗。后来,蛋民逐步融合成为汉族。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一直是不平衡的。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都落后于汉族地区,如何治理边疆少数民族,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西汉前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对越人实行了“和辑百越”的政策。一、“和辑百越”政策的具体内容古越人主要分布在长江和汉水以南的广大地区。早在商周时期,这里的越人部落就已与中原王朝发生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联系。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统一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西汉建立后,为了处理好和周边少数民族的  相似文献   

8.
铜鼓是中国南方与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之一,自春秋时期铜鼓在云南由铜釜脱胎之后,于滇池地区逐渐发展成熟,继而传播到越南和川、渝、黔、桂、粤、琼等地,然后再传播至东南亚诸国.20世纪以来这些地区先后出土了大量铜鼓,这些地区基本上属于壮侗语族(侗台语族)生活的地区,铜鼓本身寄寓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信息,在各地有着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功能,至今还不同程度存在着活态铜鼓文化.从文化圈的概念研判,上述地区可以看作是铜鼓文化圈,这一文化现象说明中国南方与东南亚自古以来便有着密切的文化与技术交流.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对侗台语民族的研究大多是零散的,主要以其中的某一个民族为研究对象,很少有从整体上来研究侗台语民族,特别是从它与百越、南岛语族之间的关系层面来研究。据研究,从中国东南沿海到中南半岛,南至东南亚诸岛,东方延至太平洋环形岛链的广阔地区,历史上曾存在着广泛的联系。而侗台语民族则是这块辐射状的链环中的重要部分。侗台语民族不但是百越的重要成员,而且是百越的最直接的继承者。揭示侗台语民族的历史与现状,对于探求侗台语民族与周边民族的历史关系以及内部诸支系的形成与分化,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铜鼓文化圈是南中国与东南亚特有的文化现象,但不等同于铜鼓的分布区域,而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空概念,中心与边缘的分布区域随时代变迁而变化,各时期铜鼓文化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经历了形成、发展、兴盛、散播与传承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1.
在羁縻政策和土司制度下 ,水族地区与中央封建王朝的关系明显不同于其他民族地区。土司制度对水族社会的影响更加深刻 ,而这些影响具有许多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梳理了马林诺斯基学术思想的演变脉络,继而通过解读其丰硕的学术著作和思想遗产,探究了由其确立并影响至今的文化功能理论和田野调查规范;并通过剖析其亲自编撰的最后一部遗著《自由与文明》,殿现了马氏在人类学视角下对自由的理论探索;同时,通过分析费孝通晚年提出的“文化自觉”的政治与学术反思,展现了马氏学术思想在中国人类学界的传承与升华。本文试图呈现有血有肉的马林诺斯基及其褒贬不一的文化理论和备受争议议的田野调查,在重新解读中对这位充满神话色彩的一代宗师的广博思想进行批判性的继承,在大师与大师的对举中探索人类学本土化的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白裤瑶族的劳动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农耕向开发性产品农业经济转变,绝大多数群众基本上解决温饱,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形式初步趋向多样化和时尚化;传统生活关系模式开始转向社会化、开放化;民主自治意识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强.文章认为,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变迁与过去传统经济形态下的生活方式变迁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和进化,是历史性跨越的开始,是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文章还论述了这种变迁给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4.
桂东北部与湘楚毗连 ,是岭南与中原内地交通的重要枢纽和中原文化南传的必经之区 ,亦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因此 ,自秦始皇发兵统一岭南后 ,便致力于桂东北地区的交通开发和城市建设 ,促进了这一地区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率先发展 ,进而带动岭南的开发和越人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珠江北部源头流域不可忽视的生态破坏问题及其对贵州、广西乃至整个珠江中下游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并对修复这一区域的生态环境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代社会学与人类学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学和人类学几乎都产生于19世纪中叶,是两门不断发展的学科。不同时期、不同学者曾站在不同的角度对两者的关系进行过比较,提出不同的观点。本文从现实的、客观的角度,从学科的历史发展,自身的逻辑发展来分析两门学科在许多方面的交叉性,这对两门学科各自的发展、社会的良性运行将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漂流自徘徊--港澳台与东南亚族群关系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杨 《广西民族研究》2001,6(4):109-116
明清以前港澳台与东南亚族群的文化交流主要通过我国南海丝绸之路的兴起和发展来进行.明清以降,西方殖民者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殖民地后先后侵占港澳台地区,并把港澳台地区作为他们掳掠贩卖苦力华工和华人妇孺的重要基地.这些不同时期被从港澳台地区贩运到东南亚地区的华人,一方面深受着西方殖民者的欺压剥削和残酷统治,同时他们与当地土著的族群关系又时常被西方殖民当局所挑拨,故其常处于漂流徘徊的被殖民的境遇;另一方面,漂流南下的华人族群又因其内部的文化差异而曾一度徘徊不已,后才与当地族群有所融合.  相似文献   

18.
壮泰等民族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迅速发展变化,其中有正常的"新陈代谢",也有非正常的"消亡危机".之所以如此,本文认为主要是受到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文化四大潮流的推动和冲击的结果.另外,本文还提出了在这样的形势下,壮泰民族应采取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黄、廖本《现代汉语》指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是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现代汉语教材之一,其发行量居同类教材之首.然而白璧微瑕,教材也存在一些问题,文章从"解说欠妥"、"体例不一"、"自相矛盾"、"其他失误"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相似文献   

20.
钦州汉族的来源、分布及历史作用述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钦州是壮族及其先民聚居之地 ,秦汉以来 ,不断有中原汉族迁居。到了清代 ,迁居钦州的汉籍居民剧增 ,其人口逐渐超过了土著的壮族。迁居钦地的汉族 ,带来了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 ,传播汉族文化 ,为钦州地区的开放 ,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民族融合 ,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它是汉族移居岭南、开发岭南和壮汉民族及其文化相互交融与共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