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东汉时期,河南水灾严重,在数量上占全国水灾的一半还多。在地域分布上东汉水灾主要集中在豫西,大多是由长时间降水引起的。在时间上东汉河南水灾多发生在雨水集中的夏、秋两季。水灾分布集中的原因,除了气候、地理、农业开发、黄河淤积等因素外,还有一定的政治因素。河南水灾危害严重,不仅冲毁房屋和农田,使河南人口和耕地面积大大减少,还造成一系列政治、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1927—1937年在自然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江南地区城市水灾频发,为巩固统治基础,南京国民政府在民生与政治双重需求下开始治理。与以往历史时期相比,政府在城市水灾防治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强化灾前监测预警、注重灾中抢险、重视日常防治。这种官办治理模式,在城市河道上下游跨行政区统筹治理及水灾应急治理方面效果较为突出。但是,由于经费支绌、官民冲突、交通结构变迁压缩水利发展、城市内部行政区划调整迟滞水灾治理等因素,治理效果难言乐观。这暴露出“十年建设”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专项治理能力不足。因此,对于南京国民政府治水绩效评价不宜过高。  相似文献   

3.
南宋皖江流域的圩田开发——以宣州和太平州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靖康之乱严重打击了皖江流域的农业生产,为了稳固政权、开辟财源和安顿民生,朝廷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和人力,不仅加强对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的修筑和管理,而且为圩田建设提供了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两地圩田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随着南宋政权逐渐稳定,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规模扩大,集约化经营,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进一步推进了圩田经济发展.宣州和太平州两地圩田经济在宋廷的经济和财政上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徐州地处历史黄河流经区,受到其频繁决溢和泛滥的影响,水患严重.频发的黄河水灾严重地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导致人口流徙,城市淹没,交通受阻,社会混乱等.本文回顾了徐州地区黄河水灾的相关史料,旨在分析徐州历史上黄河水灾的规律与特征,揭示黄河水系变迁对当地社会系统的影响,以期为研究本区域人一地作用关系,制定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5.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水灾多发期。水灾主要集中在5、6、7、8月和长江、黄河流域。水灾的频繁发生,给社会经济和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各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对救灾工作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实物救助、调粟赈民、减免租调、借贷及兴修水利等一系救助措施,对于减轻灾害,维护社会稳定,保障民生及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清代,卫河流域水灾频发。严重的水灾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诸多影响。一方面,水灾造成物价暴涨、食物短缺,以至出现人口买卖和饥人相食的惨象,冲击着人类伦理道德的底线;另一方面,面对易涝的生产环境,当地百姓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措施避害增收,发展农业生产,从而改变了种植结构及农作制度,并逐渐形成了鲜明的地区农业特色和地方习俗。这种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反映了环境对人类的制约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7.
水灾与西汉荒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汉是一个中国历史上灾荒频仍的时期。各类灾荒中,水灾对西汉的危害尤为严重,西汉一代不懈地同水患作出了英勇的斗争。西汉因而也积累和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同时,西汉政府在荒政上的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那么对于西汉水灾与荒政的研究,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因此,本文拟对西汉的水灾及其荒政举措作些研究,旨于探明西汉时期的水灾概况,阐明西汉的救灾措施及其社会功效,并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  相似文献   

8.
水灾是清代东北地区发生最频繁的灾种。清代东北地区水灾流布范围广,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破坏。农田被淹,土地荒芜;农作物收成减少,粮食歉收;水利设施遭到破坏,劳动力缺失等,均为清代东北地区水灾对农业生产产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同水灾进行着顽强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水灾至今仍是我们的心腹大患.文章主要介绍了多年以来我国水灾频发的各种原因,尤其是近两年我国在防洪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并结合时代发展和我国各方面环境的变化,提出下一步的防汛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南朝刘宋年间,灾患频仍,给人民的生产生活以及社会的安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刘宋朝廷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救荒措施:灾前预防,注意重视农业,储粮备荒,兴修水利;灾中救援,采取赈济、调粮、慰抚、养恤等措施;灾后恢复,通过节约、蠲缓、安辑、放贷等恢复农业生产。最终战胜了灾荒,稳定了社会,赢得了南北朝时期少有的安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明代北京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包括水灾、旱灾、雹灾、风灾、地震、蝗灾、瘟疫等,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密度大.频发的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公共工程、民众生活乃至生命以及社会治安、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一定意义上说,明末频发而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了明朝灭亡.明代北京地区自然灾害频发而严重,与北京地区所处地理位置及大气环流、地形及河流分布,当时北半球处于小冰期以及北京地区长期以来不合理开发、自然环境恶化均有一定关系.对北京地区的自然灾害,由明朝中央政府直接领导,设仓、治水、捕蝗以备灾,祈祷、修省以祛灾,蠲免、赈济以救灾,其措施完备、赈恤丰优均为外省、外府所不及.  相似文献   

12.
陈宏谋任云南布政使期间,积极推广内地农业技术,鼓励种植杂粮以充分利用土地,介绍积粪方法改良土壤.陈宏谋详细调查当地水利状况,认真部署大小水利工程的兴修和维护.针对云南灾害频发的现实,陈宏谋主张未雨绸缪,积极防灾,突出强调早年须重点保护秧苗,等待得雨栽插;同时,极力组织灾后补种和恢复生产.陈宏谋还强化农业管理,要求官员劝民耕桑,督率生产,并通过明示税额等方式减轻百姓负担.陈宏谋在云南发展农业的举措为清代经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13.
清代亳州地区水灾、旱灾、蝗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给亳州地区居民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政权的巩固。面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威胁,清代中央及地方政府积极应对,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救灾。亳州当地绅民商人及在亳经商的地商户亦慷慨解囊,通过捐物捐钱、降价出售粮米等方式积极参与救助。政府与民间在救灾中的地位不尽相同,两者的结合在救灾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其中的一些举措对现代社会抗灾救灾也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15年广东乙卯水灾灾况及灾后赈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15年 7月 ,广东大部分地区遭受了空前严重的水灾 ,导致珠江水系出现“三江并发”的局面。这一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 ,史称“乙卯水灾”。它给广东社会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惨重。水灾引起了社会各方广泛的关注 ,激起了灾后大规模的赈济活动。这些活动呈现出了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15.
河北地处华北,按其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而言,应以旱灾为主。但是民国38年间,河北的水灾竟超过旱灾,打破了传统"南涝北旱"的说法,成为对河北危害最大的灾种。文章通过对民国38年河北水灾情况进行简单梳理分析发现:民国时期河北水灾的发生多是由于连降大雨、河流溃堤决口造成,这除了与河北的地形条件、季风气候特点、河流的分布状况等自然因素有一定关系外,主要还与民国时期政府不重水利、战乱年代对水利设施和森林植被严重破坏等社会因素有重要关系。所以,预防灾害并非难事,只要国家稳定,注重水利建设和自然环境保护,很多灾害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16.
北宋蝗灾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蝗灾是我国农业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之一,因其危害巨大而受到历代统治者的关注。北宋时期蝗灾频发,政府对此亦十分重视。本文从蝗灾灾情、时空分布特点及其防治措施和灾后救济等方面对北宋时期的蝗灾进行简要的论述,以期有鉴于当代的蝗灾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从致灾的社会因素出发探究了近代长江水灾肆虐的成因,提出了标本兼治的较为系统的长江治理构想。这些思想是其民主革命思想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对当今的防洪减灾工作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商品经济侵入少数民族地区引起的变化广西自古以来是多民族聚居之地。明清时期各民族居住的范围大抵上是汉族集中于桂北、桂中和桂东南一带,壮族主要聚居于桂西、桂西南和桂西北一带,广大山区则散住瑶苗等少数民族。不同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表现出明显的差距。清代广西的思恩府、庆远府、太平府和镇安府,居住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多石山丘陵,除一小部分台地之外,极少冲积平原,人烟稀少,地多荒芜,农业落后,有的地方甚至还停留  相似文献   

19.
清代以来,由于人水争地与淤垦分离加剧,洞庭湖区渍灾愈演愈烈,对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影响。湖区社会为减少渍涝损失采取与水妥协及技术对抗两类应对举措。在传统技术相对落后的情况下,以多种经营、政策调整为主的妥协之道显得较为突出。随着生态与社会双重压力的加大,在政府主导下提升应对渍灾的技术能力成为湖区社会的主要出路,并最终走上了一条以近代水利技术为支撑的“逆生态化”发展道路。这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农业生产力,但却大大提升了生产成本,对湖区社会持续发展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0.
明末湖州农学家沈氏,身当灾害频仍、社会动乱之世,撰成《奇荒纪事》一文。它详细记录当时的水灾、旱灾和瘟疫灾害实况,论述灾害造成破坏农业生产、引起物价上涨、导致人口损耗、激化阶级矛盾等社会经济影响。该文反映沈氏推行粥赈,厚道助人、缓解灾荒的救灾举措,还表现他反对苛征,耕读节俭、防备灾害的荒政观点。沈氏虽有一定阶级局限,但其文章的科学性、人民性更具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