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话语具有意识形态、一元性、理论性、文本性、规定性以及强制性等特征。在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教师主体话语权与话语权主体日益泛化的矛盾;一元意识形态性话语内容与话语内容多元性之间的矛盾;传统教学话语的范式与新媒体话语范式之间的矛盾。构建体现人文关怀的多维思想政治教学话语体系,建立平等、自由、民主的对话式话语交往方式,做好文本式话语表达方式的转化,建立起清新鲜活的思政话语范式,以提高教育者的话语能力,已成为重塑传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话语权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能够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和滋养大学生的心灵成长;但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存在内容模糊、方式单一、环境欠佳等诸多现实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立足现实面向未来,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导向革新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环节,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的具体策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不断增强新时代大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相似文献   

3.
中国蒙学读物研究,是诠释传统蒙学思想、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充分条件,也是探求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过程和经验启示。20世纪以来,蒙学读物研究在我国获得长足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批判基础上内容重构阶段、视角转换基础上价值重审阶段、回溯基础上现代转化阶段。研究主题历经蒙学读物内容适切性评价与审思、价值追问、流布与现代关联研究的变化;研究方法亦有经验归纳法、文献研究法、诠释学方法的主次变换;逐步构建了研究基本框架。研究成果日渐丰厚,但经过系统梳理、总结发现尚存一定程度的“失语”困境、研究方法层次意识和综合抽象深度不足的忧虑,因此,未来需要重点在推进蒙学读物本真诠释和学术话语连接研究、建构综合且有层次蒙学读物研究方法体系、提升研究者的传统文化涵养和学术研究素养三方面用力。  相似文献   

4.
面对现代化过程中人们对传统经典的疏离、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文化霸权的渗透和市场化浪潮带来的文化格调危机,中华传统经典教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对保持民族文化主体性以及对文化格调的提升意义重大。在教育目的上要培养融历史底蕴与现代精神为一体的国民人格,在制度安排上要确保中华传统经典教育的基础性与稳定性,在教育主体方面应建设一支具有深厚文化学养的师资队伍,在教育内容方面应构建话语、知识和价值三位一体的内容体系。  相似文献   

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真善美的品质,蕴含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哲学思想、精神观念,其塑造理想人格、增强文化自信、扩大文化认同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实现,要遵循育人与育才、传承与创新的规律。在教育实践当中,教育主体要增强文化自觉,以优秀文化育人;教育客体要优化思想品格,推动传承创新;教育介体要推陈出新,深化承载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人才培养、文化创新、文化认同等都具有积极、深远的意义,有助于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范式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转型而发生嬗变:从政治话语的"生命线"范式转向科学化时期的"功能论"范式,再向学科化时期的"价值论范式"转变,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范式发展的着力点要在超越其转换偏差的基础上,以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多元发展为起点,以契合社会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系统.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话语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真的价值诉求与教育实效.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陷入主体失语、内容唯理、方式独白的困境中.追求话语真实是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价值重构的应有之义.实现个体真实、关注生活世界、达成平等对话建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新范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新举措.  相似文献   

8.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包括理念创新、内容创新、转译创新等基本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理念创新包括理论的理念创新和实践的理念创新,即包括"理念的理想的内容"和"理念的实际的内容"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容创新包括宏观领域话语和微观领域话语的创新。宏观领域话语创新指称文本话语、生活话语、社会舆论创新等,微观领域话语创新指称网络话语、心理话语、良心的语言、信念的语言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译创新包括话语转化和话语翻译。  相似文献   

9.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其中道德素养教育、爱国精神教育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都是现在在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高校要提高认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优势及资源优势,多方面、多形式地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因此,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决定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尤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高校辅导员主体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高校辅导员主体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下的一个研究方向,是以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为基础,从辅导员主体视角出发,以彰显辅导员主体性为根本特征的研究范式.这种范式以辅导员理论及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辅导员主体性的静态构成和动态发展为研究内容,以辅导员成长发展为研究目标,坚持中国立场、强调问题意识,以本体性原则、价值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为方法论指导,以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演绎 、"叙事研究"为研究方法,以辅导员内在需要和社会外在要求为研究动力,以学术话语、生活话语和政治话语或文件话语为话语方式,对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完善和明确高校辅导员研究体系及方向、促进辅导员职业活动和专业化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表征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建构者。该书紧紧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发展”涉及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分析,在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及其发展历程进行解读基础上,探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范式变迁的轨迹。在综合内部和外部社会语境下,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发展目标、基本策略,预测话语发展趋势,从而建构贯穿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该书内容完整、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初步构建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发展的理论体系,对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也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经历着变迁,主要表现在话语内容对新资源融入不够、话语传播对新媒体运用不强和教育双方共同话语缺失。而其变迁的原因是由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体系不完善、新媒体平台建设力度不够和思想政治教育双方缺乏共识域。为此,高校可以从汲取新思想的经典话语资源、建设新媒体品牌阵地联盟和提高教育双方的新媒体素养等三个方面进行话语权重塑,从而不断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契合的前提条件是两者在价值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有相似相通之处。其中,在价值维度上两者都是要培养国家民族的栋梁,使命类似、价值趋同;在内容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崇诚信、尚正义、求大同,涵养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方法维度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文化人”,以理服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育法、典型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有异曲同工之处。正是这些契合点的存在,才使两者的融合有了更加合理的阐释和坚实的基础。通过深入内里地确认两者的相通之处,抓住核心内在的本质,才能为进一步探索提高教育实效性的靶向路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红色经典中的英雄之死是英雄形象塑造的重要表现内容,是革命者英雄人格的最终完成、革命理想价值的最高体现.红色经典中对英雄之死进行了价值替代和有意义补偿,个人价值被融入了集体价值,肉体的湮灭意味着精神的永生等崇高意义的诠释.红色经典还对英雄之死的描写采取特殊的叙事策略,使用了"观看"模式和仪式性话语,这对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产生重大影响,但也形成对死亡的单一价值判断和僵化的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赖以生存的环境是网络社会,网络赋能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再完全依附甚至嵌套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边界,有助于明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未来转向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支撑。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转向主要包括:教学关系转向主体对主体,教育载体从板块转向共通,话语体系从逻辑映照转向人际关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未来的研究范式转向,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为指导,结合网络亚文化样态和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需求,立足于交叉学科支撑,始终扎根思想政治工作实际。  相似文献   

16.
斯皮瓦克后殖民批评审视与重读西方经典,揭示其中的意识形态运作;关注后殖民作家对于西方经典文本的重写与改写,揭示其所具有的抵抗意义;重新阅读后殖民本土作家的文学书写,审视其文本所揭示的现代国家话语对于边缘群体的压迫性.斯皮瓦克的后殖民批评与其他理论家的不同之处在于,她的研究不仅揭示西方经典文本的意识形态霸权,更把研究的焦点放在后殖民本土文本对于"殖民"与"内部殖民"压迫性话语的揭示与颠覆.  相似文献   

17.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是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更是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需要探索研究的重要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载体和信息资源,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之举。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形势与新的挑战,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路径具有现实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路径包括建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同育人的工作体系,营造教育初心与育人使命相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体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教学体系,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的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8.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话语转换是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与传承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文本话语、精英话语、传统话语和说事话语等基本话语形态。近年来,受多重社会因素和多元文化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不断遭到冲击。重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必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一是立足生活世界,从文本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二是依靠社会主体,从精英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三是把握时代精神,从传统话语向现代话语转换;四是融注情感要素,从说事话语向情感话语转换。通过话语转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软权力"、针对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观念的诠释"这个概念的界定主要来自北宋理学的孙复以"尊王"观念诠释《春秋》和欧阳修以"人情"观念诠释《诗经》的经典诠释。从普遍意义上说,"观念的诠释"是指一种思想系统自觉地借由一个建构出来的观念进行文本阐释与自我论证的诠释范式。对于"观念的诠释"有效性的审察,不仅是对惯常使用的文本原意与诠释意二分框架的反省,也是对经典诠释一般方法问题的思考。任何满足逻辑充分性与意义充分性的"观念的诠释"都可以用"不同的诠释意向"来进行正当性论证,但其使用需要在方法论上具备分辨不同诠释系统的理论预设与问题意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材,对于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新时代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中华传统文化教材建设百年来经历了从“沉寂”到“复兴”的曲折发展历程,反映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既是一种注重文化传承与精神引领的知识建构,也是一种凝聚文化教育合力的协同发展。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基本方向,探索教材基于新时代语境的现代化诠释、基于全球化语境的本土化编写的发展向度,塑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形象,开发数字教材资源,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融入教材。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建设也应强化规范意识,积极规避“人文关怀式微”的价值危机、“学科视野窄化”的认识误区、“教材泛德育化”的理念偏差以及“教育逻辑缺失”的路向偏移等失范问题,增强责任之心,勇于担当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固本与创新中肩负起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