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明清是石湾陶艺创作风格、艺术特色的奠基时期。明清石湾陶艺注重表现,富有生活气息,简约质朴,豪放自然,尤其在人物眼神与衣纹的刻划、"素胎烧制"等艺术表现技巧方面所作出的探索,终经后来历代艺人的发扬光大,已成为今天石湾陶艺所特有的"有意味的形式",并展示出强烈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当代石湾陶艺经历了复兴──凋零──再复兴的曲折历程。发展起宏大的创作队伍,出现重视艺术理论学习和艺术经验总结的新风气,形成两大主要艺术流派。改革开放后陶艺创作与生产呈多元化发展态势,但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存在艺术品位蜕化和生产萎缩的隐忧。  相似文献   

3.
正由广东佛山市博物馆、温州博物馆主办的《石湾是个美陶湾》馆藏石湾陶展,于4月19日至5月12日在温州博物馆展出。本展览精选130件套石湾陶优秀作品,使温州市民在家门口近距离地感受石湾陶的艺术魅力。为配合展览,主办方特别邀请了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黄志伟到温州博物馆举办了一场《石湾陶塑的赏析》讲座,目的是为了用专业的角度、通过图文并茂的介绍,加深温州市民对石湾陶艺的认识和鉴赏。黄志伟告诉记者,"石湾陶"  相似文献   

4.
现代中国瓷上绘画装饰仍然以传承传统为主导,没有真正融入现代陶艺的理念.不再是主流艺术的中国瓷上绘画装饰将向何方向发展?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国陶瓷艺术,现代瓷上绘画装饰必须传承传统;但要获得新的生机,瓷上绘画装饰必须融入时代的发展,体现现代文化;世界文化的大融合是这个时代的特征,吸纳外来文化会让中国现代瓷上绘画装饰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5.
在宋代陶瓷业空前兴盛的大环境中,作为"广窑"中心的石湾窑得到蓬勃发展,掀起了日用陶生产的第一次高潮,并正式揭开艺术陶生产的大幕.南宋至元,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石湾加速接受北方陶瓷文化的影响,开始仿烧名窑。始终如一的民窑地位使石湾陶艺扎根于民间文化的沃土之中,开始萌发出巧美与实用结合、民俗化、简括传神、浑朴有味等地方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传神论”对中国文人画的影响。概述从先秦至明清,“传神论”在绘画中的提出和发展过程。指出,“传神论”不仅是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观念.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及其它艺术的审美准则,各种艺术的相互影响,形成了文人画表现形式的丰富底蕴。  相似文献   

7.
明清绘画艺术大规模的市场化虽然取决于多方面因素,但经济的发展是其形成的必要条件.徽商作为明清经济的重要构成力量,在绘画艺术大规模市场化的进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明清时期绘画市场和经济状况、当时社会对艺术商品化和市场的认知,以及徽商雄厚资本积累及其"贾而好儒"的文化共性等,可以厘清明清绘画艺术市场化的形成与徽商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中国明清文人绘画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与丰富的文化内涵。欧洲现代派绘画则表现为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科学的进步与光学、色彩学研究的成果影响了绘画的发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东西方绘画走了不同的发展之路。西方艺术用的是色彩,中国文人用的则是笔墨。东西方绘画在色彩上取之两极色阶与色立体;在造型上取之线、面、书法与几何体积。东西方绘画在冲突和差异中,在碰撞与交融中,突出了各自的艺术面貌,产生了新的艺术观念,促进了艺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明清绘画艺术的变形处理有其美学渊源,这和上古的美学思想和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结构是分不开的。这种美学思想到了明清时期,使得绘画艺术中的变形现象日臻普遍,主要代表人物有八大山人、陈洪绶、萧云从、金农等。这些画家也影响了后世画坛。  相似文献   

10.
寺庙绘画(包括以画稿为蓝本的立体艺术)是中国古代宗教艺术中独具特色的艺术门类。佛山祖庙集道教艺术和佛教艺术为一祠.既祀北帝又供释佛。其绘画有道教人物故事、佛教人物.生动记录了明清时期老佛山的世俗风情。道释共存,仙俗井举。是佛山祖庙最大的特色。  相似文献   

11.
题画是中国绘画史上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作为集大成的明清题画有着突出的诗性本质、显著的散文对话功能和美的形式。从本体意义阐释明清题画的三大审美综合 :主情性、开放性与情致美  相似文献   

12.
在林风眠的绘画改革实践探索中,花鸟画艺术具有代表性,能体现其倡导的中西艺术融合理论思想与实践成果.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他强调了绘画的本质性,舍弃了元明清以来的“诗书画印”样式及笔墨效果,融合了西方现代绘画的构图方式、光影色彩,恢复了元明清以前“画中有诗”中国绘画固有特色。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书籍是中国古代书籍艺术史上一个具有终结意义的时代,也是传统书籍设计的一个高峰,其整体版面结构和内容编排设计有其固有的内在规范和美学特点,在整体设计上强调意蕴美,其版面设计在美学思想上浓缩了中国文化"天人合一"的宇宙观,表现出一种得之自然又超乎自然的自然美,在书籍内容的编排上讲求范式美,强调书籍的功能性。这三种美学特征体现了中国独有的书籍编排体系和平面设计的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14.
明清两朝,男旦演员空前走红。对于如此一种意味深长的文化现象.我们在讨论滋生明清戏曲男旦“走红”背后的潜在因素时,往往带有简单化、绝对化的思维定式。明清时期男旦“走红”现象并非完全由官府针对女演员的禁令所致,也非官府的剡意提倡.而是戏剧表演本身的需要以及当时声色娱乐需求的产物。以辫证的态度从社会学、性别学和艺术学多层面、多角度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客观地评价这种艺术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一般观念认为,从明至清是中国美术史的衰落阶段,其实不然。虽然明清是封建社会走向消亡时期,而这时候,在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和人文主义思潮,为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中国历史上,文人士大夫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文化建设领域。在身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之下,他们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总是幻想突破成法,另立新法,以发挥他们的才能。在明代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人画家真正把笔法与墨法自觉地、紧密地结合起来,将笔墨发展为独立审美要素,与形象一起构成情趣画面,给欣赏者带来无限遐思与享受。明代文人画笔墨积淀了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与哲学,以笔墨之道体现人文关怀,是明代文人画家在绘画领域开辟的一个新天地,是对文人情愫的深层次展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较为发达,与欧洲开展了大规模的海外贸易。由此,中国传统丝绸和瓷器装饰纹样对欧洲设计产生了很大影响,导致整个欧洲当时的艺术设计包括瓷器、建筑、家具、墙纸、面料和绘画等都出现了来自中国的装饰纹样元素,中国文化的概念深深扎根在欧洲各国人民心中,并由此催生了法国—中国式洛可可艺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7.
中西文化艺术上的交流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浪潮:魏晋隋唐时期的“梵学东渐”、明末清初的“中学西传”和晚清民国时期的“西学东渐”。从广度和深度上看,明清以后的两次文化艺术上的中西交流影响甚为深远。从两次“西学东渐”的文化交流主体方向上来看,前者是主动的吸取(梵学),而后者则是被动的接受。这主要是当时的国力使然。如何在明清以来的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背景下构建现代艺术。文章认为,在艺术的现代化转型时期,面对西方文化艺术上的强大的攻势.中国的艺术必须在坚持民族性传统的前提下,以融合中西为途径。努力摆脱“西方中心主义”观念下的边缘化倾向,从而在走出“跟世界接轨”的误区后真正实现艺术上的现代化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