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仓央嘉措既是藏传佛教第六世达赖喇嘛,又具有藏族诗人这一身份。在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作品不仅是我国诗坛乃至我国文坛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对西藏地区地域风情以及民族特色做出了展现,这使仓央嘉措的诗歌呈现出了兼具文学性研究价值与社会研究价值的特征。本文在对仓央嘉措诗歌所呈现出的地域风情进行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仓央嘉措诗歌所呈现出的民族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仓央嘉措既是藏传佛教第六世达赖喇嘛,又具有藏族诗人这一身份。在仓央嘉措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诗歌作品不仅是我国诗坛乃至我国文坛中的宝贵财富,同时也对西藏地区地域风情以及民族特色做出了展现,这使仓央嘉措的诗歌呈现出了兼具文学性研究价值与社会研究价值的特征。本文在对仓央嘉措诗歌所呈现出的地域风情进行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仓央嘉措诗歌所呈现出的民族特色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3.
仓央嘉措在西藏几乎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这不仅因为他是黄教的第六世达赖喇嘛 ,更因为许多冠以其名的情歌遗于民间 ,流布极广 ,至今仍在广大藏区互为传唱。但是 ,仓央嘉措又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历有争议的人物。无论是关于他的生平抑或创作情况 ,至今学术界未有定论。如关于情歌是否为仓央嘉措所作的问题 ,学界就众说不一。有人认为是其所作 ,有人认为非其所作 ,也有人认为有一部分是其所作 ,一部分是后人伪托。于道泉先生在《译者小引》中就曾说 :“下边这六十二节歌 ,据西藏的朋友说是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所作。是否是这位喇嘛教皇…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于道泉将仓央嘉措诗歌从藏语翻译成汉、英两种文字,开仓央嘉措诗歌汉、英翻译之先河.截止目前,仓央嘉措诗歌已经拥有了21个汉语译本.从统计学的视角来考察仓央嘉措诗歌的汉语翻译,可以看出它们在汉语文化圈中译介的一些特征,也可以呈现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引起翻译学术界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风啊,从哪里吹来?风啊,从家乡吹来·”…我幼年相爱的情侣啊,风儿把她带来……蜂儿生得太早了,花儿又开得太迟了。缘份浅薄的情人啊,相逢实在太晚了。我和情人幽会,在南谷的密林深处。没有一人知情,除了巧嘴的鹦鹉。巧嘴的鹦鹉啊,可别在外面泄露。虽然几经欢会,却摸不透情人的深浅。还不如在地上画图,一能标出星辰的度数。注:仓洋嘉措即西藏六世达翰嗽 嘛。仓央嘉措情歌~~  相似文献   

6.
六世达赖普慧洛桑仁青仓央嘉措,是西藏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历史人物。他于1683年(清康熙二十二年;藏历阴水猪年)生在门隅的宇松。《隆多喇嘛全集》说此地属“门措纳”。父名扎西丹增,信仰红教。母名才旺拉姆,出身于一贫苦农民家庭。有关资料说,仓央嘉措一家先居该地的派(口戈),后因亲戚迫害弃家出走,即居达旺的乌坚林。仓央嘉措幼年随母劳动。仓央嘉措年幼时,即被当时任第斯(或第巴)的桑结嘉措认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五世达赖阿旺洛桑嘉措,系于仓央嘉措降生的前一年(1682年)去世.第斯桑结嘉措是在五世达赖死后立即认定仓央嘉措为转世灵童的。康熙卅六年,他在给康熙的密奏中说:“……”密奏言,为众生不幸,第五世达赖喇嘛于壬戌年(1682年,阳水狗年)圆寂,转生静体,今十五岁矣”。仓央嘉措在十五岁前,一直处于第斯桑结嘉措的严密  相似文献   

7.
试论仓央嘉措的宗教信仰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藏传佛教领袖第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的宗教信仰,藏学界的多数学者以《仓央嘉措情歌》为依据,认为仓央嘉措是宗教叛逆者,更有甚者将他看作是一位轻蔑宗教,高唱人间爱情的无神论者c那么仓央嘉措的宗教信仰究竟怎样?笔者谈谈自己的认识。不妥之处,请方家指正。一、仓央嘉措不是宗教叛逆者依笔者之见,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仓央嘉措并没有脱离佛教思想的影响,更不可能成为整个宗教的叛逆者。首先,佛教在西藏经过前宏期和后宏期的发展,到11世纪至门世纪时,已成为西藏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佛教的思想观念已渗透到藏族、门巴…  相似文献   

8.
仓央嘉措情歌是藏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的广泛流传是民族文化互相融合、互为依存的缩影。对仓央嘉措其人其事的不同认识,会使人们对他的情歌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些不同的理解反过来又给人们留下了许多可以遐想和发挥的空间,从而使得对《仓央嘉措情歌》做出多种解释具有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长期以来习惯于以仓央嘉措个人的生活事迹去推测情歌反映的内容 ,又从情歌本身的字面理解去反证仓央嘉措史实记载的确实性。这种社会历史大文化批评的具体运用 ,无疑推动了仓央嘉措及其情歌研究的深入发展 ,但在无确凿史实资料确定作品的归属性的情况下 ,以及情歌本身在流传的过程中不断有所增删的情况下 ,这种研究方法有着天然的障碍。与这种批评方法截然相反的是 ,近年来西藏文学创作和批评涌现出一股主体体验式理论的倾向。这种理论倾向的实践更多的是实验性的文学创作。许多作品在抽去具体的时空环境 ,消解社会历史的中心的同时 ,将语词修饰为一些空灵意象的情节对话 ,从而使作品的模糊性增强 ,但却不能使读者真正地进入作品 ,从而也不能实现阅读的价值。真正的文学批评是多方面的 ,必须兼顾作品本体论、作者创作论及其他一些文学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仓央嘉措情歌的汉语译介出版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从翻译出版学的角度,分析仓央嘉措情歌汉语译介出版的不同阶段、译介出版传播的形式、存在的问题将给人们以思考与启迪.  相似文献   

11.
元代葛逻禄诗人廼贤生平考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廼贤是中国诗史上仅有的葛逻禄人,在当时诗、文声名极大,但其生平未见碑传,需要我们钩沉整理.本文对其族籍、家世进行了考辫,梳理了其生平事迹:自幼生长在江南鄞县,力学诗书;既壮,肆志远游,求仕不得;晚年官编修,客死军中.  相似文献   

12.
伯颜作为元代早期学习汉字进行创作的诗人,原系成吉思汗近亲家族人,一生于军旅中,其汉文诗歌主要描写自已的亲身经历。他以得天独厚的军旅统帅生活为基础,创造了《奉使收江南》,《鞭》等不少内容充实,气势雄浑的诗歌与散曲作品。他的诗歌与散曲风格雄健,情调高昂,阔大豪放,气势雄浑,粗犷豪爽,他是元代蒙汉诗歌交流的先河者。  相似文献   

13.
论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清一代,词派纷呈,词学极盛。纳兰性德虽未开宗立派,标举词张,但散见于他的诗词作品、杂识笔记、书信序文中的词论观点是清代词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兰性德的词学思想可以梳理为以下三个方面:尊词体、重寄托;主情致、崇境界;显个性、求独创。  相似文献   

14.
闻一多诗歌浓郁的色彩具有西方诗歌的风格,而其色彩的主体又具有民族性。闻一多的色彩观源于西方绘画,也源于中国的宫廷和民间色彩。诗人闻一多批判地吸收中西古今诗画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画观,使其诗歌真正成为中西合璧的“宁馨儿”。  相似文献   

15.
阿来的诗歌创作虽然没有取得像其小说那样的成就和声誉,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诗歌创作没有多大价值.相反,如果把阿来的创作看作一个整体来加以审视,其诗歌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凸现出来.它不但影响了阿来整个文学创作的艺术方向的选择和文学视界的定位;同时,他的诗歌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诗坛,也具有不可忽视的审美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总体上来探讨回族诗人木斧诗歌创作的诗学特征,是比较复杂而颇有难度的。木斧属于七月诗派,也深受七月诗派前辈诗风的深刻影响。木斧结合时代和个体体验,以及对其他流派诗艺的汲取,乃至鲁迅文学思想的传承,创造了属于他独特的诗歌世界。作为获得"中国当代杰出民族诗人诗歌奖"的持续写作诗人,木斧诗歌体现出独特的诗学特征,也即铸造"力"的诗学、情绪和意象的契合、戏剧化的表达策略等几个方面。这是木斧诗歌与其他七月派诗人诗歌风格不同之处,也是我们论题阐释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诗人朱湘和顾城之死,在中国新诗史上震动较大,曾经是评论界关注的两个热点。作为纯粹诗人和童话诗人对艺术的追求和执著,朱湘与顾城有相似之处,而他们之间的差别又是相当明显朱湘把生命的意义沉醉在诗歌创作中,至于顾城,却将生活等同于诗歌。朱湘和顾城都是十分相信艺术功能的诗人,而他们的艺术世界又存在着一个本质的区别诗歌之于朱湘,是梦想的港湾,精神的支柱,希望的寄托。而顾城,却因他对“个人主体”的沉迷和对自然的发现,力图营造一个脱离现实的幻型大厦。  相似文献   

18.
尹允镇  王一帆 《民族学刊》2014,5(5):57-63,119
中国当代朝鲜族诗人南永前的诗歌大都取材于朝鲜民族的神话传说,在诗歌中,他将自然、天体、动植物作为抒情对象,从创造生命和生命永恒的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情感。不论是以天体或自然为主题的诗歌,还是以动植物为主题的诗歌,都表现出一种珍惜生命、爱护自然、天人一体的自然生态思想。不仅如此,南永前经常把自己的某种意图融入诗歌,使诗歌呈现出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和理念色彩,而且还常用排比手法表达对生命的赞美和生命的永恒。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ist myths in the writings of French writer Robert Brasillach on the Spanish Civil War. Brasillach consistently presented the war through romanticised images that he intended to become nationalist myths. In particular, he built into his work a set of markers pointing to medieval epic poetry, which he thought embodied the Spanish – and French – national character. Brasillach envisioned a three-part process wherein myths mobilise the masses and inspire an elite to carry out new acts of heroism, which are then repackaged and presented, through commemoration, as new mythic images. Finally, individuals integrate these mythic images with their own memories, thus placing their lives within the national tradition.  相似文献   

20.
佛教禅宗心性论是佛学的核心义理之一,旨在启迪人从心灵中寻求“自我意识和自我感觉”,它强化了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这一特征与艺术创作的主体精神有着内在的相互通融和契符。韩孟诗派是中唐最具特征的诗派,此派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都表现自我主体意识,抒写心性,而形成这一创作特征的深层文化思想背景正是佛教禅宗心性论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